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上網時在yahoo首頁看到了一則讓我迫不及待想點進去看的焦點新聞.....

因為這是一則我個人極為敬仰的證嚴法師的報導。其標題為【獨家報導 】證嚴:溺愛 讓孩子無法無天

看了內容後不久,一位師姊打電話來請我到超商幫她買一份中國時報,我一下就猜中她是為了上人的報導而買。當報紙買回來後,不只發現yahoo這則新聞就刊在中國時報的頭版條,而另外一版更是整個版面都是有關證嚴上人的相關報導。看完真的非常感動,感動證嚴上人創造慈濟世界的精神理念也逐漸受到其他傳播媒體的重視,讓這股教化人心啟人向善的清流得以流向世間更多角落。

就將這些報導轉貼上來,同有緣人分享~~

---------------------------------------------------------------------------------------------------------------
yahoo新聞首頁...轉貼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06/4/1kr5b.html

獨家報導 證嚴:溺愛 讓孩子無法無天

更新日期:2009/06/06 03:15 何榮幸、高有智、簡東源/花蓮報導


虐兒事件頻傳,家庭教育問題令人憂心。在《靜思語》出版二十周年之際,
慈濟功德會創辦人證嚴法師向來訪的本報記者強調,有些不稱職的父母確實需要教育,但她認為虐兒事件只是個案,更多的家庭問題是「孩子被過度寵愛,變成是非不分」,她呼籲為人父母者「要疼孩子,但不是寵孩子。」

證嚴法師並憂心「高等教育膚淺化」現象,大學生連基本的仁義道理都不懂,從前年代,父母從小就會教導禮義廉恥,現在孩子見到客人或長輩,不僅不會打招呼,還態度傲慢,在一旁的父母親也不會教導做人的基本道理。

面對高中、大學錄取率飆高,學生幾乎都可順利考上大學,社會風氣卻不見改善,證嚴法師強調:「學歷太高也不一定有用,書讀多了又怎樣?」人人都只想讀書,結果農地都廢耕,文字紙張又不能當飯吃,人人若都只想筆耕,就沒人願意修路,這樣怎可能會有高速公路?道路怎可能會這樣平坦?

她強調,目前社會雖然每個人都是學問很好,但治安反而變更差,社會生活品質愈來愈低,人類的欲念越高,能力卻越來越差,實在可惜。古代人生活充滿智慧,現代人卻只是得到書本上的常識和知識,但這都不是生活的、深奧的和有經驗的智慧。

《靜思語》出版至今滿廿年,相關書籍產品已發行三百四十五萬餘本,並以十一種語言傳布全球,本報記者特別造訪慈濟精舍請證嚴法師分享心情。

證嚴法師針對家庭教育問題指出,她觀察當前的親子關係和教育,感慨家長溺愛的家庭問題叢生,孩子變成是非不明,無法無天。她說,從前的家庭從小就教導人倫禮儀,禮儀在分寸中,做人要懂禮儀,分寸不能差,就連進校門,都會有禮義廉恥,現在都沒有了,「過去時代的家庭教育很嚴格,現在都在流失了。」

她指出,現在的父母有的年紀很輕,上一代就已經沒有嚴格的家庭教育,造成一代不如一代,人都已經走樣了,過去父母會罵小孩子「不像樣」,現在的家庭教育也讓許多人越來越不像人樣了。

彰化縣日前發生駭人聽聞的油鍋煮嬰案,證嚴法師認為,這是該家長有「心病」,但這僅屬於個案,媒體不須要過度渲染,「寵壞孩子的故事更多」,一般父母親還是應嚴加教誨孩子,讓孩子懂得分辨是非,現在孩子有夠皮,不能縱容或過度寵愛。

靜思語屆滿二十周年之際,證嚴法師也希望靜思語能夠深入家庭教育,不只教導小孩,也教導父母,她說:「父母就是孩子的模,想要孩子變成怎樣形狀,自己就要先做好。」
-----------------------------------------------------------------------------------------------------------------
以下內容轉貼自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1357+112009060600148,00.html

