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慈濟見聞 (7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敘利亞難民議題最近因一張敘利亞三歲男童亞藍伏屍土耳其海灘的相片被媒體公佈而引起全世界關注....可惜似乎很多人都不知其實台灣社會早就在援助敘利亞難民了,那就是近來飽受各界爭議的「慈濟」。

說來諷刺,當慈濟國內外都救的時候,台灣酸民就只會酸慈濟不救國內只救國外;現在台灣人都會關心敘利亞難民了,他們知道慈濟早就介入援助了嗎?還會認為慈濟不該救國外嗎?真是矛盾心態。

慈濟官網就有【星月下的愛.敘利亞】專題系列報導,看土耳其及約旦慈濟人如何幫助敘利亞難民,慈濟援助敘利亞難民之愛需要被更多人看見....

***********************************************************
星月下的愛.敘利亞

2011年初中東地區掀起茉莉花革命,敘利亞內戰興起,激烈戰火中民眾流離失所,有三百多萬人逃離國外,其中半數是兒童;鄰近國家僅土耳其就有一百多萬敘利亞人滯留其間。

土國官方開放邊界,提供避難所給予基本醫療和人道關懷等。看見了看到婦孺棲身屋外、路旁,孩子們在垃圾桶翻找食物,土耳其慈濟志工慈胡光中心想:「我在思考,能為那些需要幫忙的民眾做什麼?」

因不捨這群人逃至土國境內的敘利亞難民,顛沛流離、無家可歸,土耳其慈濟志工於2014年9月開始構思發放的可能,並返臺向證嚴上人報告寄寓在土耳其的敘利亞人生活狀況;牽繫起慈濟基金會的助力。當他正在為發放人力傷神之際,他遇見了主麻教授(Professor Cuma)……於是兩個非土耳其人,在土耳其的土地上,展開了一段人道救援行動。

2014年10、11月間,糧食與毛毯發放如火如荼進行之際,他們苦思難民兒童的教育問題始終無法突破。於是在慈濟志工、主麻教授幾個月來多方奔走下,獲得土耳其官方認可,讓土耳其第一所半公立的滿納海中小學成立,招收547名學生,正式開學,實現孩子上學的夢想……

【星月下的愛.敘利亞】 專題報導網頁
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section&layout=blog&id=65&Itemid=752&lang=zh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透過陳美羿師姊細膩的筆觸,大愛台節目「呼叫妙博士」主持人方菊雄博士的人生令人感佩不已。尤其是從20幾歲年輕小伙子去到美國發展,歷經24年後年近半百才又回到台灣。但他退而不休,繼續為台灣教育付出,真是人品典範。
------------------------------------------------------------------------------------------------
 

妙博士方菊雄 以校為家 永不畢業


◎撰文‧陳美羿 攝影‧李家萓

五十三歲那年放下名利,
從美國返臺協助慈濟創校,
二十多年來看著慈濟大學誕生、長大,
如今七十五歲仍以校為家,
他笑稱自己「永遠畢不了業」。
「緣分來時,接受它;
沒緣分時,不強求。」
身為基督教長老,
方菊雄順服上帝的旨意,
喜樂自在。

 

慈濟大學勤耕樓四樓,推開掛著「遺傳諮詢中心細胞遺傳實驗室方菊雄教授」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掛在牆壁上的白板,密密麻麻記錄著「個案」的資料;七十五歲仍日日檢驗研究的方菊雄說:「醫院把羊水或血液等檢體交給我們檢驗,看看有沒有遺傳疾病。」

進入實驗室的走道有一排書架,全是慈濟出版品,其中證嚴上人的著作,是方菊雄必讀的書籍。這個小小空間也是溫馨「糧倉」,放有糖果、餅乾,還有各式咖啡和茶。

從慈濟大學創校開始,他歷經總務長、學務長、副校長、代理校長、校長,退休後受聘為顧問;守著學校、守著實驗室,頭髮花白的方菊雄,笑稱自己「永遠畢不了業」。

長工之子赴美留學

「一九三八年,我出生在高雄大寮,父母怕養不活,直到隔年才報戶口,所以我身分證上少了一歲。」時值日治末期,方菊雄僅讀一年日本書,幾乎都在跑空襲。

「祖父早逝,祖母無力養家,只好把父親『抵押』給有錢的親族當長工,一直到二十歲才獲得自由身。」方菊雄說:「外公也是年輕就過世,外婆改嫁;我母親從小就被嗜酒的哥哥賣給人家當養女……因為如此,我發誓滴酒不沾。」

日治時期,禁止蓄婢,臺灣富有人家需要婢女,就換個方式,變相收「養女」;幸而母親受到主人家善待。一個「長工」和一個「婢女」成婚後,兩人從零開始;方菊雄的父親租地耕作,刻苦勤儉十幾年後,自購、承租加上「耕者有其田」政策下取得的土地,方家擁有兩、三公頃農地,算是小康之家了。

臺灣光復後,方菊雄從小一重新讀起。身為長子的他,要替不識字的父親看租單、文件,陪父親到地主家繳款。「我還要幫忙放牛、耕作,有一次兩頭牛打架,從我的頭上跳過去,沒把我踩扁,所以我心存感恩,發誓一輩子不吃牛肉。」

母親因養父母因緣為基督徒,但是祖母和爸爸是一般民間信仰,方菊雄上過一次主日學被阻止,仍偶爾去教會;少年時他扛過神轎,赤腳衝過燒紅的炭火,母親看在眼裏都不說話。「母親『順服』的身教,影響了我一輩子。緣分來時,接受它;沒緣分時,不強求。」

在鳳山讀完高中,成績優異的方菊雄考上臺灣大學植物系;之後,沒有人脈背景的他,憑著一鼓傻勁,進了中研院植物研究所,跟著所長李先聞做植物遺傳研究。

那個時代,美國的大學提供很多獎學金給臺灣學生,方菊雄眼看著同學大部分都出國了,一年多後也寄出申請,沒多久接到回函,他選擇了美國中部的堪薩斯州立大學。「我跟所長報告時,他瞪大了眼睛,大喊一聲『傻子!』,然後說他已經準備送我到日本進修。」方菊雄表示:「我後來才知道,在四川長大的所長不是罵人,他說的是『啥子』(什麼)。」

父母奔走五家親友,為他籌足了飛往美國的單程機票。雖然事先沒有溝通好,李先聞還是樂見愛將赴美進修,提供座車和司機方便他跑遍臺北,辦妥所有出國手續;直到現在,方菊雄還是感恩在心,稱他是生命中的「貴人」。

取得學位卻回不了家

一九六五年一月,方菊雄來到有百年歷史的堪薩斯州立大學,校園之大令人難以想像。更令臺灣學生瞠目結舌的是美國的文化衝擊──嬉皮、反越戰、反主流文化,學生在校園靜坐示威……

「我們看在眼裏,只覺得不可思議,但都沒有參與。」當年臺灣留學生約有四、五十人,都是勤工儉學,用功讀書,方菊雄領有每月一百八十五美元的獎學金,又免除主要學費,食宿盡量節省,生活還過得去。沒有獎學金的同學要利用暑假打工,就很辛苦了。「經濟壓力大,功課又要全拿A,讀到後來崩潰了,被送回臺灣的也有。」

堪薩斯州是美國重要的農牧業地區,堪大的農學院夙負盛名,方菊雄專門研究小麥,在教授的指導下,直攻博士。

小麥一年一熟,研究快不得,但方菊雄沒有忘記對父母的承諾──拿到學位,立刻回國。誰知道一場「國際文化週」表演,這群臺灣留學生意外被貼上「黑名單」標籤,護照被吊銷,方菊雄無奈地說:「我們真的只是單純的學生,從來沒有參與政治活動。」

方菊雄的學妹黃靜枝向指導教授求助,協助向國會提出特別陳情,再跟移民局申請居留。經過繁複的程序,最後獲得美國永久居留證。一九七一年底,方菊雄順利拿到生物學博士,但家,卻回不去了。

一九七二年,他和交往多年的黃靜枝結婚;之後他到哥倫比亞大學遺傳學教授嘉琪樂(Dr. Jagiello)手下工作,朋友都勸他:「你已經拿到博士,還去當基層的技術員,太委屈了。」方菊雄還是堅持去報到,「我沒有拿它當跳板,騎驢找馬,反而安住在研究工作上,認真學習;一個多月後,進度超前很多。」方菊雄說:「嘉琪樂教授很讚賞,向其他教授借了一個『博士後研究』(Post-doctoral fellow)的缺給我。」

嘉琪樂教授是哥大醫學院講座教授,研究生殖遺傳;方菊雄從研究植物的細胞遺傳轉到動物的生殖遺傳,在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一待二十一年。

方菊雄與妻子黃靜枝(中)結縭四十餘年,一九九二年返臺協助慈濟醫學院創校後,夫妻長期分隔兩地;黃靜枝的支持與鼓勵讓他無後顧之憂全心付出。
(相片提供/方菊雄)

一個邀約翻轉後半生

「我帶你到這裏,你兒子我不認識,你要自己去找喔!」

在紐約機場出境大廳,來接機的方菊雄聽到有人講熟悉的閩南語,立刻驚覺應該就是母親。二十年不見,母親形貌已經不似當年模樣,如果不是聽到航空公司服務人員說的話,他幾乎不認得。

那是一九八五年,七十多歲的母親隻身來美探望兒子,和從未謀面的媳婦、孫子、孫女。黃靜枝準備了豐盛晚餐,為婆婆接風洗塵;用過餐後,母親從包包裏拿出一疊照片,說:「你爸爸過世了,我們不敢告訴你,這是他告別式的照片。」

簡單幾句話,宛如石破天驚,爸爸過世了?家人不敢告知,怕他衝回臺灣……方菊雄痛心疾首,無語問蒼天。

照常上下班,正常作息,在家人面前,方菊雄強顏歡笑,「背地裏,我哭了兩個星期,一想起父親,就不能自已。」

一九八七年臺灣解除戒嚴,一九八九年方菊雄終於能回臺探親。去國二十四年,再度踏上魂牽夢縈的故土,已年屆半百了。椎心的傷痛,他輕輕一句話:「這是時代的悲劇。」

一九九一年,研究遺傳學的學長李明亮教授在一次聚會向方菊雄提及,即將返回臺灣協助籌辦慈濟醫學院。「衛生署也有意在慈濟成立優生保健中心,遺傳學缺乏人手,希望你能來貢獻所學。」沒想到這個邀約,竟翻轉了方菊雄的後半人生。

在享譽全球的美國長春藤盟校哥倫比亞大學,方菊雄從技術員做起,二十年來已經步步高升到專任助理教授;黃靜枝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擔任資深企畫經理;兒子就讀加州理工大學一年級,女兒上八年級。

「一家人生活如此穩定,我要回臺灣嗎?」

「慈濟是佛教團體,我是長老教會封立的長老,能相融嗎?」

「曾上過黑名單的人,可以回去工作嗎?」

「母親年老了,該回去陪陪她。」

「把我的下半輩子奉獻給臺灣!」

「將自己在學術研究的最後幾年留給臺灣!」

潛藏在心底的聲音愈來愈響……去?不去?方菊雄虔誠地向上帝禱告,希望上帝能回應他。

兩週後,他得到答案了──平安!心裏沒有任何忐忑,而是平安喜樂。加上黃靜枝的支持和鼓勵,他決定跟李明亮返鄉,一起為籌辦慈濟醫學院而努力。

回到臺灣,證嚴上人的一席話,讓方菊雄的心更篤定了下來:「我不怕你是基督徒,我只怕你沒有信仰。」

再過一年半,方菊雄就可以退休,領到非常優渥的待遇,哥倫比亞大學更極力挽留,並承諾他:「一年內,隨時歡迎回來。」但他毅然決然放棄退休金,黃靜枝為了照顧孩子留在美國,他獨自返鄉就任。

在荒草地籌建醫學院

「這就是醫學院的建地。」帶領方菊雄認識環境的祕書人員指著一處空地說。他嚇了一跳,「美國大學校地動輒幾千英畝,在校內上課還必須開車,而我眼前的小小空地,長滿半人高的雜草。真不敢想像,一年多以後,這裏就是醫學院。」

一九九二年九月,方菊雄回來慈濟,十月優生保健諮詢中心在花蓮慈濟醫院頂樓成立,他在建築工地和實驗室之間兩頭忙。

經常跟著建築志工宋篤志等人,戴著安全帽在工地穿梭,大太陽把他曬黑,「也讓我學習很多。」他說:「這一年半的建校經驗,讓我後來受邀籌辦馬偕醫學院時,通通派上用場。」

一九九四年夏天,慈濟醫學院第一屆招生,開學前十天,教學大樓還是沒收拾好,方菊雄擔心:「糟了!怎麼開學啊?」沒想到就像變魔術般,每天都有來自全臺各地數百名志工,從頂樓開始清掃,一層層、一間間,「凡志工走過,必清潔溜溜」;課桌椅也透過「人龍」,一張張從一樓傳遞上各樓層。

慈濟醫學院成立,第一屆招收三班,每班近五十名學生,方菊雄擔任「總務長」、「班導師」、「組導師」。他把全部心力放在學校,關心、疼愛學生,但是嚴格得不得了。惟「嚴」而不「苛」,學生都敬他、愛他,心服口服。

大林慈濟醫院腎臟科主任蔡任弼,就是第一屆學生,他說:「那時母親剛過世,老師對我特別關心。後來我搬出宿舍住,成績退步,老師還找我懇談,在生活和學業上他都要『管』。」

「畢業後,同學結婚,幾乎不約而同,都請老師當證婚人。」蔡任弼說:「我只要回去花蓮,一定會去找老師,看看他、『念念』他。老師有血糖高的毛病,現在換我們這些學生來『管』他了。」

因為方菊雄教授遺傳學,起先學生給他取個綽號叫「染色體先生」,後來又暱稱頭髮花白的他為「肯德基爺爺」。「爺爺」還常常找同學出去吃飯,聽他們發牢騷、聊八卦。

「沒有他,我可能念不完醫學院。」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泌尿科醫師陳景亮說起方菊雄,直稱他是「人生的導師」。大四時,陳景亮感覺很累,心浮氣躁,幾乎讀不下去,「爺爺」為他打氣說:「快了!快了!撐下去!」連當年追女朋友,「爺爺」當「參謀」兼「贊助經費」。陳景亮說:「我能順利畢業當醫師、順利結婚生子,都因為有他——我生命中的貴人。」

慈濟醫學院為培育人醫而創校,方菊雄以身教帶領學生,亦師亦友的感情,讓許多學生畢業之後仍感恩這位頭髮花白的「爺爺」。

「喔!這要問上帝!」

二○○○年慈濟醫學院改制大學,方菊雄擔任人類遺傳學研究所所長及慈濟醫院優生保健諮詢中心代主任。改制前,方菊雄做了兩任學務長,他說:「任何職務,我不爭取,也不拒絕。需要我做,我就承擔。」

那年五月,李明亮出任衛生署長,校長一職向陽明大學借調藍忠孚教授;當藍校長借調期滿,方菊雄成為代理校長,二○○二年底真除。

在校長任內,方菊雄致力於四大目標──交流國際化、研究卓越化、人文慈濟化、教學評鑑化。二○○三年,慈大師生到印尼參與義診和大米發放,開啟海外服務大門;二○○四年成立華語文中心,提供外籍人士學習,並增設外籍生就讀慈大辦法,提高國際知名度。另外,也和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國大學簽訂學術交流,和香港大學締結姊妹校。

隻身在臺的方菊雄,以校為家,視學生如子女。二○○五年底卸任校長時,在校師生舉辦感恩茶會,畢業生紛紛回來,場面溫馨感人。

從第一位校長就開始擔任校長室祕書的蕭惠敏說:「方校長人很nice,沒架子,沒看過他發脾氣;校長是基督徒,但他很敬重上人,跟慈濟也能契合。」

一位基督教長老擔任佛教團體創辦的大學校長,不免有人提出質疑。上人的答覆還是那句話:「我不怕他是基督徒,我只怕他沒信仰。」而方菊雄的回答更妙:「喔!這要問上帝!」

回來臺灣後,方菊雄一直住在花蓮,偶爾母親會從高雄來看他,但是當兒子上班去,老媽媽沒有熟悉的左鄰右舍,沒有寬廣的稻埕,來一、兩天就嚷著要回家,方菊雄有空也回高雄看望母親。他回臺約十年後,母親以九十高齡安然往生,「沒有遺憾!」方菊雄甚是安慰。

方菊雄帶領團隊積極從事國人先天性及遺傳疾病的研究,如唐氏症或其他染色體變異所引起的遺傳疾病,避免會造成病變的遺傳因素傳遞下一代。

帶研究生,也帶小學生

卸下校長職務後,因為一句「我是農家子弟」,上人說:「那就來精舍種菜啊!」方菊雄真的就跑去精舍種菜。戴著斗笠,拿起鋤頭,一身「農夫」打扮。有人問他是在做研究嗎?他笑說是「回到小時候」啦!