靜思語20年憂環境速變 證嚴:再不做 來不及

  • 2009-06-06
  • 中國時報
  • 【何榮幸、高有智、簡東源/花蓮報導】

     「每一天都是做人的開始,每一時刻都是自己的警惕。」這是廿年前,慈濟證嚴法師開示、高信疆主編《靜思語》的第一則語錄。廿年來,《靜思語》傳布全球。證嚴法師向本報記者謙虛表示,這是人人可寫出的文句,有緣自然受用。面對社會環境急速變化,她憂心強調「有許多來不及,再不做就來不及!」

     今年七十二歲、領導台灣最大宗教及志工團體的證嚴法師感嘆:「生命總有大限的一天,過一天少一天。」她指出,心裡著急著環境變化、糧荒、水資源不足,真希望有更多人為環境、生態來付出。因為整個時代跟不上社會變遷,跟不上人口增加,令人憂心。

     靜思語出版屆滿二十周年,本報記者特別造訪花蓮慈濟精舍。證嚴法師表示,靜思語好比「法」,對機就是妙法,不對機講一千遍也是「嘸法度面對人世間的天然災亂、人禍,靜觀心情、心境的變化,她運用小小的一句話來對治煩惱,「我遇得到,別人也遇得到。」靜思語就是應機而說,一切看因緣。

     解開心靈束縛 因人施教

     證嚴法師說,要解開心靈的束縛,需因人施教。她認為,類似的話語、類似的道理,也會有類似的境界。「改變要從每一個人開始,透過人文、聲音、媒體影響別人的觀念,經過思考,自然改變自己。」她強調,由個人、家庭進而到社區,人人有志一同,不論社會、天下,人人有心都可以改變自己。

     她指出,靜思語重在生活實踐,身體力行。對於心靈受過傷的人、造過罪的人,送一句靜思語,永遠背在心裡,療傷癒病,就是用愛膚慰。

     她舉例,有一位宗教界教友天天來參加精舍的朝會,殷勤筆記,這位教友就說:「慈濟不是用口頭講道理,而是身體力行;不是一個人,而是全體實踐。」因此,靜思語不是用講的,是用來實踐力行的,希望能有更多感受到靜思語的人來分享。

     證嚴法師以環境保護為例,二十年前,慈濟人就提出呼籲,將垃圾變成毛毯,垃圾變成黃金。許許多多力行環保的慈濟人中,有的是癌末病患、有人帶著尿袋在資源回收。「這些真善美的志工在環境垃圾中,撿出心靈深處的寶貝!」

     面對過去二十年社會環境大幅變化,證嚴法師憂心強調,她感覺到「來不及」!生命總有大限的一天,過一天少一天。心裡著急著環境變化、糧荒、水資源不足,真希望有更多人為環境、生態來付出。

     期許人文清流 淨化人心

     證嚴法師說,她無法預測未來,但是每一天都要面對現實。她常講,「不知道是『無常』先到,還是明天先到。」因此大聲疾呼人人要存感恩心,懷著尊重,敬天愛地,更要敬物。

     她強調,人在世間離不開物。大地少不了水,平常大家感到水就是「自來水」,無時無刻都有,但是哪兒有「自來水」?水是經過降雨、水壩、水源地、水管送到家家戶戶。不要當作「自來水」,要珍惜水資源。

     證嚴法師也譬喻,人文就是世間的清流、清泉,期許文化人要當「人文」人,筆出清泉才是好筆,才能淨化人心。不要整天只是報導吵架,或是神聖殿堂內才能上報。「哪些發大願以涓滴之水去救火的小麻雀,才能真正救人,因為他們的大願能影響別人。看來不起眼的人,也要有人去了解他們、體會他們。」
--------------------------------------------------------------------------------------------------------------------------------------------------
以下內容轉貼自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1357+112009060600149,00.html

採訪結緣 證嚴:高信疆是知音人

  • 2009-06-06
  • 中國時報
  • 【何榮幸、高有智、簡東源/花蓮報導】

     《靜思語》出版二十周年,這本影響台灣社會甚鉅的書籍,當初能夠問世,背後推動的靈魂人物就是資深報人高信疆。這位被譽為「紙上風雲第一人」的傳奇報人,日前因為罹癌撒手人間,慈濟功德會創辦人證嚴法師對此感傷不已,追憶舊友時直說:「高信疆是文化界很難得的知音人。」