除了當「農夫」,二○○八年,方菊雄又多了一個他做夢都想不到的身分。

當時大愛電視臺節目部企畫了一個兒童科普節目,需要一位「博士」搭配「小助理」,用生動逗趣的表演方式,把「環保從身邊做起」,介紹給觀眾。

「我不想用演員來飾演『博士』,希望能找一位真正的『博士』,而且要親切、造型有喜感。要找這樣的人,難度太高了。」時任節目部文教組組長的陳芝安說:「後來想到方校長,他是美國知名大學博士,慈祥和藹,又說得一口『臺灣國語』,喜感十足,真是不二人選。」

方菊雄起先婉拒。「您就『跟小朋友聊二十分鐘』就好。先錄一集試試看嘛!」陳芝安「連哄帶騙」地「求」到方菊雄點頭。「節目名稱本來叫『東方怪博士』,上人看過試片說,叫『妙博士』好了。」

方菊雄也沒想到「呼叫妙博士」節目一做竟然已經六年多了。製作人、小助理都換好幾代了,「妙博士」這個靈魂人物還屹立不搖,教大家科學新知和怎麼愛護地球,也成了中小學師生和家長心目中的「偶像」。

現任節目製作人莊桂梅和導演林宗明都盛讚「妙博士」謙虛又敬業。林宗明說,不小心NG時,博士會敲自己的頭「自我懲罰」,有時也會「脫稿演出」,讓節目更有趣味;節目屢屢獲獎,他們說:「博士厥功甚偉。」

「退休後,意外踏進電視圈,沒想到又有一個更意外的事件……」方菊雄說,馬偕醫學院籌備到了最後階段,透過牧師敦請方菊雄幫忙,向慈濟「借調」一年,上人欣然應允說:「借了要還喔!」

二○○八年,方菊雄擔任馬偕醫學院籌備處主任,暫別花蓮住到臺北;二○○九年三月三十一日,立案申請通過,並准於同年招生,他感恩地說:「這不是我一個人能成就的,是我運氣好,得到很多貴人相助。」馬偕醫學院成立後,方菊雄依約回到最喜愛的那塊土地——花蓮。

退而不休奉獻臺灣

二○○九年,方菊雄七十歲,申請退休。陳景亮笑道:「退休當天下午,『肯德基爺爺』又跑去上班。」

原來方菊雄退而不休,慈濟大學和慈濟醫學中心聘請他當顧問,還擔任遺傳諮詢中心負責人,以及慈大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系教授。

在美國的兩個孩子學業完成、就業了,二○一一年黃靜枝辦理退休,也回到臺灣花蓮,跟先生團聚,方菊雄從此擺脫「獨居老人」的生活。

每天早上七點起床,八點準時到實驗室。細胞遺傳實驗室接受各醫院送來的羊水、血液、骨髓、流產物檢體。技術員用一千倍的顯微鏡檢查染色體,篩檢有無異常,寫成報告。

「產前若發現胎兒有遺傳疾病,如性別障礙、外觀不夠完整、將來無法生育等,但他的智商沒有問題,生活還能自理,當然有生存的權利。」方菊雄說:「如果是非常嚴重的疾病,則讓父母自行決定,但不能莽撞,免得影響人家的婚姻。」

這個團隊除了有實驗室,還有專業的諮詢員、社工和心理專家。有些父母求完美,稍有「瑕疵」就不要,但遺傳疾病並不是一出生就會顯現。「臺灣女性一直居於不利地位,孩子有問題,婆婆通常都會怪罪媳婦。」方菊雄很感慨:「孩子有遺傳疾病,父母都不是故意的,這不是誰的錯。」

除了婚前優生健檢以及產前產後檢查,在實驗室擔任十六年技術員的葉忠南說:「篩檢骨髓細胞是我們很大的一個特色,經由染色體的狀況,可以更進一步讓醫師判別給腫瘤患者用藥的方式。」

葉忠南說,方菊雄就像「慈祥的阿公」;實驗室團隊一員的李姿瑩,是方菊雄的學生,現在像一個被鍾愛的女兒,必須經常「管管老爸」:「不許喝可樂!不許吃太多水果!」

方菊雄授課外的時間都在實驗室,甚至晚餐後還會進來看報告;以校為家,他笑稱自己「永遠畢不了業」。

「七十多歲了,還有人要我,還有工作可以做,真是幸福。」方菊雄說。看著慈濟大學「誕生」,看著它「長大」,聽到人家對慈大畢業生的好評,方菊雄很安慰。但他覺得「慈濟大學可以做得更好」,甚至「慈濟潛力無窮,可以做得更好」、「臺灣條件很好,可以做得更好」。

殷殷期盼的心態,只因有愛,愛這片生他、養他、育他的土地。回首七十多年的生命,「把後半生奉獻給臺灣」的心願終能達成。方菊雄說:「我是基督徒,一生抱著『順服』的心,來來去去,上上下下,總是自由自在!」

從實驗室跨進攝影棚,方菊雄主持的大愛臺兒童科普節目「呼叫妙博士」多次入圍金鐘獎,今年更成為國中小學教師與親子專業研習課程。
(相片提供/大愛電視臺)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知道,小小一個台灣,家庭中一年丟掉的食物,用一公尺高的廚餘桶來裝,可以堆成1017座聖母峰高;而全世界每年浪費的糧食,高達13億噸,裝進廚餘桶裡,足足可以繞地球166圈。但諷刺的是,全世界每天有三萬個人死於飢餓。

這是全世界的飢餓地圖。深紅色代表飢荒最嚴重的地區,這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有3億個饑民;這裡是印度,有2億3千萬人、相當於台灣十倍的人口在挨餓。這兩個地區合起來,就佔了全球一半的飢餓人口。 全球的糧食產量足以餵飽120億人,為什麼還有人餓死?聯合國糧農組織將問題直指-「食物浪費」。

根據糧農組織的調查報告,在已開發國家中,有四成的食物被丟掉。更具體的比喻是,平均每五口食物當中,就有兩口被餵進廚餘桶,將這些食物累積起來,一年可以多養活42億人。接下來,帶您跟著清潔大隊的廚餘桶,逐一檢視哪些地方最容易造成食物浪費。

以上內容轉貼自《大愛影音網》http://media.newdaai.tv/?v=3946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要吃台味十足的素蚵仔煎嗎?不用到夜市排隊,我們在家裡自己做,透過擺盤的裝點,路邊攤就變成了精緻餐點。

美術老師退休的郭淑靜,喜好一切美的事物,認為料理也是一種視覺藝術,利用食物的原味、色澤的搭配,創造出讓人第一眼就愛上的美味料理。


今日大廚:郭淑靜師姊
60歲 1991年授證 法號:慮顏 方便素

◎料理名稱:素蚵仔煎

材 料
:草菇10粒、雞蛋1顆、地瓜粉3大匙、日本太白粉1大匙、海苔1片、芹菜少許、小白菜2根

醬 料:糯米粉2大匙、醬油、醬油膏、甜辣醬、香菜、白糖各少許

作 法
1. 草菇切半,芹菜切末,小白菜切小段。
2. 將地瓜粉與日本太白粉以3:1的比例混合,再加入一碗的水拌勻成粉漿。
3. 起油鍋,草菇炒香,再加入芹菜,淋下粉漿,使其平均佈滿整個鍋面,接著再將海苔撕小片下鍋,再加入打散的蛋液、小白菜,兩面煎熟即可盛起。
3. 取另一小鍋,加入一杯水煮滾,糯米粉加水調勻入鍋勾芡,再加入醬油膏、白糖、甜辣醬,煮滾後淋在素蚵仔煎上,另外視個人口味搭配醬油、香菜即可。

【出版訊息】〈主廚到我家〉DVD 營養滿點輕鬆嘗素!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吃素媽咪,要如何兼顧胎兒的營養 ~

懷孕了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本來對於吃素的人來說也不是問題,可是這關係到下一代,跟上一代,問題就複雜了,怎麼說呢?當你懷孕了,身旁親朋好友都會勸你要吃葷,孩子營養才會夠,為了小寶貝,有時候媽媽就會動搖,怎麼辦?該繼續吃素嗎?要怎麼吃,母子的營養才夠呢?這對新手爸媽是個好大的困擾喔,不信你看。

 
◎五穀飯

材料:花生油、老薑片、香菇丁、素冬菜、杏鮑菇、五穀米、圓糯米、紅豆、(生)花生、素高湯、南瓜鬆、香菜
調味料:素蠔油、香油 、糖 、胡椒粉

作 法
1.加入花生油,將老薑片爆香後盛起
2.加入香菇丁、冬菜絲、杏鮑菇絲拌炒
3.加入素蠔油、香油、糖、胡椒粉及素高湯
4.倒入蒸熟的五穀飯、圓糯米飯、紅豆及花生後翻炒
5.盛盤撒上南瓜鬆、香菜即可

◎甜菜根薯餅

材料花生油、甜菜根、馬鈴薯、香菇絲、芹菜末、板豆腐、素乳酪絲
調味料素蠔油、糖、香油、太白粉

作 法
1.加入花生油,將香菇絲炒香
2.蒸熟的馬鈴薯泥、甜菜根加入芹菜末、素蠔油、糖、香油、太白粉及香菇絲拌勻
3.食材包入素乳酪絲
4.表面沾上太白粉水捏成球狀
5.壓扁煎至兩面金黃即可

以上內容轉貼自《大愛影音網》http://media.newdaai.tv/?v=3792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閃耀黑珍珠照亮祖魯家園

◎撰文‧凃心怡


長長道路,車子到不了的部落,就用雙腳走去。
這片土地是南非夸祖魯——納塔爾省,
有一千一百萬祖魯人居住,
也有非洲大陸最繁忙的商港大城德本,
更是南非愛滋病罹患率最高、人均壽命最低的地區。

貧窮、對立、疾病……奪去了祖魯族人剽悍的傳統;
一群身軀厚實的女性,
拋棄過往地位低下的自卑,抬頭挺胸走出家門;
她們用愛化解部落仇恨、用肩膀扛起破碎家庭、
用雙手餵養愛滋孤兒……
長長隊伍綿延五千多人,
黝黑面龐,在非洲陽光下閃耀光芒……


一個城市  兩個世界

德本(Durban),祖魯語稱為「eThekwini」,意為「在海港」,人口約四百五十萬。她不僅是南非最大港口,也是南半球最繁忙的商港之一,市區高樓林立,在溫暖洋流的推動中,終日進出吐納,碼頭邊富裕人家的遊艇櫛比鱗次。

然而,離開港邊商業區僅有的平地,進入西部丘陵,頓時山巒起伏,海拔可達八百五十公尺;黑人聚落以鐵皮、土塊搭建的簡陋棲身處,遍布山間,錯落地形成一個個社區,孕育著生命與生活,也充斥著犯罪與惡疾。

一個城市,兩個世界;深入其中,將同時窺見地獄與天堂。
-----------------------------------------------------------------------------------------------------------------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能停的志工任務——愛滋關懷

◎撰文‧凃心怡 

午餐時間將到,孩子們臉上飢餓的表情藏不住。
身在南非愛滋人口比例最高的省分,祖魯志工跨越恐懼,
關懷鄉間一千兩百多位病患、日日餵養五千多位遺孤。
他們用克難方式募款、勸募食物,
也開闢一畦畦「愛心菜園」,種植節令蔬菜供孤兒們食用。
儘管肩頭責任很重,卻沒有人認為是負擔——
當無依的孩子獲得溫飽,不再流浪街頭,
未來他們就不會成為社會的負擔。


你聽過垃圾資源回收,但可曾聽過墓地也能回收再利用?聽似荒謬,卻真真實實在南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德本市發生。

二○一○年十月,一則新聞報導指出,德本市政府擔心現有墓地將在兩年內用罄,考慮實施墓地回收,將十年以上的舊墳重新深埋,上面空間再搭建新墳。

這個計畫引發社會譁然,但相關官員立場無奈:「墓地回收利用是迫不得已的決定。」這一切,全因迅速蔓延的愛滋病。

愛滋病,全名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簡稱AIDS),是近代醫學史上最引人關注,也最令人恐懼的疾病之一。

一九八一年,全球首例愛滋病在非洲大陸發現;七年後,南非僅有一百一十六例愛滋病例;然至二○一○年,超過十分之一的南非人帶有HIV病毒,平均每天有一千人死於相關疾病,是全球愛滋感染率最盛行的國家之一。

夸祖魯——納塔爾省(Kwa Zulu-Natal Province)是南非愛滋感染比例最高的省分,據估計,十五至四十九歲婦女,有近四成染上這個世紀黑死病。全國最低的人均壽也在此省,平均壽命只有五十歲。

曾旅居南非的華人作家愷蒂形容,「愛滋病,是南非的不幸,也是南非的日常生活。」愛滋病患者的關懷以及愛滋遺孤的照護,如今已是德本慈濟志工最主要的慈善工作之一。


性暴力,擴大危機

綜觀南非愛滋病盛行,原因之一在於性暴力氾濫。

五年前,恬貝尼‧藍賈(Thembeni Langa)凌晨三點下班返家途中,遭五名暴徒擄走並予以性侵害;布蘭達‧瑪布剌(Brenda Matebula)二十歲那年,兄嫂與她意見不合,唆使七名暴徒輪暴她;辛西亞‧恩杜利(Cynthia Nthuli)赴醫院照護病危的先生,沒料到鄰居十七歲少年趁機潛入她家,侵犯她年僅七歲的小女兒……

這些個案並非特例。在南非,許許多多類似的故事正在分秒間發生。

愛滋病毒藉由血液、性行為或生產時垂直傳染,病毒並不會經由未損傷的皮膚侵入人體;但偏遠鄉鎮教育低落又缺乏衛生知識,罹病人數節節上升。

慈濟志工潘明水常年在德本部落間奔走援助貧苦,有一次,他詢問部落居民,「愛滋病是如何感染的?」居民發言還算踴躍,「有人說因為床上有髒東西,有人說是吃錯了食物,甚至有人堅信是被下了咒!」

潘明水曾與一位鄉村護士對談,得到的回答讓他久久無法忘懷。「許多男性的愛滋病帶原者相信,與年幼處女發生關係,對方的血液能殺死男子體內的愛滋病毒;許多無辜女孩因此成為愛滋病帶原者。」

當下,潘明水決定開展愛滋宣導工作,他和幾名本土志工用講故事的方式,走過一村又一村;除了呼籲預防,也教導正確治療觀念。「雖是很原始的方法,但成效不錯,現在那些錯誤的觀念比較式微;如果當年沒有這樣宣講,後果很可怕。」


貼身照顧「黑色的病」

愛滋病在南非普遍得猶如流行性感冒,卻沒有多少人願意公開討論;人們不願直呼其名,常以「那個病」、「黑色的病」甚至是「血病」來替代稱呼,對愛滋的懼怕可想而知;許多帶原者只絕望的等死。

儘管近年南非衛生部頒布最新政策,愛滋病帶原者淋巴球指數低於三百五十者,可由政府免費提供藥物治療,且國內外非政府組織也協助募捐;但因全國愛滋帶原者至今已超過五百萬人口,截至今年僅有一百一十萬人能列入免費供藥名單中。許多帶原者隨著身體免疫系統功能逐漸喪失,死於各種併發症。

「末期病患無法行動與自理,我們去幫他清洗身體、按摩疏通血液循環;對於還能夠活動的病患,則是給予信心和鼓勵,希望能為他們的人生找回尊嚴,帶來光明色彩。」

潘明水的這個提議,一開始卻沒獲得本土志工接受。「當時他們都嚇壞了,認為跟愛滋病患接觸會死,告訴我絕對不能做。」

「即使他們很害怕,還是跟我去關心患者。」一進病患家,看見患者瞪大卻無神的眼、皮包骨的身形,以及無法自理而發出的惡臭,潘明水眼淚幾乎就要流下,他捱近床邊,撫摸著患者的臉、跪著幫忙按摩疏通經絡。

「本土志工看到我去觸摸,心想:原來跟愛滋病患接觸不會死啊?之後一個個撲上前將我拉走;他們要自己來,而且每一個人都做得比我好!」潘明水講著講著就笑了,「這就是慈悲戰勝了恐懼以及無知。」

二○○○年開始,本土志工以自己的村莊為起點,擴展至鄰近部落,尋找需要幫助的病患。目前照顧的患者超過一千兩百位,恬貝尼也是其中之一。


深深擁抱,輕輕膚慰

五年前,那一個夜班結束後的暴行,讓恬貝尼彷彿被宣判死刑——她感染了愛滋病。

恬貝尼對愛滋病並不陌生,家族裏有好幾位親友都罹患此病,她曾在他們重病、生活無法自理時前去幫忙擦洗;去醫院看病時,見一位愛滋病患虛弱得幾乎要暈過去,更好心地將自己排了數個鐘頭、快要到號的位置讓給他。「別人的事情可以看得雲淡風輕,但是自己得到這個疾病,完全無法接受。」

恬貝尼當時已有身孕,並準備和未婚夫走入禮堂;夫家人得知後不僅退婚,甚至連瞧她一眼都深怕得病似的。但未婚夫仍決定履行婚約,夫家即與他們斷絕一切關係。曾是親密互動,如今冷漠以待,更何況是鄰居朋友。「沒有人願意接近我,我開始被人群排擠,我的世界分崩離析……」恬貝尼臨盆時,先生出外工作,社區沒有人願意替她接生,「我努力生下孩子,獨自剪斷臍帶。」不幸的是,孩子也遭受垂直感染。

厄運似乎不願就此放過,恬貝尼出了一場嚴重車禍,傷及脊椎,造成下半身癱瘓。

「當時我一心求死。」就在恬貝尼萬念俱灰時,收音機傳來一段節目。「那是慈濟志工分享她們在社區所做之事。聽到她們述說如何替愛滋病患洗澡時,我的眼淚掉下來。」於是,她撥了一通電話到電臺,哭訴自己悲慘的命運以及想自我了斷的念頭。

慈濟志工一邊聆聽,一邊打電話給資深志工葛蕾蒂絲‧恩葛瑪(Gladys Ngema),請她趕緊前往關懷。「葛蕾蒂絲一看到我,毫不遲疑給我一個很大很深的擁抱。」這是恬貝尼生病以來所遺忘的溫度,也動搖了她想要遺世而去的心。

「我很感動,卻又心想:『這個人究竟有什麼毛病啊?』」恬貝尼大笑敘述,志工對她的好,歷歷在目。「後來愈來愈多志工來看我,他們都跟葛蕾蒂絲一樣,一見面就給我擁抱,聊天時也拉著我的手,我知道他們是真心的。」

愛滋帶原者的免疫系統受病毒破壞,會產生許多併發症,最常見的就是肺結核。因此很多患者對外堅稱自己只是得到肺結核,不願承認感染愛滋。

但恬貝尼在志工的鼓勵及協助下,以愛滋病患身分抬頭挺胸走入人群,也再度站起來,照顧病友;她的人生路走得比以前更穩,無論身或心。

有一回,她們去關懷一位三十多歲的婦人,見她雙頰凹陷、骨瘦如柴,了無生氣地躺在床上,志工很有默契的分工——有人裝來一盆水,有人找來毛巾,也有人戴上手套,以輕柔的動作為婦人褪去衣物淨身。恬貝尼表示,長期臥床的愛滋病患,肌肉與關節都很僵硬,她們為病患服務時,手在動作,眼睛也不忘細細觀察對方的表情。

每次婦人一皺眉頭,大家總是輕聲叮嚀彼此:「再輕一些、再溫柔一點,慢慢來。」

恬貝尼與志工夥伴深入社區照顧愛滋病患,常得跪在骯髒的地上,為患者擦拭身體,往往一次淨身就要耗去數小時;惡臭撲鼻,她們卻不放在心上,「看到他們乾乾淨淨的臉上露出笑意,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回饋。」

她也不避諱地為往生者清洗遺體,或用自己的故事鼓勵同病相憐的人勇敢活出生命精彩。若遇病患成天哀嘆自身遭遇、無所事事,恬貝尼會告訴他們:「我也是愛滋帶原者,可是我把人生過得很有意義且很快樂!」


愛心菜園,餵養遺孤

二○○六年,在一場「關於孤兒及受愛滋病毒和愛滋病影響的孩子」大會上,南非社會發展部部長佐拉‧司奎威亞(Zola Slweyiya)表示,南非至少八個孩子中就有一位是孤兒。據估計,二○一○年全國愛滋孤兒人數約達兩百萬人。

慈濟志工迪薇卡‧賈瓦拉(Divika Jwala)居住在德本鄉村。「我住的村莊普遍貧窮,當然也有許多愛滋帶原者及遺孤,隨處可見孩子流落街頭、無處可去。」

迪薇卡分析,愛滋病患往生後留下的孩子,大多能在親戚家找到安身之處,政府每月也會給予生活補助,「重點就在於,收養這些孩子的人,是對孩子有情,或是對錢有心?」

德本是南半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同時也是度假勝地,許多孩子儘管有安身之處,但為了溫飽肚皮,還是得到城裏乞討或是從事簡易的服務工作,賺取微薄收入。

「更逼不得已的,只好行搶。」迪薇卡至今仍對鄰居那個可愛的男孩感到惋惜,「父母往生後,沒有親戚願意收容他,他餓壞了只好去偷竊,後來被失主抓到,毒打到死。」

「這樣的事情太多了,鄰居即使捨不得,又能如何?大家都太窮了,多一張嘴吃飯就是多一個負擔。」迪薇卡說。

藉由帶領本地志工關懷愛滋病患,潘明水進而發現孤兒問題的嚴重,於是在二○○四年提出餵養愛滋遺孤計畫,但是他並無資源可提供貧困的本土志工放手去進行。

志工們很無奈,問他:「我們那麼窮,怎麼有能力去餵養孤兒?」

只見潘明水誠懇告訴他們:「手跟腳,就是上帝給予你們最好的資源;而南非空曠的土地,就是你們的工具。」

於是,志工買下菜苗,拿起鋤具闢墾出一畦畦的綠意;一百二十多處「大愛菜園」就這麼在德本各地出現,綠化出一畝畝滋養孤兒的糧倉。

就如迪薇卡,她並不富有,每個月僅靠一千多斐鍰︵Rand,南非幣,約新臺幣四千多元︶的老人年金過活,但三年前開始,卻每日供養五十個孩子的午餐。「麥可(潘明水)告訴我們,這些都是我們的家人,我們要去幫他們。」說話的同時,她舀起一大匙醬汁淋在飯上,並將分配好的食物一盤盤端給屋外的孩子。

志工凱瑟琳‧恩吉蒂(Catherine Ngidi)的家位於山坡下,開闊的庭院前有一棵大樹。午後兩點,小至兩歲,長至十六歲的孩子從四面八方的山坡聚集前來,井然有序地坐在樹蔭下,等著凱瑟琳分送一盤盤食物。

孩子們安靜用餐,其中有孩子不小心打翻,急忙撈著地上的飯粒,雙眼盡是驚恐。只見凱瑟琳又盛了一碗飯遞給他,輕撫他的雙頰說:「沒關係,別擔心。」

「他們的害怕在於,這可能是一天中唯一的一餐。」凱瑟琳不捨地嘆口氣。

「這個女孩的父母都不在了;那個瘦瘦高高的男孩從小沒有父親,母親在一年前因愛滋病往生……」凱瑟琳細數著每一個孩子的故事,卻沒有一個故事能帶來快樂。

最小的兩歲孩子,出生前母親就已罹患愛滋病,耗盡氣力的生產讓她更虛弱。「第一次家訪時,看見空蕩蕩的家連張床都沒有,母親躺在地板上,孩子也可憐,媽媽根本沒有充足的奶水餵他。」

不久母親往生,凱瑟琳就把嬰兒接回家,呵護如自己的孩子。

對於家境普遍不豐的志工,餵養孤兒的肩頭責任很重,但進一步收養孩子的人卻不在少數;問她們這會是負擔嗎?凱瑟琳搖搖頭說:「如果現在任由他們流浪,未來他們就會是社會的負擔。」


目前,德本慈濟志工餵養孤兒的人數超過五千位,志工挨家挨戶找出需要幫助的孩子,受助兒童每天都在增加中。

需要幫助的孩子太多,但因季節變化,菜園的收成並不穩定,他們還得上街募集愛心。

迪薇卡每週都要花費三至四天到商店街勸募食材與經費,成功率大約只有三成。「被轟出來或是冷嘲熱諷的經驗太多了,我常抱著緊張又期待的心踏進店裏,最後卻是流著淚出來。」

「但我從未氣餒,每一回看到孩子們大口吃下餐食後,那飽足的笑容,真的是太美了!」迪薇卡說,目前餵養孤兒的工作,是德本五千多位本土志工最主要的慈善任務之一。

自己和兒子都是愛滋病患的恬貝尼,坦言疾病控制很難預料。「或許他會比我先走,我會堅強地面對並祝福他;或許我會先走,但是我不怕,因為這群志工會幫我好好地照顧他。」

也在自家設立供食點的恬貝尼,目前淋巴球指數降到一百五十,身體極度不適,但她和當區志工仍堅持著每日供餐及勸募行動。「身為愛滋病患,我知道這些行動是多麼深遠且富有意義。」

愛滋病,為南非敲響一記記嗡鳴綿延的警鐘,但卻非全然悲傷。恬貝尼露出一抹微笑,虛弱卻滿富真誠,「感謝神,將這分美麗的愛帶到我們身邊。」
---------------------------------------------------------------------------------------------------------------------------

厚實的手 情牽苦難人——祖魯女性愛無畏

◎撰文‧凃心怡 

「女人要堅強起來,保護自己,做對的事情!」
儘管長久以來,祖魯女人地位卑下,
但這群女性用愛達成勇士眼中不可能的任務,
五千多人、萬餘雙手,要拉住更多需要幫扶的人。


鐸拉蕾‧姆奇瑞(Tolakele Maria Mkhize)永遠記得,當她第一次站在人群中發表想法時,男人掄起拳頭、提起武器,對她咆哮:「女人就該閉上嘴,別自以為聰明了!」

是的,這就是南非祖魯族(Zulu)的女人,長久以來,她們在部族間從沒有說話的餘地。

在南非提到祖魯族,人們對於這個部族的男性印象深刻——驍勇善戰、精壯結實,在歷史上幾次重大戰役都位居要角,並沿襲著一夫多妻制,是名副其實的勇士;反觀女性,除了生兒育女、料理家事、賺取生活費外,毫無地位可言。

時代演變,當塑化衣料、科技產品占據了祖魯生活的食衣住行,但最傳統的文化、男尊女卑的生活形態,至今仍如日升日落般,恆久不變。

在祖魯人口密度最高的夸祖魯——納塔爾省德本地區,卻有一群女性試著突破原有的文化形態,走出家庭,參與部族議事;穿上男人才可以穿的長褲,走入深山救苦助援。

她們克服貧窮,以貧窮養育著更貧窮的族人……


十九世紀,祖魯族人曾在南非成立王國(Zulu Kingdom),在不斷擴張中,發生多次內亂,史稱「祖魯內戰」(Zulu Civil War)。今日祖魯王國不復存在,但是族人卻好戰如昔,尤其在一九九四年新政府成立前後幾年,各部族間為了爭取政治權力而征戰,很多村莊一夜之間付之一炬,除了孤兒寡母,沒了男人的氣息。

鐸拉蕾痛苦地回憶著,那是南非最黑暗的一個時期,比種族隔離政策還令人傷心。

早年,南非實施「種族隔離」制度,白人政府於夸祖魯(KwaZulu)建立黑人家園,將數以百萬計居住在夸祖魯外的祖魯人統一遷入。一九九四年新政府成立,將夸祖魯與納塔爾合併成夸祖魯——納塔爾省;即使如今已能自由遷徙,但大部分的祖魯人仍居住於此。

鐸拉蕾所居住的地方,是德本最危險也最複雜的部落,村莊被一座叢林畫分南北,而人們的心也被兩個政黨隔開。「當時我們的人過去另一邊就會被殺掉,他們的人過來也是相同命運。」

談起過往,鐸拉蕾原以為平靜的心又悲痛萬分;她的孫子就是那段黑暗時期眾多罹難者之一,她心中的這個傷口未曾真正癒合。

鐸拉蕾的孫子在村莊未被畫分為二時,與另一邊的女孩相識相戀,也許下婚姻承諾。但戰爭開打後,女孩冒著生命危險返回樹林另一頭探視親人,鐸拉蕾的孫子苦等幾日,不見妻子身影也無從聯絡,擔心她遭遇不測,於是鋌而走險。

「那一年他才二十八歲,再也沒有回來過……」當時,鐸拉蕾已加入來自臺灣的慈善組織——慈濟基金會擔任志工,喪親的悲慟讓她意識到,自己常常對別人講大愛、談包容,但怎麼連自己居住的村莊都無法使其和平相處?

「沒有多加思考,我跟另一位志工咪妮‧恩勾伯(Mini Ngcobo),決定要穿過樹林,向另一頭勸和。」


男人不敢,女人做到了

咪妮是酋長夫人,鐸拉蕾的想法獲得她大力支持。「但我怕先生反對,不敢告訴他,出門時只說要去辦點事,他大概怎麼也猜不到,老婆是要去辦如此攸關生命的大事!」

鐸拉蕾與咪妮的行動完全沒有計畫,只憑一念善心,以及身上那一套藍上衣與白長褲。

這套「藍天白雲」服裝的意涵,是希望慈濟志工能擁有藍天般的寬闊胸襟、白雲般的潔淨作為;但是對當時的鐸拉蕾與咪妮來說,卻有更深的意義,「這套衣服賦予我們最強的能量與勇氣。」

鐸拉蕾與咪妮牽起彼此的手,以堅定步伐穿越樹林,走到另一頭的村落。

「我們是來求和的。」即使面對惡言惡語,武器就要揮到身上,她們仍平心靜氣地表達心意:「這十幾年來相互殘殺,已造成難以計數的孤兒、寡婦以及可憐的殘兵,你們也有家人遭遇到這樣的痛苦吧?讓我們放下武器,關心彼此,好嗎?」

當日這番言語,感動了對方;她們安返村落後,也對自己的族人講了相同的話。

咪妮的酋長丈夫聽到她們的行徑,嚇得倒抽一口氣,「我們男人都不敢過去,你們女人家怎麼敢做這種事?」

就這樣,鐸拉蕾與咪妮運用智慧,不斷居中協調,「當慈濟要發放物資給窮人安度冬日時,我帶上幾名部落族人,親自將物資獻給他們。」鐸拉蕾笑說,再加上咪妮酋長夫人的特殊身分,幾次助援下,對方的心也不得不被這分溫情給暖化,頻頻對他們的村落示好。

如今,鐸拉蕾與咪妮這邊的人可直接穿越鄰村,到巴士站搭車,無須刻意繞路,而另一頭的人也能提著水桶,來這兒汲水。

祖魯的「勇士」們壓根想不到,如此艱困的和平任務,竟由兩個女人做到了!


堅強保護,以行動獲得尊嚴

祖魯女性不僅地位低落,甚至得承受不人道的暴力對待,尤其是性暴力。根據當地醫學研究理事會調查,南非已成為世界上強姦犯罪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布蘭達‧瑪布剌曾被七名暴徒輪暴,這件事讓她有好幾年的時間將心封鎖,並仇恨社會醜陋;她心中怨嘆,社會觀感總是對女性不公平,為何受害者卻得接受他人的指指點點以及冷言笑罵?

「但是後來我認識了一群女人,她們讓我了解,發生這樣的事情並不是我的錯。她們之中,很多有過類似或是更慘的遭遇,卻把仇恨化為力量,幫助跟自己一樣遭遇的人……」

布蘭達口中的那群女人,就是跟她同為祖魯族人的慈濟志工;布蘭達在她們的鼓勵下走出陰霾,成立性侵防禦的婦女團體,為相同遭遇的婦女加油鼓勵,並撻伐性暴力者。

有一天,布蘭達看見鄰居女孩莉莉哭紅了眼,舉步維艱。「她告訴我,上學途中有一個男人在校門口等著她,對她做出那樣的事;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還有另一個襁褓中的嬰兒也受害。」

「這件事,對莉莉造成永久性的精神傷害。」布蘭達流著眼淚說,「莉莉的母親擔心事情傳出去,外界異樣的眼光會傷害莉莉。女人,明明就是受害者,卻要咬牙認栽。」

布蘭達無法接受這般扭曲的社會價值,最終還是說服莉莉的母親,聯合受害女孩家庭,將男子送到警局,交由法律制裁。

而莉莉的雙親往生後,布蘭達更將她接回家照顧。「我要當她的媽媽,保護她不再受傷害。」布蘭達不只承擔起照顧莉莉的責任,每日還定時供餐給附近的愛滋遺孤。

許多人對她的決定感到不可置信。「我知道壓力很大,畢竟我從不知道『富有』是什麼,但是我可以種菜、可以向商家募款。我只知道,我必須幫助這些可憐的孩子。」

如今,布蘭達每週為一百九十人次愛滋孤兒供餐,這個過程讓她堅信,女人不該天生被賦予卑微的角色,也不該自認地位低落。

她說:「女人要堅強起來保護自己,抬頭挺胸地活著,並且站出來做對的事情,以行動獲得尊嚴!」


厚實的手,貧窮養育貧窮

非洲大陸約莫有一千一百萬祖魯人口,主要居住於南非,占總人口逾五分之一,各方面皆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十一種官方語言中,超過一半的南非人口懂得祖魯語(isiZulu);政治上,現任總統亦是來自這個部族。

傳統上,祖魯男人是一家之主,他們出外捕獵,以獵物交易賺取家庭所需。但隨著叢林逐漸消失,工商世界破壞了族人原本自給自足的生活;於是,男人放下獵槍,以勞力養家,但低廉的工資、酒精的誘惑,往往讓家庭經濟不敷支出。

「貧窮」是南非社會最根本的問題之一,尤其在鄉村部族,人們總是將乾燥玉米磨成粉,和水煮成膨脹數倍的主食,有時加上些許蔬菜泥,或是一匙幾乎沒有配料的醬汁,就是一餐。即使已吃得如此簡單,人們還是得隨時擔心斷炊。

本土慈濟志工儘管同樣來自貧窮,卻關注社區的角落,即使再窮再苦,都堅持用厚實的手,幫助沒有飯吃的孩子取得溫飽。

來到志工辛西亞‧恩杜利的家,門前有一個隆起的小丘,那是她先生的墳墓,家境困難得根本無法替先生立碑。

辛西亞靠著當清潔工維生,每週只有六十斐鍰的收入;五坪大小的家,居住了辛西亞和三個小孩,以及她所收容的七名孤兒。

辛西亞每天要為三百五十位愛滋遺孤準備餐點,但打開冰箱,只有一顆蛋、一小條麵包以及自己種的胡蘿蔔。生活如此貧困,何以還要照顧這些孩子?