     證嚴回憶當初兩人相識過程,原來是透過慈濟人何國慶介紹,在台北會面時,言語對談中,就像說給知音人聽一樣,「我說話時,他(高信疆)眼睛都會亮,每句話都說是好話,說我講得真對啊!」儘管事隔二十餘年,證嚴法師對高信疆的惺惺相惜之情溢於言表,言談中頗懷念老友。

     聽到高信疆過世的消息,證嚴法師很難過,失去了一個知音人,「我說的話,他都聽得很深,進入心中很深。」

     外界不知道的是,證嚴法師曾不斷勸說高信疆加入慈濟,但因高信疆菸癮太大,怕加入慈濟後影響慈濟形象,因此始終沒加入慈濟。證嚴法師笑說,她當時還勸高信疆,想抽菸可以出去外面吸一吸,然後再進入精舍,「我開路給他,不過,他還是很自愛,緣分不夠吧!」

     回顧《靜思語》緣起,民國七十八年時,中央日報記者洪素貞曾和報社同仁,在高信疆安排下採訪證嚴法師,也種下出版《靜思語》的機緣。在洪素貞等人採訪過後,有一天,高信疆打電話給洪素貞,希望能為慈濟做一點事。兩人商討後,最後建議出版一本證嚴法師的語錄,因應當時混亂失序且無信仰依賴的社會環境,洪素貞也提議可以仿《論語》的形式,以弟子所記及孔子與弟子的問答作為範本。

     這也敲定了靜思語的編輯方向。沒想到,事隔二十年,靜思語的系列書籍竟成了發行量超過三百萬本的暢銷書。

     洪素貞曾在一篇文章中回想當時情形表示,他們當時把所有可拿到的錄音帶、雜誌、月刊、書及委員的筆記本,通通搜羅整理,當時慈濟的出版品不多,很多資料都是從慈濟的委員口中訪談得來。

     慈濟人則回憶,在當年沒有電腦的「手工業」時代,高信疆的工作方式是「把所有靜思語一則則放在桌上,然後把相同屬性的靜思語放在一起,重新歸類才能讓靜思語有更好的呈現」。透過高信疆的努力,靜思語過去二十年不斷影響人心,高信疆這位「知音人」儼然成為證嚴法師散布影響力的最重要推手。
--------------------------------------------------------------------------------------------------------------------------------------------
以下內容轉貼自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1357+112009060600151,00.html

靜觀消費券 「只救消費 沒有救心」

  • 2009-06-06
  • 中國時報
  • 【高有智、何榮幸、簡東源/花蓮報導】

 ▲慈濟青年常常利用暑假將寶特瓶、鋁罐等分類,推動資源回收。(本報資料照片/簡東源攝)

     消費券發放迄今近半年,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觀察消費券的影響後,內心感觸良多。她認為消費券對需要的人幫助不大,社會卻增加了心靈的慾念,家庭也失去教育青少年克勤克儉的良機,消費券的龐大經費只有重視「救消費」,沒有「救心」。

     對於政府發放消費券,證嚴法師始終持保留態度。她在去年十二月曾向來訪的本報記者表示,這筆預算若能用在國際救災上更好。證嚴法師也利用巡迴全台舉辦歲末祝福活動之際,苦口婆心地呼籲政府鬆綁政策,讓消費券用在註冊和看病方面,才能真正幫助清寒家庭,最後政策才出現調整。

     回顧這段過程,證嚴法師說,她當時曾向馬英九總統建議,後來到台中歲末祝福時,也當面向台中縣長黃仲生反映,為弱勢家庭請命,希望能讓消費券用在看病和註冊,台中縣政府也允諾向中央政府反映,經過當地媒體記者大幅報導後,政府宣布調整政策,馬總統也親自致電給她告知消費券已可用於看病和註冊。