只見辛西亞持著慣有的和藹笑容說:「我的菜園收成很不錯呢,這兒的土質很好種,雖然雨後就有蝗蟲來吃菜苗,但是只要種點芋頭,蝗蟲就會吃芋頭而不去吃其他菜了。」

她大方分享田園經驗,對於自己的好收成笑得合不攏嘴:「而且,左右鄰居和附近的商家也會一起幫忙呀!」

如果依照辛西亞的這番好「手藝」,她大可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但是她卻選擇分享;一旁的志工摟著她的肩,講出大家共同的心聲:「女人如果發揮實力,也是很厲害的呢!」


女性,部族新支柱

二○○九年底,布蘭達生了一場重病,進出醫院多次,卻無法找到病灶,最後她虛弱地完全無法起身。當慈濟志工潘明水去看她時,她無力地躺在地板上退熱。

布蘭達看到潘明水,眼淚擦了又流;潘明水不捨地問:「身體很痛苦嗎?」布蘭達聞言放聲大哭:「我不能躺在這裏,還有很多孤兒跟病患需要我……」

「在那麼痛苦的疾病掙扎中,她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平常照顧的那些人該怎麼辦?」潘明水和其他志工深受感動,趕緊將她送醫,懇求醫師:「請您好好醫治她,她的生命不是自己的,有很多貧病的人需要她。」

終於,布蘭達確定病因並且用對了藥,身體逐漸康復。

「前幾個月,我仍虛弱得要坐輪椅,志工每回要出門探訪貧戶,都會揹著我一起去。」布蘭達笑說,她家住在陡坡下,志工常得揹著她爬上陡坡,回家時再下陡坡,有時候還得由好幾人合力幫她抬輪椅呢。

布蘭達、辛西亞、鐸拉蕾與咪妮……這只是慈濟祖魯族婦女志工中的幾個名字而已,像她們一樣有心有愛,精神堅韌、富足勇氣的本地志工至今超過五千人,遍布德本各社區。

她們不僅為自己的生活奮鬥,也走出家門,勇敢發言,為長年來無法獲得解決的部族紛爭取得和諧,並打破部族規矩、改變文化規範,活出身為人的價值。

這一群新祖魯女性,扛起無數個支離破碎的家庭,直挺挺地站著,堪稱為部族新支柱。


在祖魯族文化中,婦女只能穿裙子,絕不能穿褲子出門;葛蕾蒂絲‧恩葛瑪說:「這是我們的文化,女性若是穿褲子外出,是會被處刑的。」

投入慈濟行善行列後,她們經常得爬坡或為貧戶清掃,一開始仍依循傳統,身著白色長裙出門。「記得我們第一次穿上褲子時,大家都還要拿衣服或是外套圍在腰上,避免讓人家看見屁股。」

葛蕾蒂絲說話的同時,還不忘俏皮地轉過身來,扭動屁股跳舞;現在她對於穿長褲已經很自在了,「大家都知道我們穿著慈濟制服是在做好事,再強硬的男人也默許我們可以穿長褲,但前提是要穿著慈濟制服時才行,平常還是得穿裙子。」

這群祖魯族婦女志工,不僅行善國內、扭轉自我命運,也跨足海外暢談助人經驗;即使部族中仍維持著一夫多妻制,或許男人也仍不碰手家事,但是她們在社會中不再卑微,有些價值觀正以無言的靜默,悄然改變著。


女人的長路

清早,祖魯婦女們前往水源處運著全家人一日的飲用水。在祖魯族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內生活形態涇渭分明,家務細項皆由女人承擔。

祖魯族女性一生當中最有價值的,是出嫁那一天,娘家能因此得到男方致贈牛隻當作聘禮。一頭牛價值不斐,一般勞工得花上一個月薪資才買得起;這也是為何在部族裏,男女結合少有婚姻之名,半數以上女性即使有了孩子,也不代表就是對方法律上的太太。


萬人職訓  扭轉生計

一九九五年五月,慈濟在距離德本市區約一小時車程的安班布魯(Umbumbulu)祖魯族部落,開辦了三個裁縫職訓班,利用手搖式舊縫紉機,和廠商贊助的碎布料,以熟手教新手方式,教導貧窮婦女一技之長。

時至今日,慈濟在大德本地區設立的職訓班已達五百二十四所,完訓人數超過一萬四千人。婦女們終於能在家接小工或得到工廠裁縫的就業機會;除了為貧迫的生計增添些許收入,許多人更將所得拿來助人,餵養孤童。
---------------------------------------------------------------------------------------------------------------------

拉近天堂與地獄的距離——潘明水與黑菩薩

◎撰文‧凃心怡 

「麥可,你不能離開我們。」
「你們不需要我,是別人需要你們。」
十七年來,潘明水從臺灣來到德本經商,更走入偏僻的祖魯部落奉獻生命。
他帶動出五千多位本土志工投入貧病關懷救援,
願將「黑暗地獄」化為「人間天堂」。


德本,位於南非東岸,是僅次於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開普敦(Cape Town)的南非第三大城,也是臨印度洋的海岸度假地。

在湛藍天空下,海面平靜,每日都能見到遊客在海邊衝浪游泳;因為洋流調節,即使是冬天,平均溫度也很少低於攝氏十一度,全年氣候溫暖,讓她擁有「南非邁阿密」之稱。

面海的餐廳裏,一位臺灣商人望著一艘艘等待進港的貨輪,海風吹拂,他也跟著風向回頭望著我們笑:「這裏,是天堂。」

我們還來不及點頭,他就轉過頭去,看著貨輪有朝氣地吐出一泡泡蒸汽,語調卻不再快活,「有時候,我都快人格分裂了,因為我總是在天堂與地獄間穿梭。」

談起潘明水,得到的評語總是笑話他是瘋子一枚,不在舒適的海岸住所聽浪享受人生,反而一天到晚深入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鄉間部落,為黑人帶來助援、溫暖與關懷。

潘明水,一個遠從臺灣至南非經商的商人,在德本的天堂賺取生活,卻也深入德本的地獄,奉獻他的生命。


尊重的愛,越洋而來

一九九○年,潘明水從臺灣來到南非,有生意頭腦的他,很快打下一片天,商場得意,不免也與政府官員有更進一步的互動。

一個午後,市長祕書來電,告訴他有一位亞裔婦女到市政府陳情,但她的英文不是挺好,市府人員無法與她溝通;潘明水就這樣「應邀」前往擔任翻譯。

「那個女人就是慈濟志工莊美幸,她看到德本街頭的流浪兒很不捨,於是到市政府為他們請命,但她根本不會講英文。」潘明水當時覺得這女人真是瘋了,語言不通也不識路,還想做好事?但在遠離臺灣幾千公里外的地方遇見同鄉人,潘明水就這麼順理成章地成了莊美幸往後出門做好事的「翻譯官」。

一九九四年,臺灣慈濟志工發起「送愛到南非」行動,將潘明水原本單純的翻譯工作,化為實際的行善腳步,推著他更往鄉村部落探入。

那個冬天,溫度約在攝氏七度上下,南非慈濟志工施鴻祺穿著高領毛衣,再披上暖厚的大衣外套,以一身嚴冬必備的衣著前往探視貧戶,沿途仍冷得發抖,需不斷搓手、哈氣,才能勉強取得一絲溫暖。

但與貧戶見面,卻讓他驚訝地忘記自己的冷——他們竟僅穿著輕薄的短袖上衣與短褲!關心詢問下,貧戶們聳肩回答:「因為我們沒有衣服。」

施鴻祺很早就到南非經商,親眼見證當年非洲人民衣物短缺的現象,也將訊息傳回臺灣。全臺慈濟環保站熱烈響應,將回收來的二手衣重新洗過、燙平,許多工廠更將樣品、囤貨捐出,其中甚至包含標籤未剪的新衣。

「兩貨櫃的衣服對於德本廣大的貧戶來說不算多,幾個村莊就可以輕易發放完,可是我不敢如此隨便。」當時的潘明水,一聽到臺灣將寄衣服到南非來,認為自己在臺灣專做出口,對於產品的包裝與分類相當在行,還特別飛回臺灣打算好好地「指導」志工,「要分類清楚,這樣我收到之後才好辦事!」

潘明水的志得意滿,在抵達臺灣後備受感動;「志工們不僅區分大人小孩,還分尺寸大小,一件件摺好分類裝箱,再一箱箱上貨櫃,這些婆婆媽媽實在是太厲害了!」

兩個貨櫃的衣物,歷經二十二天船期,在一九九四年底運抵;每一件衣物價值或許不高,但所蘊含的人情濃厚,這也讓潘明水格外珍惜,「這樣的愛不能隨意打發,要將它們提供貧中之貧的人,發揮最大的效用。」


走千里,找出最苦的人

潘明水透過關係取得各地酋長資料,每到一個部落,得先找到精通祖魯方言和英語的人協助翻譯;然而,面對剽悍的祖魯族,潘明水雖說是帶來援助,卻仍要謙卑請求,直到酋長同意才能進行住戶探訪與造冊工作。

潘明水必須時時保持著柔軟姿態,但這並未打消他助人的念頭,「他們住的房子,由紙板及破爛的塑膠布搭起來,一下雨,裏頭滴滴答答,風一颳就什麼都沒有了;屋內空無一物,只有身上穿的那件衣服而已吧。我看了很心痛。」

從一九九四年十月到翌年四月,潘明水與志工們花了半年時間跑遍德本各村落,範圍甚至有一個臺灣大;他白天到各區訪查,晚上再將資料帶回,由家人幫忙謄寫成冊,這樣的互助分工,僅是為了兩貨櫃的舊衣。

貧窮之人何其多,慈濟選擇其中八千戶最貧困的家庭發放,這個決定一開始就被社區牧師否決,「若是逐戶發放,大家自然歡迎,但你這樣的作法,只會引來殺身之禍!」最終,潘明水果真面臨一場無可避免的衝突。

發放時,他被近百位沒有在名單中的居民團團包圍,大家以方言憤怒咆哮;但潘明水鎮定地透過酋長幫忙翻譯:「我知道很多人需要幫助,但我們只有這些資源,只能獻給最苦的兄弟姊妹;他們是我的兄弟姊妹,是你們的兄弟姊妹嗎?」

部落裏姻親關係緊密,彼此間大多有親戚關係。眼見居民們放下憤怒的雙拳,紛紛點頭,潘明水繼續說:「那為什麼我要把物資給這些最苦的人,你們會生氣?為何不讓慈濟先來照顧他們呢?」

真誠的溝通終於化解干戈,首批兩貨櫃的愛心衣物也在一九九五年南半球冬天來臨前,如願讓八千戶人家獲得溫暖。


勇無畏,挺進險地助貧

為了發放衣物,潘明水半年間如田野調查般,深入各部落,奠定了慈濟在德本慈善關懷的腳步,也一步步探察出部落需求與困境,讓自己愈來愈投入黑人社區的關懷。

「剛來南非時,大家都告誡我千萬別進黑人區,因為很危險。」長年的「種族隔離」造成黑白隔閡,政黨鬥爭又鼓動黑人相互殘殺;一個人獨身勇闖黑人區,不怕危險嗎?潘明水聞言大笑:「管他的!」

這就是潘明水,心軟得願意付出半年時間,做一件一般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但他的心也勇猛得像一頭馳騁草原的公獅,闖入連警察都不敢進入的戰地,向兩邊喊話,呼籲彼此和平相處。

「我還記得剛進黑人區時,剛好看到有兩派居民在械鬥,這邊跑過去放火,那邊跑過來殺人。」當時官方甚至出動裝甲車鎮守協調,但潘明水沒有被嚇跑,反而站在兩村之間的泥土路上,向雙方喊話。「他們都被我嚇傻,覺得世界上怎麼會有這種怪人!」

認識他十多年的祖魯族慈濟志工葛蕾蒂絲‧恩葛瑪在一旁補充:「只要看到華人開著九人座車,即使看不清楚,大家都知道那一定是麥可(潘明水),只有這個瘋子敢進來!」

早年,潘明水開的車種輪胎皮薄,每次下鄉都會被沿路的碎石子給劃破爆胎,甚至有一回連破了三個輪子。他常得下車揹著破輪胎走一段路,搭巴士到城裏尋找輪胎行買新胎。「我請老闆載我回原地換輪胎,那個印度裔老闆一聽連忙拒絕,還直說:『那不是人去的地方!』」

潘明水當時心想:「我是人呀,那裏我都去過好幾次了。」女人說他膽子很大,男人說他很猛,但其實這不過是潘明水成長過程中司空見慣的生活。

潘明水的故鄉在臺北萬華,在他小時候那個年代,龍蛇雜處的環境讓他養成為友伴打抱不平、見義勇為的氣魄;成人之後少了莽撞,「我看到黑人那麼窮,很替他們打抱不平,他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得過這樣的生活?」無畏勇氣,領著他走入黑人區行善付出。


招志工,大樹下開講

一個人可以做多少事?潘明水投入行善行列時,很快就意識到這個問題。

「兩隻手能做什麼?光是一個病患都照顧不來了;兩條腿又能跑多遠?」他想起當年證嚴上人蓋醫院時,婉拒一位日本人的巨額捐款,希望讓更多人投入愛心行列。於是,他再度走進各村落,站在大樹下,敞開喉嚨、運用丹田力量開講,一講就是三、四個鐘頭。

「他們的文化跟我們不同,只講重點容易忘記,要用一個接一個故事感動他們。」演說結束後,他還挨家挨戶拜訪,希望帶動有志一同的村民關懷當地。

潘明水用最原始的方法招募志工,十七年來,德本地區已經有五千多位本土志工;他們儘管普遍貧窮,做好事的心卻相當堅定∣∣成立五百多所裁縫職訓班,輔導婦女習得一技之長,改善家庭經濟;設立一百二十六個愛心菜園熱食點,餵養五千餘位孤兒;深入村落暗角,找出需要幫助的貧病之人……

潘明水說,以往在「種族隔離」政策下,白人視黑人如賤民,雖然他的膚色曬得黝黑,但在黑人眼裏仍是白人族群。「可是我親近他們、擁抱他們,像親人一樣看待,他們很快就受到感動,這是社會背景的成全。」

布蘭達‧瑪布剌還記得第一次跟潘明水見面,他就給她一個熱情的擁抱,「當時我嚇傻了,他可是一名白人耶!」

祖魯族第一位慈濟志工葛蕾蒂絲,說起大家眼中的「麥可」。「他總是以身作則,即使身體不舒服,仍參與每一場活動;他就像是我們的導師,適時地把我們拉回正軌。」

葛蕾蒂絲今年初曾隨潘明水赴聯合國參加婦女會議座談,也到美國巡迴演說,分享助人經驗。臺面上的風光,讓葛蕾蒂絲的心被寵壞了;潘明水適時地提醒她:「我好難過,以前跟著我一起在克難環境下做志工的人,已經不在了。」過往的回憶以及信念湧上心頭,葛蕾蒂絲流下眼淚,難過地連飯都吃不下。收起驕傲,很快又回到了單純的自我。

幾年前,潘明水的父親生病,他決定回臺灣照顧父親,本土志工合力湊錢買了一份禮物送他,只見潘明水告訴他們:「以後別再這麼做了,你們要將這分心力放在更需要幫助的人身上。」

潘明水曾去探望一位即將往生的志工,當時家人已圍繞在她身邊唱著聖歌,祝福她能夠上天堂。潘明水靠了過去,在她耳邊問:「你記不記得你是證嚴上人的弟子?」志工微笑著,輕點著頭說:「我記得。」潘明水再問:「那你準備好了嗎?」

「準備好了。」她邊說邊指著潘明水手上的佛珠,潘明水隨即為她戴上。

準備好什麼?這個答案無須說出口,他們都能明白,「不能上天堂,要快去快回,再回來當志工、奉獻付出。」


德本當地五千多位本土志工,只有十幾位曾到過臺灣,大多數人未曾親眼見過證嚴上人;儘管語言、膚色、成長環境皆不相同,但他們行善的心卻很堅定。

潘明水總愛這麼解釋:「他們和上人已有幾世的緣分,剛好我喜歡開車在非洲草原上跑來跑去,就那麼剛剛好遇到了他們,幫他們與上人牽了線。」

早年,潘明水對做志工的態度相當不屑一顧,有一回去上慈濟志工培訓課程,見大家都是白褲白布鞋,只有他最叛逆,硬要穿一雙黑皮鞋,甚至整堂課都翹著腳上課!

誰能想到當年那一個穿黑皮鞋蹺腳的男人,今日卻在南部非洲帶領出眾多本土志工。本土志工常常告訴他:「麥可,你不能離開我們,你如果不在了我們該怎麼辦?」他維持著一貫的幽默回答:「我會死,如果不死我就是妖怪了。」並鼓勵他們:「你們不需要我,是別人需要你們。」

慈濟在南非德本的善行漣漪,從一個滿懷慈悲卻不會講英文的女子莊美幸開始,接著由「大哥」潘明水接棒;之後,將要由這五千多位本土志工繼續以善為寶,世世代代流傳真善美,將地獄,化為天堂。

以上內容轉貼自《慈濟月刊539期》電子書
http://www.newdaai.tv/culture/?mod=tc_monthly&act=intro&id=76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人生活重視效率,連飲食也追求快速,往往因此忽略了自己吃下了什麼。您知道食物的味道可以被製造出來嗎?食物的背後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祕密。該怎麼吃才健康,重要的是想法而不是方法。

20111023《大愛全記錄》食物的真相





20110924《發現》美味的真相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吉祥月的現代法會

經過半年的密集演練,「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在吉祥的農曆七月,於高雄、臺北、臺中、彰化登場。二十四場的演繹,是融合宗教和戲劇、舞蹈的多元呈現,每一場都有數千甚至上萬人觀賞唱和,懾服於懺悔業障的法音中,是炎夏中清涼的心靈饗宴,也是莊嚴優美的現代法會。

這個法會特殊之處在於,不依賴法師帶領,全為在家眾以身形動作和唱誦,表達洗滌過往無明、朝向光明佛性的虔敬和願心。演繹陣容浩盛,有千人剛柔並濟的手語和隊形變化,氣勢磅礡;中央舞臺上,則透過京劇、歌子戲和舞臺劇,描繪身語意所造的種種罪業;闡釋《水懺》精要的歌聲盪滌人心,鼓聲的間奏更是振聾發聵。

傳統佛教法會念經,跟著誦念的人未必知其意;而參與經藏演繹的三萬名菩薩,則在這半年來,透過場場讀書會共修,研習證嚴上人的《法譬如水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許多人有所體會而當眾懺悔。他們以齋戒的清淨心,在不下百次的手語演練中,縮小自己,勇於承擔,相互配合,舉手投足的進退間深入法髓。

這個法會的另一特色是,不論演出者或觀眾並不限於佛教徒,他們透過歌曲和戲劇詮釋,覺察自己的迷茫與習氣深重,而生慚愧懺悔心。所以,有不少人深感震撼而淚流滿面。臺上臺下萬眾一心,可謂萬人弘法;更加印證「心佛眾生一體」的佛教信念。

終曲的「大時代需明大是非,大劫難需養大慈悲,大無明需要大智慧,大動亂需要大懺悔」歌聲盪氣迴腸,呼籲人人調伏自心,以正確的心念思維,走上慈悲道路,利益眾生,才能在動盪的時代中自救救人。

估計這次全臺約有二十五萬人,或參與演繹或助緣,相信這已形成一股臺灣「以愛以善為寶」的精神力量。法會雖已結束,但是就如證嚴上人所言,心靈的法會不散,每一位「入經藏菩薩」都是一顆菩提種子,身心靈都已領受法水滋養洗滌;回歸社區鄰里之後,將能影響更多人「大懺悔」,投入齋戒、護生、結善緣的行列。

只要清淨佛性由百千而萬一一顯明,佛法的正知正見就可永續傳承,眾生離苦得樂的機緣就會不斷產生,為人間帶來吉祥。

以上內容轉貼自《慈濟月刊537期─社論》
http://www.newdaai.tv/culture/?mod=tc_monthly&act=detail&id=2248

---------------------------------------------------------------------------------------
悟達國師造水懺因緣


唐朝悟達國師,四川湄洲人,七歲出家,法號知玄。年輕遊學時,在一所寺院掛單,隔寮住了一位僧人,身上散發惡臭,眾人走避,唯有知玄法師不忍,主動照顧直到痊癒。僧人病癒臨別時,感恩知玄法師的善行,告知日後如遇困難,可到四川彭州九隴山相尋,以山上兩株並連的松樹為標記。

知玄法師精進修行,通達教理,獲唐懿宗尊崇,奉為國師,蒞席聽法,還賜予貴重的沈香寶座。然國師升座時,心中忽生一絲歡喜驕慢,膝蓋隨即碰撞受傷,未久傷口膿瘡竟如碗大,眉目口齒俱備與人面一般,且痛徹骨髓;全國名醫束手無策。

悟達國師想起了數十年前與病僧之約,於是前往彭州找尋,果然相遇。僧人告知翌日可至山巖旁掬清泉洗滌,即能痊癒。

當小沙彌引領國師前往洗滌時,人面瘡竟開口說話,問之可記得西漢史書所記載,袁盎斬晁錯的故事——原來,悟達國師的前世是漢代朝臣袁盎,用計斬殺晁錯,這個深仇大恨使晁錯累世都在尋找報復的機會;但十世以來,悟達國師世世為高僧,守戒精嚴,終於等到他起了一念慢心,業門開啟,才趁虛而入以人面瘡來尋仇。

人面瘡續言,幸有迦諾迦尊者所化身的病僧,慈悲地以三昧水洗去積怨。心結開解,悟達國師膿瘡終得治癒。

凡有所作,皆要受報,即使十世修行,也抵不過一次結下的冤業;悟達國師心有所悟,遂棄名利地位,留在九隴山築庵專注潛修,造《慈悲三昧水懺》警醒眾生。

以上內容轉貼自《慈濟月刊537期》
http://www.newdaai.tv/culture/?mod=tc_monthly&act=detail&id=2255

水懺經藏演繹高雄巨蛋第三場


Watch live video from 大愛電視 - DaAi TV on Justin.tv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已好長一段時間不常看電視了,加上最近又因為丫嬤腦中風住院,幾乎快以醫院為家了,每天與媽兩人輪替在醫院照顧丫嬤。上星期日回到家打開好久不見的電視,剛好看到大愛台的《大愛全記錄》─「粑吧的滋味」,這是來自非州落後國家的真實畫面,因為糧荒,那些非洲孩童們只能以玉米粉所做的粑吧裹腹度日,甚至欠收成沒得吃,而造成嚴重營養不良,生活品質非常的差。看完這節目,感觸良深,生長在台灣的我們,與之相較起來,衣食無缺,物質生活富庶,真的太有福報了。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濟45周年特別節目~~【使命.縱看慈濟45】最美的身影

在這個世界上,你最相信誰呢?除了至親好友,誰會在你危難時,永遠站在你左右?她是天主教徒,也是約旦的慈濟志工阿比爾(Abeer Aglan M.Madanat)。2007年,來到台灣領受慈濟志工證。證嚴法師期許他:面對天主要忠實,也要與慈濟一起為眾生付出!她是歐陽姍,她是美國人,天主教徒,她的先生黃崇校是台灣人,來自一貫道家庭,這對夫妻選擇在同一天受證成為慈濟志工,他們選擇以同一種方式,實踐大愛。

她是八十多歲的安娜‧姆奇瑞(Anna Mkhize)一九九五年慈濟在南非的第一次發放,安娜是前來領受物資的被援助者,因為嚮往可以幫助人的行誼,她在參與培訓十二年之後,終於正式成為慈濟委員。過去四十多年來,慈濟志工從台灣到海外,從最早期的一群家庭主婦,到如今,全球已經有上千萬名的慈濟委員和慈濟志工,分布在全世界五十多個國家,四百多個服務據點。阿比爾,歐陽姍,安娜‧姆奇瑞,他們全都是「慈濟志工」!

2010年,《讀者文摘》進行了一項信賴度調查,票選結果,慈濟基金會的創辦人──證嚴法師高居第一。證嚴法師最被信任的身影背後,是有著上百萬位默默追隨,無怨無悔的志工以及會眾的支持! 2011年,近千位南非慈濟志工行善的事蹟,首度在聯合國的集會中發表。許多人才赫然發現:在遙遠的南非,竟然也有慈濟人,所言所行一如其他國家的慈濟志工。

慈濟邁入45周年的時刻,證嚴法師獲選美國時代雜誌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百大人物。文章中指出,慈濟基金會以驚人的動員救災能力馳名於全世界,在苦難中受到慈濟幫助的人已經難以計數。獲得此殊榮之後,證嚴法師即刻回應,這個獎屬於所有慈濟人,這是對全球慈濟志工默默奉獻愛心的肯定。證嚴法師內修外行的使命,引發千萬人追隨。這是一場從心出發的寧靜革命,無數慈濟人因為投入而深入,因為付出而喜悅,從內聚到實踐繼而展現行動力與影響力的秘密無他,選擇對的事,做就對了。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旬老孝子,為母淨身如天天浴佛

◎志工來訪 丫嬤心歡喜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三位慈濟志工正引導著96歲的丫嬤一邊念佛號、一邊作手部運動,三個人以活潑熱情的動作與話語一搭一唱地逗得丫嬤笑呵呵。

看外面天氣不錯,志工們打算讓丫嬤出去戶外曬曬太陽,補充一下維生素D。她們扶著丫嬤坐上輪椅,為丫嬤戴上墨鏡,撐起陽傘,緩緩地推著丫嬤到住家附近四處走走看看,時而駐足讓丫嬤摸摸花草,時而幫丫嬤按摩抓背,這也是志工每個月居關時的例行性活動。

志工們關懷此戶已三年多,雖然丫嬤重聽及記憶力退化日益嚴重,志工們不管說什麼、問什麼,丫嬤總是回以「不知道」、「忘記了」;但每次看到志工們到來,丫嬤就像看到親人般開心不已,志工們的近身陪伴、噓寒問暖,讓丫嬤的笑容始終不曾從臉上消失過。

丫嬤目前由73歲的大兒子呂先生獨自照顧,老家在高樹鄉,因工作關係搬來里港鄉,住這租來的房子已有五、六年。呂先生有兩個年近四十歲的兒子,老大雖有交往多年的對象,因經濟狀況不佳,卻遲遲不敢結婚;二兒子因工作不慎造成食指斷掉,且身上長有白癬,或許自卑,每見到陌生人來訪,總是躲得遠遠的,鮮少與人互動。

呂先生今年(2011)雖已73歲,但紅光滿面、容光煥發、面目慈祥,是一虔心學佛修道者。信仰一貫道的他,談起吃素的因緣,民國66年賽洛馬颱風重創南台灣,當時受到神明指示,全家開始吃素,妻子也經營起素食餐館。那時候母親每星期都會去佛寺參拜,臉上總是笑咪咪的,大家都喜歡叫她「老菩薩」。

呂先生年輕時從事土木、泥作等事業,為了紓解工作壓力,每天下工後總要喝上幾瓶酒。直到在塗抹水泥時失去知覺,彷彿筋骨僵硬麻痺,此時意識到健康亮起紅燈,讓他及時警悟,從此戒掉酒癮,將迷茫的人生導向正途。

◎照顧老母親 餐餐用心
然而好景不常,幾年前太太中風,為方便照顧母親與妻子,後來轉行來到里港從事農作,並在此租屋。為照顧中風妻子,呂先生不得已將母親送往妹妹家照顧了幾年,不料呂母卻在女兒家發生跌倒的意外,並造成大腿骨折,經開刀在大腿骨裡埋了兩根釘子予以固定。

爾後妹妹因故無法繼續照顧母親,遂將母親送回屏東讓大哥照顧,他一個人既要照顧中風的太太,又要照顧行動不便的母親,那時壓力大到無法形容。礙於空間不足,於是讓太太睡樓上,媽媽只能睡在一樓客廳,所以若聽到兩邊親人此起彼落的呼喚聲,呂先生就像兩頭燒的蠟燭,總要樓上樓下兩邊忙,以致隔天常常睡眠不足,眼冒金星,當時的他苦不堪言,卻只能默默承受親情的壓力。直到中風的太太去年去世,呂先生才得以全心全意照顧老母親。

阿嬤育有五男二女,如今只剩下三男二女,呂先生排行老大,其中一位弟弟在煉油場工作,夫妻都是一貫道的講師,生活非常忙碌;而排行最小的弟弟因精神狀況有問題住在台南療養院,兩個妹妹也已出嫁,故奉養老母親的工作只好由身為長子的他一肩扛起。

呂先生最讓志工們讚佩的是他為母親料理三餐的用心,只見他在廚房將馬鈴薯、紅蘿蔔等新鮮食材切成塊狀,再下油鍋燜煮到熟,並從電鍋盛一碗地瓜飯,將鍋裡的菜餚盛起與地瓜飯同時用果菜汁機一起打成泥狀,關掉果汁機,隨手拿一包擺放桌上的黑豆粉、芝麻粉等市售養生粉,打開後加進果菜汁機,再加些飲用水,再打最後一次,就是香濃營養可口的養生粥了。

每餐一碗又香又營養的養生粥總讓母親吃光光,並豎起大姆指說:「好呷」。志工親眼見證到呂先生煮養生粥過程之「厚工」(台語,意指繁瑣),餐餐用心照顧母親的飲食起居及健康,看見丫嬤如此長壽的原因,背後是有這麼一位孝順的兒子用心付出。

◎為母淨身如天天浴佛
呂先生述及這一路走來的內心感受,他表示,以前太太還沒中風前,照顧母親的工作都是太太在做,中風後,只好由他接手,加上母親意外跌到骨折開刀,造成行動不便,這下子還要為母親洗澡及處理便溺,對一個大男人來說是如此難為情。他笑說,剛開始要幫母親洗澡時,母親總是緊抓著衣服不讓他脫,他只能一再提醒母親他是她的兒子,不要不好意思,他只是在做在他小時候她為他做過的事,這才讓母親漸漸卸下心防,接受兒子的孝意為她沐浴;而母親也不習慣包尿布,總是還沒走到廁所就尿下去,為此他常要為母親洗褲子及床單,但他甘願承受這份負擔。

五月的母親節這天也是慈濟的浴佛日,為母親沐浴何嘗不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浴佛。面對上一代與下一代,呂先生看開了,與其擔心兩個兒子還沒成家,但兒孫自有兒孫福,此刻最該做的,就是盡為人子女者最大本份將母親服侍到終老,珍惜母子情緣,才是最實在的。

呂先生語重心長地說:「說真的,有時顧母親顧得很累,我這才體會到太太做媳婦的辛苦。」他對有的男人會對太太大聲喝斥、拳打腳踢的行徑感慨不已:「人在沒遇到事情時,總不懂得珍惜親人間的緣份。」他也常將自家的故事說給別人聽,希望讓更多人引以為借鏡,要孝順父母、疼惜家人。

◎「出告返問」表孝意 
俗話說:「百歲父母常憂八十兒」。呂先生非常懺悔,縱使自己已經七十幾歲,在母親眼中永遠是個小孩。以前外出回家時,總會看見母親站在門邊癡癡等候,因為母親看到外面機車不在,就會擔憂他去哪裡了,是否發生什麼事?那盼望、憂心的眼神讓他有所覺悟,要對母親「出告返問」(台語),也就是出門前要先告知母親要去哪裡,回家要問候關懷母親讓她知道他回家了,出去回家都要讓母親知道,讓母親安心,何嘗不也是孝順的表現之一。

年歲已大的呂先生深知孝親報恩要及時的道理,母親辛苦將孩子拉拔長大成人,我們以孝順回報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道理。他說:「母子連心,百善孝為先,父母疼子長流水…」,古代流傳下來許多關於孝道的故事,在在提醒我們要孝順父母。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上星期五的晚上十點吧!看了大愛電視播出的「綠野仙蹤─傳遞綠幸福」節目後,對於人類現今的生存環境,頗發人省思、感觸良多。

節目裡一位有機農提到現代很多農作物都是靠生長激素才能長得快,當下頗為震驚,印象中大都是豬、羊、牛、雞等牲畜才會被注射生長激素,而人體吃下這些帶有毐素的動物,也是現代各種癌症及怪病叢生的主因之一。原以為不吃肉就能減少罹病的可能,看樣子沒那麼單純了,如果連這些蔬菜、水果都含有毐素,實在憂心還有什麼食物能吃得安心吶!