     她強調,消費券對需要的人幫助不大,捐給慈濟的人也不多,還好當時媒體的大幅報導發揮重要力量,消費券如果不能用在看病和註冊,對弱勢家庭連這一點小幫助都沒有。

     證嚴法師強調,消費券雖然可以提供消費,但造成社會的損失是沒人看到的,那就是增加了心靈的慾念。原本發放消費券是很好的家庭教育時機,父母親面對金融風暴,賺錢困難,青少年也可以藉此學習克勤克儉,不過,到最後,連小孩都有自己的一份,還吵著想要使用自己的消費券,錯失教育良機。

     她認為,面對金融危機,社會應推動「清平致富」理念,清清淡淡過日子,平平安安過生活,克勤克儉,雖然是一波金融危機,但也是心靈安盤的良機。
---------------------------------------------------------------------------------------------------------------------------------------
以下內容轉貼自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1357+112009060600150,00.html

72歲上人上網收信 PDA 記錄心情故事

  • 2009-06-06
  • 中國時報
  • 【何榮幸/採訪側記】

     夏日午后,證嚴法師以兩個小時寶貴時間,與來訪的我們分享「來不及」心情。對這位動見觀瞻、影響力遍及全球的宗教導師而言,「與時間賽跑」顯然是她關懷人世的焦慮寫照。有趣的是,「如果不是跟你們聊,我都在上網收信」竟會出自平日予人嚴肅形象的上人口中,令人莞爾之餘,也可進窺這位精神領袖與時俱進的一面。

     證嚴法師念茲在茲的「來不及」,反應在她常說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開示。這四句話,既是相對應外在大環境的急速變遷,也是反向觀照個人生命的一天天流逝。證嚴法師關切個人努力趕不上環境劇變,外界同樣關切慈濟的龐大身軀能不能趕得上證嚴法師的腳步。

     轉眼之間,證嚴法師的「靜思語」出版已屆二十年。這本書不但以十一種語言行遍全球,一則則靜思語更已深入台灣大街小巷,成為台灣人日常生活中無法忽視的特殊景觀。擁有如此巨大影響力的人,對於「來不及」尚且如此焦慮,可見台灣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嚴重落差,已到了有志於社會改革者皆高度憂慮的程度。

     兩小時時間很快過去,我們不經意詢問證嚴法師是否常上網時,沒想到她馬上回應「如果不是跟你們聊,我都在上網收信」。細問之下,才知道證嚴法師雖然非常忙碌,但只要一有空檔,就會坐在電腦前接收來自全球各地的慈濟負責人信件,隨時關切弟子安全與國際人道救援現況。

     「上人不但會上網收信,她還用PDA記錄心情故事,也會在大愛台與慈濟人分享上網心得。」經過慈濟人補充,原來,七十二歲的證嚴法師並未自外於高科技潮流,她的「來不及」並未影響她趕上網路世界的腳步。
---------------------------------------------------------------------------------------------------------------------------------------------------
以下內容轉貼自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1357+112009060600152,00.html

靜思語-發行量逾300萬本

  • 2009-06-06
  • 中國時報
  • 【(簡東源)】

     慈濟功德會證嚴法師的《靜思語》自民國七十八年出版至今,已屆滿廿年。靜思語書籍產品至今已發行三百四十五萬餘本,並以十一種語言傳布全球。今年六月九日將出版第三輯靜思語,前後三輯靜思語共收錄超過上千則證嚴法師的法語。

     靜思語通俗淺顯的文句,是證嚴法師與弟子及社會人士開示、談話的語錄,句句都是證嚴法師取自生活經驗的智慧語言。早期出版為興建慈濟醫院,方便委員勸募時介紹慈濟功德會與證嚴法師,透過此書與大眾結緣。

     靜思語曾在各報刊雜誌連載,其中《講義》雜誌從創刊迄今,開闢〈靜思專欄〉廣獲讀者熱烈回響。一九九八年該雜誌票選「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名著」,前兩名即是論語、靜思語。

     靜思語第二輯於民國八十年付梓,前兩輯共有六百四十八句。相隔十八年後,第三輯今年六月九日問世,收錄五百六十句。目前除中文外,已翻譯成英語、德語、日語、法語、西班牙語、印尼語、泰語、越南語、韓語等十國語言,也出版中文簡體版,行銷全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UNGHSIU 的頭像
    HUNGHSIU

    Brenda的心靈花園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