這位有機農也提到自己也曾是農藥使用者,因為身體健康出現警訊,讓他的思維與生活方式有了大轉變。現在的他堅持不用農藥,連除草也不用殺草劑,完全是夫妻倆靠自己的勞力完成。因為是有機,他所種的鳳梨只有手掌大,並解釋有機與使用農藥的差別在哪?他切開手上這顆有機鳳梨時,並沒有流出很多水份,再來有農藥的纖維會較粗。另外他也有種香蕉,而有農藥的香蕉通常八個月就收成,有機的大概要一年才能收成。因為有機農作過程費時耗力,所以有機農產品價格要比有農藥的貴上兩、三倍,卻不見得能獲得消費者青睞。

為了以牟利及快速為目的,促使生產者發明更多不同用途的農藥:除蟲、除草、生長激素,產量越多,價格才能越便宜,菜市場或賣場常可看到一把十元甚或更便宜的青菜,當然讓沒生產能力、想省荷包的消費者趨之若鶩;只是省錢的背後卻要付出健康的代價。農藥生產者與銷售者數鈔票數到笑呵呵,消費者卻可能成為無辜的病人,這跟「自相殘殺」有什麼不同?人類發明毐藥,最終還是人類自食惡果。

無形的環境荷爾蒙充斥整個地球,處處潛藏著看不見的危機,能吃得安心的食物少之又少。希望這些生產者大發慈悲,若可以發明天然有機無毐的農藥不知有多好,唯有愛護地球者多於破壞環境者,才有扭轉乾坤抑或改變人類命運的可能了。

以下為「綠野仙蹤─傳遞綠幸福」節目內容~

PS:播放以下影片時,建議先將blog左下方背景音樂的播放器按暫停,才不會出現兩邊聲音同時播放。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24我生日的這天,偶然中看到大愛新聞─「歷史上的今天」單元,原來1984年的4/24這一天也是花蓮慈院第二次破土典禮,建院過程可說是充滿艱辛與波折;尤其是畫面中年輕時的上人咬著牙噙著淚的那一幕,早已成為慈濟影片常看到的經典畫面;只是每次看到這畫面總也跟著鼻頭一酸,對上人真是既心疼又不捨;但從上人堅毅的神情卻可感受到其悲心與願力是如此弘遠偉大,得以造就今天的慈濟世界。從蓽路藍縷到如今的菩提林立,這些歷史畫面在四十五年後的今天更顯得彌足珍貴。

昨天(4/26)是上人農曆3/24生日,而我是農曆3/25,也是慈濟45周年紀念日;雖與上人生日相差一天,還是覺得因緣殊勝、與有榮焉。能與上人生在同一世間,真的好有福報。
-----------------------------------------------------------------------------------------------------------------------------------------------------------
以下內容轉貼自http://www.youtube.com/user/DaAiVideo#p/u/9/z6LkfOoQbLo

1984年 花蓮慈院再動土 慈濟醫療展新頁

為配合國防部佳山計畫,而被迫中止的花蓮慈濟醫院興建工程,經過多方協調,終於找到建院土地,而在這天舉行動土典禮,由佛教界諸­山長老主持灑淨法會,現場三千多人參與盛會。

這一段歷史影片,也讓許許多多慈濟人動容。這是1984年的4月24日,花蓮慈濟醫院,第二次的動土典禮。其實從1979年,民­國68證嚴上人開始呼籲建院起,土地問題就遭遇波折,建院基金進展也十分緩慢。當時的第一次動土,省府主席李登輝,以萬里長城也­是一塊磚開始,勉勵慈濟人,再接再厲。慈濟愛的醫療,從1984年的第二次動土,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四號,花蓮火車站後方,中央路的土地上,舉行了慈濟綜合醫院的動土典禮,包括印順導師,佛教界諸山長老,當時­的內政部長林洋港,以及慈濟委員們,將近三千多人參加。

印順導師開示:就是需要醫療醫護界方面,慈濟醫院的幫助,這是誠懇的希望,我想今天的進行,我想一定能夠順利的繼續。

時任內政部長林洋港在致詞時,提到證嚴法師是一位孝子,為了祈求母親身體健康,而棄髮修行,這一席話,感動了台下聆聽的證嚴法師­俗家母親,王沈月桂女士。同時,他也轉述證嚴法師,在第一次動土之後的心路歷程。

時任內政部長 林洋港:我看證嚴法師非常的憂愁,說這樣,不但他的宏願到何時才能得以實現,沒把握以外,他說,我對國內外所有對我支持贊助的人­士,這些女士,我該如何交待,有人誤會說我欺騙人們,所以很不容易,今天才有這個新地址的決定。

站在林洋港身後的證嚴法師,咬著牙,憂欣含淚。

證嚴上人開示(1999.04.19):有人會問我說,師父你不是醫生,你也不是企業家,你為什麼要蓋醫院?我就會用一句話回答­說,我不是為蓋醫院而蓋醫院,那是為什麼呢?是為佛教為眾生來蓋醫院。

一九六六年,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濟助貧困,而為了探究貧窮的根源,證嚴法師花了六年時間,找出貧病相依的道理。

證嚴法師開示(資料畫面):我不希望世間還有這種貧窮的眾生,所以那個時候很年輕總是發的願很大,所以希望說消滅貧窮,但是奇怪­的是愈救愈多,愈看愈多覺得很矛盾;我就開始一共用了六年的時間,每一年兩次全省巡迴,到了每一個地區,不管是多麼鄉下多麼山上­我都去了,資料都把它好好的騰過整理,知道他的背景,知道他我們救濟的原因;一共六年的資料,把它總整理評估了以後,孤老無依的­,孤兒寡婦這都把他過濾過了,剩下的這一些人,為什麼?那就是病與殘障。

貧因病而起,加上偏遠地區醫療缺乏,而當時北迴鐵路尚未通車民眾就醫困難,這使得救濟只能治標,因此一九七二年九月十號,花蓮仁­愛街義診所開張每周固定義診,也下鄉往診,儘管如此還是無法解決疾病之苦。

一九七九年,證嚴法師在慈濟委員聯誼會中,提出建院構想,當時沒有人敢相信,幾位家庭主婦,如何擔起天下的菜籃?更何況建院經費­,從八千萬追加到八億元,而要募款的,只有證嚴法師,加上不到一百位的慈濟委員,還有不滿一萬人的慈濟會員。

幸好,透過當時台灣省府主席林洋港、以及蔣總統經國先生的協助,慈濟醫院在一九八三年二月,舉行第一次破土典禮,三個月後卻接獲­國防部公文,由於軍事需求而必須另尋土地,證嚴法師因此前往台北,向有關單位陳情,經過再三協調,終於取得土地進行第二次動土。

隨後,禮聘台大醫院院長杜詩綿,為第一任慈濟醫院院長,動土典禮之後,證嚴法師的身影,穿梭在工地,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號,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落成啟用。

如今,全台共有六家慈濟醫院,包括花蓮,玉里,關山,嘉義大林,台北,台中潭子醫院,慈濟醫護人員,秉持佛陀本懷,既是大醫王,­也是白衣大士,能夠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更能夠慈悲濟世,拔苦予樂。

文字 陳珮瀅 /攝影 李建寬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生命與死亡面對面

◎撰文‧蔡晉宏

過去的我,葷食無度——
利刃切下牛、豬、雞排,
無非是讓眾生「上刀山」;
炸雞、炸魚,無非是「下油鍋」;
雞頭、鳳爪,無非「斬首截足」;
香腸、烤肉,無非「山壓成泥」、「火烤成炭」;
食啖魚眼無非「鐵鷹啖目」;
大腸、鴨舌,無非「拔舌抽腸」……
《地藏經》描述的地獄景象,在餐桌上真實呈現。

二十多年前,十八歲的我剛踏入社會開始第一份工作,時薪還不夠買一個便當,常以泡麵果腹。但對一個沒有社會經驗的年輕人而言,工作很有挑戰性,老闆也很賞識,夢想正待起飛,這樣的薪資絕對合理。

當時我心中期待,日後事業成功,能坐擁豪宅名車、享用美食,盡情享受人生。

日食萬錢 無下箸處

工作幾年後,我從一個初出茅廬的青澀小伙子,變成科技新貴,經濟能力大增。雖然還未擁有豪宅,但已有足夠能力享用美食。

每當出差外地,客戶總是十分禮遇,邀我品嘗各地佳餚,從高級牛、羊、豬排,到油炸的雞肉、龍蝦。我住在南加州,餐館的韓國及泰式烤肉、生猛活海鮮,也都是我所鍾愛。

與嬌小的女友上餐館,我能獨享五磅海蝦。朋友三人大啖韓國烤肉,吃到爐子因油脂滿溢而起火。我在海鮮餐館總是點沒列在菜單上的「特別菜」,一桌宴席超過一千美元是常事。「日食萬錢,猶無下箸處」,正是當時的寫照。

每隔幾天,我必定到日本餐廳享用生魚片,週末則去中國超市採購活海鮮回家烹煮,我燉的牛尾湯更是眾口皆碑。

有人說,我似乎把一般人二十年的肉食量,在五、六年間吃完。的確,在外用餐,我絕不點蔬菜,我從來不能了解蔬菜的吸引力何在,或許它可以平衡飲食營養,但就像維他命一樣,應該沒有人會覺得它是美食吧!

這樣飲食無度,對身體的負面影響自然不小;不到六年,我的健康就亮起一閃一閃的大紅燈了。

顛峰人生 如夢泡影

一九九七年,我二十九歲,因右前臂連續兩年疼痛而至骨外科求診。

醫師幫我照了X光片,清楚看見右手前臂原本連接手肘關節的一根骨頭,手腕部分仍屬正常,但接近手肘處,原本該有的白色影像逐漸消失在黑色背景中。

經過一連串檢查,醫師確定我罹患罕見的「尤因氏癌」(Ewing Sarcoma),研判只剩六個月生命——這項「判決」有如晴天霹靂,我的人生完全崩潰。

罹癌前,我是一般人眼中的青年才俊。國中時,父母為了讓我擁有較好的教育環境,送我隻身來美讀書;一個人在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的環境中努力求生存,身上背負家人深切的期望,我內心擁有一股無法抵擋、想要「成功」的欲望。

高中畢業,我開始全職工作,二十四歲創立自己的網路資訊科技公司。我每週工作七、八十個小時,同時在大學修學分;讀大學對我而言並不重要,追求金錢和物質享受才是理所當然、甚至是高尚的人生方向,我花了七年才完成大學學業。

那段時間,是我人生的顛峰期:拿到美國公民、事業有成,也買好機票準備和未婚妻回臺灣訂婚。十六年不曾回家,好不容易可以衣錦還鄉,就在返臺前兩星期被診斷出罹患骨癌;在醫院的等候室裏,我看著手中的檢查報告而流淚。

到底是誰如此殘酷,讓我這一生的成就瞬間化為虛幻泡影?我的生命真的走到了終點、只能理所當然等待死亡?誰能來幫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我投降了。

死亡現前 身心折磨

「尤因氏癌」是一種罕見的骨基因突變疾病,治療過程只能以「痛不欲生」來形容。

我每三週得做一次化療,由於化療藥物會造成血管硬化、狹窄及沈澱,不能從手臂的小血管輸入,唯一能承受的就是心臟附近的大靜脈。於是正式治療前,醫師在我胸口開刀,導入人工血管。

注射化療藥物前,我看見護士長將雙手伸進橡膠手套洞口,在一個有抽風機的密閉玻璃箱內混合化學藥物及食鹽水,小心翼翼避免熏到眼、口、鼻;因為這種化學藥物的毒性十分強,一旦沾到身體,會造成衣服穿孔、皮膚潰爛。

化療針刺入胸口,每次得注射一百六十個小時,七天不能拔出;那七天我幾乎都是在昏迷不醒中度過。

經過多次強烈化療,我身心憔悴,且病情加速惡化,癌細胞從五公分長到七公分,醫師宣告化療失敗;並給我兩個選擇:一是另請高明,二是死馬當活馬醫。

這位醫師是全美三位權威之一,曾治療上千位骨癌病患,我選擇讓他繼續治療;有時一天得打五種化療藥物。我的體重從八十五公斤掉到七十公斤,虛弱到一天無法下床超過三十分鐘,身心折磨可想而知。

過去的我,從未思考過人生的意義,更別談如何面對生命的終點;直到面對死亡這一刻,內心的恐懼、孤單及無奈,一輩子刻骨銘心。

「胸口如有千斤鼎,茍且殘喘一絲留。日住中天如深夜,和風徐繞心火焚。大劫將至黑白現,空有難捨且奈何。牢鎖加身無明牽,歸去來兮歸去來。」這就是我當時心境的寫照。

菩薩棒喝 懺悔前罪

罹病前,我並無宗教信仰,只覺得人定能勝天;直到被醫院宣布放棄,這才了解人力的渺小。無助之中,我思考人生的意義,也反省自己一生的造作,開始接觸佛法。

佛菩薩以兩種方式度人,一是順度,另一是逆度。生病之前,佛菩薩對我順度,卻度不醒我,反而貪瞋癡熾盛,白白浪費人生;既然度不醒,所以佛菩薩在我業相現前時,引導我重新檢視生命。

我感激佛菩薩當頭棒喝的逆度,讓我如夢初醒。為了解如何面對無常,我求法如渴日日讀誦《地藏王菩薩本願經》,只覺怵目驚心、汗流浹背。

經文形容諸大小鬼,「其形各異,或多手多眼,多足多頭,口牙外出。利刃如劍,驅諸罪人,使近惡獸」,或上刀山,或下油鍋,或斬首,或截足,或山壓成泥,或火烤成炭;「復有鐵鷹啗罪人目,復有鐵蛇絞罪人頸」;「拔舌耕犁,抽腸剉斬,洋銅灌口,熱鐵纏身,萬死千生」……

初讀如此慘不忍睹的景象,我曾想:「諸大小鬼究竟是何方神聖?加害眾生卻能如此自在?此類惡鬼毫無憐憫之心,逆天損道,當得天譴。」

但讀誦時日漸久,我開始醒悟而懺悔悲涕——原來此類惡鬼就是我本人啊!我殺害眾生為取其味,到了自己面對無常,才了解多年來,天天都驅使無辜眾生面臨死亡的恐懼!

想我過去常吃利刃下的牛、豬、雞排,無非是讓眾生「上刀山」;炸雞、炸魚,無非是「下油鍋」;雞頭、鳳爪,無非「斬首截足」;香腸、烤肉,無非「山壓成泥」、「火烤成炭」;食啖魚眼無非「鐵鷹啖目」;大腸、鴨舌,無非「拔舌抽腸」;《地藏經》裏所描述的地獄在真實世界栩栩成形,而我即是獄卒、惡鬼、夜叉!

病中的我,日日祈求奇蹟出現,解救自己的生命;那些動物在生命受威脅時,何嘗不是如此哀求?臨到鬼門關前,了解眾生對於生命的執著亦如我般,無二無別,我深自反省,不願再危害眾生性命!

虔誠發願 降伏口欲

生病前,我是個自以為是、嚴厲易怒、無法原諒他人的人。我不了解為什麼要幫助別人,連助人的欲望都沒有,我的焦點總是放在怎樣賺取更多金錢。直到人生走到了盡頭,發現自己將一無所有的離開世界,這分驚嚇,終於激發出我內心僅存的一點點慈悲心。

我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若不改變,如何冀望奇蹟發生?因此我虔誠地向可敬的菩薩發了兩個願;第一願,我將吃素並且不再殺生;第二願,我願生生世世追隨觀世音菩薩的腳步,力行菩薩道。

素食,對一些人來說也許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對我而言非常困難,簡直是不可能。

我無法馬上戒掉之前的飲食習慣,因此利用兩年的時間逐步調整:在最後三個月的第一個月開始吃早齋;第二個月吃早、午齋;之後三餐盡量吃素,直到三個月期滿,完全不再葷食。

今年是我素食的第十一年——經過無數治療,癌症專家非常驚訝地告訴我,所有檢驗都顯示,我身上的癌細胞已經不存在,我痊癒了!

一般人多把我活下來的奇蹟,歸功於素食對健康的正面效果;但身為佛弟子,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我對及時悔過、懺除業障的功德深信不疑。

不需要任何宗教理論也能了解,世間沒有哪一個有情眾生,心甘情願喪失生命來成為他人的肉食;更何況科學界已有太多文獻討論,證實素食對健康的幫助。

我們真的需要奪取有靈性的生命才能滿足嗎?冷靜分析,不能素食的種種理由,最終只剩「口欲」。

護生持素 有心不難

我不會一廂情願地勸說素食多麼好吃,對我而言,素食的味道仍比不上龍蝦、帝王蟹、上等牛排。寫這篇文章唯一的目的,是希望能使人加強理智與定力,降伏口欲。

如果您的理智能完全降伏口欲,我要在此恭敬地向您頂禮,讚歎您善根深厚,行人所不能行,建議您直接到全素的境界,續修大慈大悲。

如果您的理智降伏口欲八分勝利,我也要在此恭敬頂禮讚歎,向您建議三餐蛋奶素(允許蔥蒜韭等五辛植物),續修慈悲喜捨。

如果您的理智有五分勝利,我也要在此讚歎您久植善根,向您建議吃早、晚齋;如果您的理智有三分勝利,建議您可做到早齋;如果您的理智無法降伏口欲,我也要在此讚歎您勇於改過,只要誠心一試,假以時日必達清淨。

發心持素如此艱辛,然而有覺悟心就不難。虔誠希望藉由我的故事,讓您對自己的飲食習性有一番省思。

以上內容轉貼自《慈濟月刊532期》電子書文字版
http://www.newdaai.tv/culture/?mod=tc_monthly&act=detail&id=2021

電子書圖文版
http://www.newdaai.tv/culture/eBook.php?xml=book_532.xml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慈濟信念 何日生哈佛分享

2011年2月11日 慈濟基金會
 
佛教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於美國時間2月9日下午,應哈佛大學商學院之邀,以慈濟大學學者之身分前往該學院進行客座演講,分享「慈濟賑災經驗與人文」。

安排此次課程的李奧納多教授(Professor Leonard)表示,「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課程,
證嚴上人的領導模式與慈濟人的大愛,將提供管理學一個新的思維模式,這模式是以價值與信念為核心,慈濟的經驗將於哈佛大學持續進行研究,並成為學生學習管理最好的個案之一。」

受邀哈佛客座 「賑災經驗與人文」

此次的系列課程以「大型急難的處理與應變模式」為主題,負責規劃課程的李奧納多教授表示,他特別將慈濟作為首堂課程,期望透過慈濟的賑災模式,給予學生完全不同的管理經驗,他認為,「不以策略為管理手段,而是以價值領導的管理模式,和傳統商學院教學完全不同,將帶給學生很大的啟發。」

此次課程全程兩個小時,何日生教授講授四十分鐘之後,即與現場的碩博士生進行雙向座談。座談時,慈濟的賑災原則「及時、直接、重點、尊重、務實」引發學員熱烈的討論。學員們認為,慈濟能夠以智慧保持單純的慈善原則,是相當不易的;而慈濟於中國大陸自九一水患援助至去年(2010)獲准成為境外第一家掛牌的NGO組織,李奧納多教授也認為,「慈濟屬於宗教組織、又是必須直接接觸民眾,這樣的肯定,是非常難得的成就,也是值得當代管理人員學習的目標。」

另一項深受學員關注的即是慈濟於緬甸賑災的行動,慈濟人從風災急難救助後,持續進行希望工程與稻種發放,慈濟人能夠做到西方團體所不能,獲得緬甸軍政府的認同,由此更可見慈濟的『軟實力』,以及與政府領導溝通的柔軟態度。

全球管理學精英   受益慈濟思維

而組織的永續發展是所有管理人員最關心的議題之一,這群商管精英也不例外,許多學生紛紛對此提出回應,並深入了解
上人。李奧納多教授特別於課堂上播放上人行腳的影片,透過影片的畫面,看見上人行腳時傾聽會眾、接觸各地志工的身影,上人的慈悲容顏,超越語言,讓學員們非常感動。

慈濟如何永續發展?何日生教授提出「多元創發」的概念,以上人決策為核心之外,志工的提案、幕僚的研究共同灌注成為推動慈濟的力量,「我們每天都在傳承,傳承慈濟的核心理念」,何日生表示,此核心理念即是「付出無所求」、「感恩、尊重、愛」的賑災原則以及「
慈濟十戒」等等。核心價值的堅守與多元創發的過程,讓慈濟人文能跨越宗教、種族、語言而隨著志工的腳步遍地深耕。

規劃此次課程的李奧納多教授於課堂間直接拿出
香積飯,向學生說明上人領導志工開發以及體會災民的用心,他認為,上人的管理方式,將為現代管理學帶來嶄新的思惟,一項不以利益為目標、不以策略為手段的管理方式,而是以「信念」領導群眾的方法,可以獲得更大的效益,而從慈濟激發志工並落實賑災的過程中,即可看見上人領導的力量。

東方的佛教思維走入西方的管理殿堂,此次的講演與互動,呈現現代管理以價值為核心的新思維模式之可能,誠如李奧納多教授於2009年10月親自前來台灣進行各案研究並造訪上人時所說的,他在證嚴上人的身上看到了不同的力量,這力量是以信念與價值作為領導的基礎,他在南非曼德拉身上曾看過,也在上人身上得到印證,這是能影響世界的力量!

(撰文報導:慈濟基金會文發處 2011/02/11)

以上內容轉貼自《慈濟全球資訊網》
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312%3A2011-02-11-04-37-25&catid=107%3Ataiwan&Itemid=554&lang=zh
------------------------------------------------------------------------------------------
「證嚴 很像曼德拉」

【聯合報╱特派員傅依傑/哈佛大學專訪】
 
 

哈佛大學商學院首度將慈濟列入個案研究,主導的哈佛商學院教授李納德在哈佛四十年,目前同時是商學院與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並在多個公私機構或人道組織任董事。他就此事接受訪問。摘要如下:

記者問:你以前從未接觸過慈濟,為何選擇慈濟作為MBA課程個案研究對象?

李:挑選慈濟,是因為它與我研究過許多西方組織團體顯著不同,它發展出的策略、決策方式,都很特別。慈濟沒有所謂「戰略計劃程序」,不預設長程策略目標,而是遇事立即決策,快速因應;它不是傳統組織的「先計劃,再執行」,慈濟將執行放在計劃之先,但非常有效率,這些都使慈濟與眾不同。

我相信學生會對慈濟的理念及作為感興趣,譬如慈濟志工在捐助災民時,還向對方鞠躬致謝,這是很有力量的利他助人精神,對日後可能成為企業領袖的MBA學生,是很好的啟發。

我接觸過不少世界領袖,曾在一九九○年代見過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幾次,我感覺證嚴與曼德拉有相同的領袖特質,他們都有一種寧靜、堅毅的力量,而他們最大的力量,是提供追隨者生命的意義。

【2011/02/12 聯合報】

以上內容轉貼自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147690.shtml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晚吃飯時看上人開示的人間菩提時,一幕令人震撼的畫面,晚飯差點吃不下去….詳細內容請再往下看嚕!若不是親眼目睹,還真的無法相信這世上還有如此黑暗的角落,這何嘗不也是人間地獄的示現呢!有因緣看到此畫面的人也算是有福報吧!它不也在提醒我們該時時懷著知足、感恩、惜福的心過每一天呢!
-----------------------------------------------------------------------------------------------
1/29《人間菩提》--廣募愛心援困頓

ps:以下網址點進去,可以點選播放器觀看上人開示的內容,也可以下載喔!


http://www.newdaai.tv/?view=detail&id=78975

以下為上人開示的重點內容---

印尼雅加達「班達格芒」的垃圾山,五千多位窮困的人每天在六千噸的垃圾中求溫飽;埃及發生流血抗爭,傷亡持續增加。人禍產生蝴蝶效應,四大不調起自於人心不調,證嚴上人期盼人人要見苦知福,並把握時間、空間,在人間接引眾生,菩薩大招生。

蘇瑞蜜一家五口,無論是吃的用的穿的,都依著垃圾山為生。在印尼雅加達,有五千多位窮困的人天天過著這樣的生活,孩子們因而生病,證嚴上人期盼,人人要見苦知福,更希望藉由印尼政府的力量,讓窮困的人遠離病苦。

-------------------------------------------------------------------------------------------------
《大愛全記錄》對這驚世人生有更深入的探討,非常具有警世價值的一部記錄片....

ps:觀看以下影片時,建議先將blog左下方背景音樂的播放器按暫停,才不會受到干擾。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慈濟正在保護保護區 

都會的保護區依法可不可以變更?答案是,當然可以!但是大眾對於慈濟的變更案一直有兩個疑問,一個是這裡的保護區到底是什麼樣的環境地貌。第二,即使這十年中,已經有數十保護區都變更通過,其中多的是頗負盛名的大學、財團、以及國外在台的著名機構。但是大眾對於慈濟的要求高於這些機構。慈濟是否能如大眾所期待的道德高度,對於現狀的內湖基地做最好的規劃,是大家關切的重點。姑且不管環境運動人士多麼針對性地暴烈、扭曲、抹黑,客觀的社會第三者其實期待慈濟能清楚說的明他們的意向與做法。

在這次都市計畫審查委員會的結論中,主席林建元副市長說明,慈濟內湖基地早就不是環境運動人士認為的青山綠水,這裡的柏油路是之前業主所鋪設的,與慈濟無關。基地範圍內應該沒有活動斷層、沒有礦坑。往年大湖山莊街的淹水也不是因慈濟這塊基地所引起。

都委會林主席特別提醒該基地已非環境運動人士所認知的青山綠水,這是對慈濟所背負的誤解,一個很大的釋懷。內湖基地其實是長期被其他許多業主破壞的園區,慈濟當時買下這一片土地,場地內到處都是雜亂的大型油罐筒與廢棄物。許多內湖居民及外地客經過這裡,都覺得內湖這個高級住宅區,竟然有如此垃圾場般的地方。慈濟動員志工清理廠區高污染的油桶罐。擅長室內設計的志工們將破損的鐵皮屋,用回收的材料將它裝點的像一個素雅的竹軒。在結構與建築體未更動的情況下,這塊地終於擺脫修車廠、垃圾場的惡名。慈濟希望將過去巴士站留下的柏油路面,改成生態池與滯洪沉沙池,以改善長期被破壞的現狀。

環境運動人士說慈濟會在這裡大興土木,會破壞這裡的環境。其實十多年來,內湖志工沒有在基地蓋過任何建築。慈濟內湖的土地,也只計劃改善平地的部份。平地後面的小山,慈濟當時很擔心被別的財團購買來開發,所以才買下來保護。慈濟不贊成挖山,開發山坡地,是他們一貫的理念。沒想到慈濟刻意要保護的山頭,於民國九十年間,被市政府挖了一個大洞,開了一條東湖聯外道路。政府繼續在這裡建設捷運系統,筆直高聳的文湖捷運線,就從慈濟基地前方穿過。

所以慈濟內湖基地的現狀是,後面有三棟十六層的高樓與歷時超過三十年的大湖山莊社區。右邊有緊密的聯棟豪華建築;左邊有政府興建的二十米東湖聯外大道;前面有時時呼嘯而過的捷運;基地也緊鄰二十五米寬的成功路大道。這種環境底下,說明為甚麼許多內湖居民期待慈濟儘快改善這一片業經層層開發破壞的土地。

其實慈濟正在保護這片保護區。光是慈濟人對現有基地環境的淨化與美化不說。慈濟在這裡做了十多年的環境教育,這是內湖其他單位所做不到的。慈濟的內湖環保站,是老人們與社區居民作資源回收、回饋社區、維護大地的重要處所。許多七、八十多歲的老人家平日在家等兒女回來的孤寂日子改變了,如今他們每天來這裡做環保,找回了生命的價值。許多企業家、上班族與學生晚上參加內湖的慈濟夜間環保,把保護社區與守護地球的使命付諸具體行動。這裡是社區的大家庭。

慈濟不只帶動整個內湖的環保觀念,來自不同的國家的環保團體都來這裡參訪。園區的空間存放的賑災毛毯,是志工企業家以寶特瓶資源回收再利用所製成。三十多萬條環保毛毯陸續送到台灣與全世界各地數十萬災民的手中。這是慈濟十多年來在背負社會許多誤解責難之後,默默的為內湖與台北環境所作的貢獻與努力。這些環保教育的貢獻,環境運動人士視而不見。

如今基地內老舊的鐵皮屋,還是原封不動,下雨漏水,志工很辛苦的補漏,拿水桶裝水。每次台北的大風災,成千的志工冒著風雨,來園區作熱食便當,供應大台北地區數十萬的受災民眾。這些志工的辛苦,環境運動人士也是視而不見,更奢談珍惜。

慈濟想進一步把這塊不再是青山綠水的基地改善,以維護土地的環境與社會之價值,例如把現有的柏油路面改成沉沙滯洪池與生態池,不只可以防洪,也可以進行社區的生態教育。這是慈濟在內湖所投入環保資源回收的貢獻之後,可以對社區的生態教育所作的奉獻。慈濟社會福利的計畫,對於內湖地區快速的科技發展之節奏,亦有調和人心的作用。

愛是一個城市的美德,服務精神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慈濟立意改善基地的現有環境,是活化現有土地的生態,守護了周遭的環境,並促進土地的社會價值。我們對於他們的規劃可以提出意見,但不應以扣帽子、以粗暴的言詞,抹黑他們對保護這塊保護區的用心與貢獻。

如果環境運動人士,是不滿市政府將其他一些青山綠水的保護區變更開發,那目標應該是政府。不要藉打慈濟,來引起社會重視都市的規劃。破壞城市還另有其人。打好人是永遠制裁不了壞人。不要把慈濟當作工具。不要拿柔軟而良善的手,去打鐵冷的巨臉。只怕鐵冷的巨臉無動於衷,倒是冤枉了那隻在寒冷中可以膚慰我們的善良之手。

一旦慈濟棄守內湖基地,這塊地應該會很快會淪為財團的曩中物。到時財團在這裡大興土木,蓋豪華建築,環境運動人士今天可以對不還嘴的慈濟人出重手,但是他們有膽識以同樣的力道打財團嗎?那後果會一樣嗎?到時,恐怕環境運動人士僸若寒蟬不說,再多的內湖居民要求慈濟繼續來保護這塊保護區,恐怕也為時已晚!

批評總是容易的,環境運動者總是批判他人,總是挑別人問題,自己卻絕少積極作為。倘若以打擊一個高信譽、高知名度、罵不還口的團體,來換取社會的支持;倘以傷害抹黑傷害他人,沽個人之名、營政黨之利,那不成了大政黨貫有的技倆。奉勸以環境運動為名的年輕人士,或常常自鳴的學者,不要學習老政客的步數!不要一步步地重蹈他們的覆轍!我們不願意看著這些環境人士,拖著一堆年輕學子,打擊好人,成就財團,一步步落入罪的淵藪。這豈不令人婉惜!
(文: 內湖環境教育促進會發起人 邱亞倫)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歡喜奉行 清淨法入心

2010年10月09日 
 
1
     

【上人行腳行程:屏東九如、高樹、鹽埔、內埔、林邊、東港、新園、潮州】證嚴上人環保感恩之行,10月8日在屏東縣走訪了九如、高樹、鹽埔、內埔、林邊、東港、新園、潮州等八個環保站。上人除了感恩環保志工的用心付出,同時也期盼人人都能環保清淨在源頭,希望做到真正的『資源回收』而不是垃圾回收,讓每一份資源都可以發揮最大效用;另外在做環保回收之餘,也要學習和人合作,清淨內心。

百年老樹送涼風 環保志工靜心做

早上七點五十分,上人抵達位於九如鄉耆老村的九如環保教育站,上人站在同心圓廣場發出讚歎:「真的很用心,而且圓形剛好圓圓滿滿。」這被評鑑為80%綠建築的環保站,處處可以發現資源再利用的用心。

九如環保站位於共修處的後方,拆解區旁有一棵百年茄冬樹,樹蔭遮陽,和風送涼,環保志工曾麗玉表示,拆解電器用品常需用力,可是一點也不會流汗,因為這裏的涼風徐徐,也不需要吹電扇。

對眾開示時,上人特別感恩台北陳律師捐出這塊土地,如今草木扶疏深具靈氣。上人說:知識份子、科學家及學者重視環保,慈濟早在二十年前就重視,光是用看的、用說的不夠,做最重要;各國紛紛前來慈濟觀摩取經,可見慈濟環保在國際間已受到重視。

上人開示:「我們人人做環保就會惜福,俗話說大富由天,小富由勤儉,我們社會要用的物資已不匱乏,最重要就是不要再開發。」

離開九如環保站,上人來到高樹環保教育站,看到這個原本是養豬場所改建的回收站,上人讚歎之餘,再次呼籲秉持清淨在源頭的原則做環保,每一個人的力量都不要輕忽。

上人開示:「要如何能夠風調雨順,就是人的心要合和,合和緊密在一起。」

鹽埔「阿母」王能緣   內埔籬笆盈德香

隨後來到佔地近260坪的鹽埔環保教育站,看到露天的回收站,環保志工蹲在大樹底下進行回收,上人也在大樹底下跟大家話家常,大樹下做環保有特別的風味,再三感恩環保志工的付出;對於能親近上人接受法髓滋潤,每位環保志工可說法喜充滿。

鹽埔地區74歲的環保志工陳王能緣,做環保二十年不間斷,丈夫陳寶任看到她天天付出,身體、精神都變好,也加入環保行列,更無償提供自家的260坪空地成為慈濟鹽埔環保站,夫妻倆的用心讓環保站人氣滿滿,天天都有社區志工齊聚,同心協力,守護大地。

志工口中的「阿母」就是王能緣,親切的笑容,忙碌回收的身影,雖已74歲,精神、體力卻不輸年輕人。陳王能緣說當初會做環保的緣由:「去花蓮回來,上人說要做環保,還有師姊也找我一起做,我就說好啊,我這一做差不多二十年。」

十餘年來,接引許多社區民眾加入疼惜大地的行列,夫妻倆也帶動家人一起投入。兒子陳志吉說:「時間上允許的話,我也會投入這個工作來一起幫忙。」媳婦李淑芬也說:「沒有想很多,我只知道做了就好,做了就對了。」

用竹管圍成的籬笆掛著『內埔環保教育站』,上人來到這塊座落在內埔鄉內田村廣田路上的福地,環保站身處鬧區卻顯得格外寧靜,環保志工有人在輸送帶做分類,還有人在小葉欖仁樹下分類或拆解電器用品。

上人說,三年前也曾來過,那時是黃昏時刻,今天則是大白天,感覺完全不一樣,環保站應該是鬧巿中的淨土,前面有公園,內有大樹,環境很漂亮。

上人感恩古文香先生發心將這塊地借給慈濟做環保,還要感恩為了環保志業不斷換地方做的志工;雖然做環保的點不固定,但是道心堅固永不退轉,這個地方沒了又找其他地方繼續做,古文香先生看到妹妹古美貞為了做環保一直換地方,一念不忍心卻也覺得做環保是一件好事,就提供這塊地成就環保菩薩的心願。

林邊佳冬思水懺   東港魚塭成福田

來到林邊環保站,上人一一和老人家們關懷問候,有一位78歲的左憲章阿公,他每天要騎車一個小時從高雄來佳冬、林邊做環保,左菊金師姊常常不讓阿公來,希望阿公在高雄社區做環保,阿公還是堅持要到佳冬及林邊守護環保站;左阿公表示,去年(2009)八八水災時,他正在佳冬環保站,被大水困住五天。問他會害怕嗎?「不怕,自己的家不會怕,那時交通不通處處路斷,肚子餓了就到外面【石光見】買東西吃。」

看到左憲章阿公分秒不空過,上人很感動,上人並在林邊環保教育站呼籲人人應從家庭就近做回收,疼惜可用資源,讓過度破壞的環境可以復原。

上人開示:「人如果沒有水,根本無法生存下去,大地沒水就根本無法耕作糧食,所以大地需要水,人更需要水。」

轉往東港環保站,此處是洪正雄師兄1977年買來做魚塭養殖草蝦之用,面積約四分半。洪師兄自從加入慈濟之後,為遵守十戒不殺生,便棄養魚蝦。牌樓面板上有兩尊用寶特瓶蓋鑲貼成的可愛小菩薩圖像,配合打包帶裝飾,再搭配上人智慧法語,展現環保人文氣息。

看到魚塭改建的環保站,成了接引人間菩薩的道場,上人欣喜外,也再三叮嚀做環保不該只是口號,而是要效法環保志工身體力行。

上人開示:「人生有愛,是最幸福的人生,看到大家這份的愛心,我就覺得台灣真有希望。」

環保樂章傳潮州 感恩弟子法雨中

儘管天候狀況不穩定,上人仍繼續來到新園及潮州環保教育站,親自向所有環保志工道聲感恩,而每到一處環保站,一下車就感受到屏東鄉親純樸的人情味。

在新園鄉瓦磘村環保站,吳佩儒師姊先向會眾介紹環保站的緣起,原來這是在2002年由祥興鋼鐵老闆娘所護持捐出,感恩環保菩薩的用心,環境乾淨沒臭味,將上人的法吸收進去心靈清淨,營造幸福美滿的家庭。

上人說,三、四年前來過瓦磘仔,記得以前這裡是餐廳,每個環保站各有特色,共同的特色就是愛,無私大愛就是台灣的寶,不只保護大地,也照護人類。

上人並提醒,近來世界各地發生乾旱、水災、地震及土石流等,起因氣候異常、四大不調,工業污染大地等人為破壞。

抵達本日最後行程潮州環保站,下起傾盆大雨,只見會眾或身著輕便雨衣或撐著傘,在雨中迎接上人的到來。因參加慈濟的吉祥月祈福會,被「人人做環保」這首慈濟環保歌曲打動,而將這首歌改換為潮州鎮的垃圾車音樂的潮州鎮長洪明江,也在迎接上人的行列當中。

上人讚許洪鎮長帶動民眾一起做環保的用心,並稱讚潮州環保教育站「小而美」,也期許人人可以多宣導,將「環保清淨在源頭」的觀念落實在生活中。

離開潮州環保站時,天色因大雨顯得黑暗,上人殷切叮囑志工們,慈濟推動環保已經二十年了,期許大家務必秉持當初做環保的初發心,同時勿忘清淨在源頭,只要人人願意從自身做起,懂得珍惜資源,就能把美麗的環境留給下一代。

(文:陳虹秀、陳美蓮 2010/10/9)

以上內容轉貼自《慈濟全球資訊網》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387%3A2010-10-09-02-34-11&catid=107%3Ataiwan&Itemid=554&lang=zh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輕點十指學分類 學子受用反應熱烈

2010/09/29 | ◎/屏東報導
 

屏東縣九如國小為讓學生建立正確環保觀念與知識,透過大愛媽媽的安排,邀請慈濟志工於今天(9/29)到校,舉辦「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環保講座。志工以生活化的例子,讓小朋友更易吸收了解;並準備了十幾道題目,驗收成果。只見同學們踴躍舉手爭相搶著回答,反應熱烈。

蔡昌儒師兄準備了十幾道題目問大家,只見同學們踴躍舉手爭相搶著回答,反應熱烈,可見大家今天聽得很用心。[攝影者:王清山]


今天(9/29)早上八點多,五位慈濟志工來到屏東縣九如國小圖書館二樓的活動中心,為三、五年級約二百多位的師生,舉辦一場「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環保講座。

有鑑於環保議題越來越受到重視,九如國小衛生組組長吳仲謀老師,為讓學生建立正確環保觀念與知識,透過學校大愛媽媽邱芬琪師姊的安排,邀請慈濟志工為學生進行這場環保講座。

◎清淨在源頭 做環保不分年齡

主講者蔡昌儒師兄先跟大家扼要說明台灣垃圾污染的概況:台灣有二千三百萬人口,一年共製造兩千一百噸垃圾,若以台北101大樓高度五百零八公尺計算,其垃圾量相當於一萬七千棟的101大樓。驚人的數據背後,說明了台灣其垃圾污染程度有多嚴重。

接下來透過影片播出「人間菩提──環保精質化,清淨在源頭」。影片中提到一位小菩薩從一歲就開始懂得做環保,並度媽媽進來做環保;媽媽也將小菩薩包尿布的錢省下來,讓小菩薩親手將錢投進竹筒做善事。

上人告訴大家,環保回收不是為了要賣錢,是希望淨化環境;最重要的就是讓大家知道,這些舊了、壞掉的東西,還能夠回收再製,以一個新的形體延續物命,人們就不用再向地球挖山、挖地了。

現在這個社會,對整個地球生態影響最大的,就是環保觀念。許多慈濟的環保志工,說起環保理念,大家都可以說出自己的心得。只是解釋紙類回收,他們就可以談到氣候異常、水土保持、大樹等關聯性;從小菩薩到老菩薩,做環保就可以得到佛法的智慧。

◎口訣學分類 環保餐具隨身帶

「小朋友你們知道嗎?回收五十公斤的紙類就可以救一棵二十年的大樹哦!」蔡昌儒並以「環保十指口訣:瓶瓶罐罐紙電一三五七」,教導大家簡易分類技巧,學習辨識哪些東西可以回收,要如何分類。

蔡昌儒師兄深入解釋並舉例:瓶(塑膠瓶)、瓶(玻璃瓶)、罐(鋁罐)、罐(鐵罐)、紙(紙類、紙容器)、電(電池、日光燈管)、一(衣物)、三(3C電子產品)、五(五金製品)、七(其他,含腳踏車及汽車等)。簡單易懂又好記的口訣,讓小朋友更容易記住。

蔡師兄為大家進一步說明有關電池的注意事項。因電池內含有多種有毒重金屬──「汞、鉛、鎘」,一顆鈕釦電池就可以污染六百萬公升的水,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用水量。一顆三號電池,可以讓一平方公尺的土地寸草不生,無法耕作。

環保志工蔡師兄也希望同學們少喝市面上所賣的飲料,因為有的學生將飲料當茶喝,小小年紀就得糖尿病;少喝飲料不僅減少垃圾量,也是保護身體健康。

攜帶手帕,減少使用衛生紙或面紙,能保住樹木不被砍伐;攜帶環保碗筷和環保杯,就不會使用保麗龍或紙碗、紙盤,也不會買寶特瓶水或鋁箔包飲料。

◎寶特瓶再製 延續物命不浪費

接下來蔡師兄向大家介紹寶特瓶的神奇。回收的寶特瓶,經清洗,抽絲……等一連串再製過程,好像變魔術一般,可製成毛毯、環保袋、環保襪、環保衣、圍巾……等商品。

最特別的是咖啡清涼衫,這是寶特瓶結合咖啡渣合製而成,具排汗、透氣效果,將「化垃圾為神奇」發揮到極致。十二支寶特瓶可製成一件環保衣,六十一支寶特瓶可製成一件大毛毯;並已送出三十萬條以上的毛毯,溫暖無數災民心靈。

蔡師兄舉本身為例,他從二十四歲就開始做環保,到現在過了二十年,成了中年人了,也見證到慈濟環保這二十年來如何演變。

從以前5%的資源回收率到現在的45%;從每人每天製造1.14公斤的垃圾,到現在0.53公斤。資源回收再利用不僅延續物命,也可發揮更多功能。慈濟環保二十年的付出,成效顯著,振奮人心,並吸引世界各國環保人士來台灣取經。

大地環保要從保護空氣與水資源開始做起,才是真正保護地球。蔡師兄勉勵大家,我們這一代做好環保,將正確環保觀念延續教育下一代,才能讓後代子孫在乾淨的土地上無憂無慮地成長、茁壯。

不只大地需要環保,像身體力行做環保、行善助人等有意義的事,讓心靈充實、健全,才能達到身心靈環保,也能擁有「知福、惜福、感恩」的美滿人生。

◎提問做驗收 踴躍搶答顯成果

以淺顯易懂的生活化例子,讓小朋友更易吸收了解,只見大家全神貫注地安靜聽講,整場秩序表現良好。蔡師兄並準備了十幾道題目,向大家提問今天的講座內容;只見同學們踴躍舉手爭相搶著回答,反應熱烈,可見大家今天聽得很用心。

感恩九如國小配合慈濟推動環保,蔡師兄希望今天的分享對所有老師同學都能受用無窮,與環保志工攜手愛護地球。

最後由施丁銘老師為同學們作愛的叮嚀,圾垃回收成為有用的資源,將有用的資源丟掉就是垃圾。做環保要從自己開始做起,並從現在開始做,並影響別人。

今天一小時的環保講座,就在蔡昌儒師兄帶領全體學生逐句唸出「舉手之勞做環保,垃圾產量會減少」,「舉手之勞做環保,生活品質一定好」,「舉手之勞做環保,代代子孫免煩惱」後,圓滿落幕。 .



圖左 : 二百多位九如國小三、五年級的師生,齊聚在活動中心,參加慈濟志工舉辦的「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環保講座。[攝影者:王清山]
圖右 : 蔡昌儒師兄以寶特瓶回收再製的衣服、毛毯、襪子,向孩子展示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成果,是「化垃圾為神奇」的極致表現。[攝影者:王清山]



圖左 : 小朋友上台回答問題,答對可獲得校方準備的爆米花當獎勵。[攝影者:王清山]
圖右 : 由施丁銘老師為同學們作愛的叮嚀,做環保要從自己做起,並從現在開始做,進而影響別人。[攝影者:王清山]

以上內容轉貼自《慈濟全球社區網》http://tw.tzuchi.org/communit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115:CE3094B4EF304388482577AE00068D99&catid=119:2009-12-21-03-01-11&Itemid=319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志工玉水村送慰問金 妙語化解產婦恐懼

2010/09/22 | ◎陳虹秀、李堂華、陳美蓮/屏東報導
 

屏東慈濟志工在昨天前往九如鄉公所了解災情後,得知玉水村九如路53巷淹水狀況最為嚴重。今天(9/22)二十二位志工分為五組,帶著慰問金與證嚴上人的祝福函,前往受災戶家中慰問關懷;訪視二十七戶住家中,有七戶婉謝慰問金的好意,希望留給更需要的人。

對逃難情景仍心有餘悸的羅秀朱,在志工妙語安慰下,心情稍得緩解。[攝影者:陳虹秀]


今天(9/22)是中秋佳節,慈濟志工一行二十人到達受屏東縣九如鄉災區,一眼望去馬路旁都是受災戶丟棄的廢棄物,有泡過水的大型傢俱、彈簧床、黑色塑膠袋等,趁著全家團圓的日子有人力支援,災民繼續清理那些遭受大水淹過,而還能用的物品,也修剪被吹倒的樹枝。

◎四年淹三次 水位一次比一次高

九如鄉玉水村九如路53巷這一帶以蓄牧業及養殖業者居多,以豬、雞、鴨與蝦的飼養為主;因鄰近有虎尾溝及武洛溪,今年凡那比颱風帶來急風豪雨,虎尾溝無法及時宣洩雨水,以致水淹及胸,鄉親財產損失慘重。

訪視志工分為五組,帶著慰問金及證嚴上人的祝福函,分別前往受災戶家裡慰問關懷,希望讓受災的鄉親都能安心度過中秋團圓夜。

有些基地比較高的人家在上次莫拉克時並沒有遭受水患,但這次也未能倖免。受災戶黃來好說:「四年淹三次,這次比八八水災時淹更高,我們村長吳清吉來叫人到鄉公所避難時,水都到他的胸部。」

黃來好帶志工走到屋後,指著檳榔園與住家的高度,落差至少有一層樓以上,雖然有預備防災,但人算不如天算,她說:「下午二點鐘,朋友打電話來關心,我還說不會淹進來,請她放心,哪知道一個小時後,大水就來了。」

住了二十幾年的房子,黃來好與蕭阿東本來也不想到外面避難,但眼見淹水的地方越來越高,趕緊將木頭桌椅墊高,再收拾比較重要的物品堆積在上面。晚上六時,在吳清吉村長的呼籲下,夫妻二人決定到鄉公所安置過夜,以確保生命安全。

大水沖倒冰箱,流走洗衣機,還好上次八八水災的經驗,鄰近住戶已先將汽車停在九如橋上等高處,減少汽車泡水的修理費,但機車可就遭殃。

◎逃難心有餘悸 志工妙語解憂鬱

來到某家牧場,女主人羅秀朱敘述19日那天晚上的逃難情景時仍心有餘悸,因為正在坐月子的她無法搭橡皮艇,只好開貨車逃難,沒想到路面上都是水,一時沒發現有水溝,車子就這樣開進水溝而動彈不得,只好棄車涉水逃離。

她心疼孩子受驚,鬱悶地說「孩子出生第九天就在逃難,不知他以後的命是好是壞?」許金柱師兄與曾天寶師兄安慰她,這孩子以後一定會大富大貴,出生第九天,9月19日逃難,九九九是好兆頭,聽到如此貼心的解讀及祝福,讓羅秀朱終於露出笑容。

羅秀朱說,聽附近老一輩的人都說五十年來從沒遇過這樣的景象,因去年有了八八水災的經驗,這次事先將大型傢俱抬高,不過還是有部份傢俱毀損。志工遞上慰問金及證嚴上人的祝福函:「代表我們上人,還有全球慈濟人,給你們祝福。」

羅秀朱的先生李家文馬上婉謝慰問金,告訴志工:「你們較辛苦,至少我們還有房子住,還有人比我們更需要的。」許金柱師兄讚許他觀念非常正確,祝福他們平安、功德無量。

◎最佳中秋禮 慈濟的祝福

郭朝霖與親戚共養殖近四萬隻雞,淹死三千多隻,損失慘重,還好有國軍弟兄幫忙處理雞屍,讓可能發生的疫情降低許多。

當郭朝霖收到慰問金,向志工直道感恩,許天寶師兄向他說明此此慰問金是「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來自十方善心人士的捐款,許金柱師兄鼓勵他往後在能力範圍內行善造福。

看到住戶拿到上人的慰問信,那種虔誠與感恩,如同在大海中握住了希望;慰問金涵蓋全球慈濟人的愛心,期盼給受災戶一分安定的力量。

有住戶表示,實質的慰問金如同及時雨,加上關懷與祝福,讓自己背負了不少人情債。耀乾師兄告訴他:「這不是揹債,而是上人與全球慈濟人的愛,只要你能將愛傳下去,讓愛延續就是最棒的。」受災鄉親答應志工,等自己穩定後,他一定將這份愛傳下去。

志工送來的祝福,對郭雲亮與郭潘素娥二位老人家來說,就是最好的秋節禮物。「足失禮,攏無椅子讓師兄、師姊坐。」郭潘素娥合十感恩志工的到來,屋裡桌椅上堆滿東西尚未整理,她說:「好佳在,佛祖有保佑,我們都很平安,傢俱、廚具進水沒關係,慢慢做,淹過的東西洗一洗就好了。」

郭阿嬤相信,證嚴上人帶領的慈濟人是千處祈求千處現的觀世音菩薩,志工很有福報,可以做救人的人。「阿彌陀佛,感恩師兄,感恩師姊。」阿公、阿嬤在門口對志工一直道感恩,彼此合十祝福的畫面,感覺很溫馨。

今天志工訪視二十七戶住家,其中有七戶人家婉謝慈濟慰問金的好意,受災戶潘先生是單親家庭,父母在他國中時就離異了,他的家雖然也有淹水,但受損不嚴重,自己還能負擔,他婉謝了金錢的幫助,潘先生說:「還有人比我更需要幫助。」受災的苦只有災民知道,適時的關懷與祝福,讓他們得到信心與力量,相信自己可以站穩腳步,慈濟的每一分錢都是愛心的聚集,要送給最需要的人。 .



圖左 : 一眼望去馬路旁都是受災戶丟棄的廢棄物,有泡過水的大型傢俱、彈簧床、黑色塑膠袋等[攝影者:陳美蓮]
圖右 : 住了二十幾年的房子,黃來好(紅衣者)本來也不想到外面避難,但眼見淹水的地方越來越高,決定到鄉公所安置過夜,以確保生命安全。[攝影者:陳美蓮]



圖左 : 李家文婉謝慰問金,告訴志工:「你們較辛苦,至少我們還有房子住,還有人比我們更需要的。」[攝影者:陳虹秀]
圖右 : 郭雲亮與郭潘素娥二位老人家在門口對志工一直道感恩,彼此合十祝福讓志工備感溫馨。[攝影者:陳美蓮]

以上內容轉貼自《慈濟全球社區網》http://tw.tzuchi.org/communit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9858:9315166365D2B465482577A8000122B6&catid=119:2009-12-21-03-01-11&Itemid=319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