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剛看完最近一期的〈慈濟道侶叢書〉,這期是輪到{幸福}系列,書名是「一切,不是偶然」。因為網頁電子書上並沒有將書裡每一則故事內容都開放線上瀏覽,我就先轉貼電子書上可瀏覽的作者自序及本書誕生之因緣及其中之三則小故事同有緣人分享。另外有幾則我覺得也富教化寓意、能夠啟迪人們心智的哲理小故事,因為電子書上無法瀏覽,只好再另外登打po在下一篇嚕~~
----------------------------------------------------------------------------------------------------
以下轉貼自
http://www2.tzuchi.org.tw/tao_publish/series2/016/index.htm

萬事萬物的發生並非偶然,處理的態度,是決定結果的關鍵……作者援引古今中外歷史故事、訪視個案見聞、生活中耳聞目睹事例,詮釋證嚴法師的雋永法語,盼人人應現妙用,解開煩憂,感受幸福。


【自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撰文/蔡(木+百)洲

佛法生活化,是大家常聽到的一個名詞。「佛法」能令人解開痛苦、憂煩,能依而修行,終能脫離生死輪迴;而「生活化」,設若切實奉行,即能身心調適,而在生活上應現妙用,感受幸福。

遺憾的是,人們長久以來被積習已久的偏差觀念所薰染,以為世間是逆流苦海,又認為佛法是那麼浩瀚深奧;雖然屢有高僧大德注釋經義,但要依而奉行,確有一段距離。可說是譯作精妙不思議,如要遵行,即行有深妙不容易。

一九八九年間,我有機緣參與慈濟,有幸聆聽證嚴上人開示,記得上人曾說:「有心度人脫離苦海,但要引他們進入佛門有所難,所以先開善門,再引進入佛門;因為人人都有善根,且有樂於助人的善心,因此創設『功德會』。」

這是引領大眾最好的方法,是一種漸進法,由淺入深,既不離生活化也是普遍化,又能使人們樂於參與,使人們種善緣、結善果而成就福慧。

也因此,我想既已恭讀證嚴上人所有著作,何不擇取其中雋永法語為主題,再以故事為引例來詮釋,讓任何階層的讀者都容易明白其中道理。

於是著手蒐集在慈濟訪視個案中所見所聞,或在生活中耳聞目睹的事例,或歷史故事,用上人法語作結;藉此令人有所警醒,或能改善偏頗的觀念,即不枉此書之問世。

《一切,不是偶然》一書雖無一般暢銷小說的精彩,也沒有名家大作的精闢見解,但望閱讀此書之際,不以文辭優劣、內容淺陋而擱置,不妨換另一角度來參閱,相信自有所收穫與心得。

更希望讀者閱後,能以更開豁寬宏的心胸去面對周遭的人、事、物——不要只看表相,要透視內在,以慧劍抉擇是非,不使偏頗妄念蒙蔽良知良能。又一面以「無生法忍」清除貪、瞋、癡、慢、疑,精進菩薩道上,於其中學習、付出與接受考驗。

自知學識淺陋,倘有詮釋不周延或者引喻不妥切之處,敬望諸方大德高賢,不吝指正是幸!

二○○九年二月於鳳凰城(台南)
----------------------------------------------------------------------------------------------------
 【書摘2】定慧篇──商歌羅的疑問

有回,商歌羅到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郊外的祇陀林精舍拜訪佛陀。

「世尊!我實在搞不清自己,有時候我自覺舒暢,對學過的東西講得非常稱心,連沒學過的東西也能滔滔不絕說出來;有時候,我卻感到非常昏昧,連學過的也完全想不起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佛陀對商歌羅開示:「一盆水假如染有紅色或青色,就不能映照出一個人原來的臉色。同理,人的心如果被貪欲所薰,居心不淨,就不能反映出任何事物的實相。假如這盆水被煮沸冒著蒸氣,能映出臉的原貌嗎?

同理,人如果被怒火焚身,則不能洞察實態。假如這盆水浮著水苔、塞滿水草,能映出臉形嗎?同理,人心為愚昧或疑惑所蒙蔽,就不能看出實態。」

佛陀於是做了這樣的結論:「相反的,如果這盆水清淨而不污濁、靜止而不沸騰、空明而不塞水苔、水草,那麼不論在何時何地都可反映出物體的實態。人心不為貪欲所煩惱、不為瞋怒所激動、不為愚癡所障蔽,心態能夠保持平靜,不論是何時何地遇到任何事物,都能保持正見啊!」

相信大家都有如下體驗,就是環境愈靜、愈沒有事情,妄念會更多、欲心愈熾然;若是一天忙到晚,念頭專一,反而貪欲妄想較少。

由此可知,境靜不一定能讓人心靜安閒。如果能放得下、不爭執、不抱怨、不憤怒,毀譽不動、煩惱不生、意不妄想……如是由「無無明」而動中取靜,內心自然趨於平靜,才是真靜。是故真靜,非從境取,是由心得。

◆一切唯心造。

【靜思一下】
即使人事紛雜,若是心靈純淨,則萬事萬物無不在為我們說法,能令我們心生法喜。──證嚴法師
--------------------------------------------------------------------------------------------------------------------------------------------
【書摘4】知足篇──哲人哲思

古希臘哲學家戴奧真尼斯(Diogenes)一向很知足於當前的境遇,視簡樸、無欲、自由自在的生活為最高理想。

當他看見老鼠在牆角奔跑時,心裏想:「老鼠沒有固定的窩,不怕黑暗,也不求美食,適應能力又強,這是牠的特性,也是人類所缺欠的。」

他從來沒有穿衣和居住方面的苦惱,因為他總是以一條長布裹身;且由於他夜晚就睡在木桶裏,遂有「木桶中的哲學家」雅號。

有一天,他到泉邊取水,發現一位小孩用手捧著水喝。他對自己說:「我又多帶了一樣東西。」便將身邊僅有的一個碗也丟了。

戴奧真尼斯對於一切事物都抱持著不忮不求的心態,對於權勢者也絲毫無懼。當亞歷山大征服希臘,來到科林多斯訪問時,一些政治家和學者們紛紛前來參見他,以博得大帝的歡心。唯有戴奧真尼斯不想向大帝表示任何敬慕之意,依舊睡在木桶裏。

於是,亞歷山大對這位倔強的男子非常感興趣,便屈駕前往他的住處。這時,戴奧真尼斯橫躺著身子,正在晒太陽。

「我是亞歷山大大帝!」一個充滿著威嚴的聲音說道。

「我是木桶中的哲學家!」戴奧真尼斯躺著回答。

亞歷山大非常賞識他的膽量,於是說:「你想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

戴奧真尼斯舉起一隻手輕揮道:「請你稍微退到旁邊,因為你擋住太陽光了。」

聽到了這句話,一向被人視為偉大象徵且自視甚高的亞歷山大,不覺由衷佩服他的豪邁無羈性格,「假如我不是亞歷山大,那麼我會希望自己成為戴奧真尼斯吧!」

比戴奧真尼斯早一百多年、也是古希臘哲學家的蘇格拉底(Socrates),同樣淡泊名利,過著知足簡樸的生活。

有一天,他心血來潮對學生們說:「來!我們去市集逛。」

學生們覺得很奇怪,因為老師從來不買新衣服、家具或日用品等,為什麼要去逛市集?蘇格拉底看到學生們滿臉狐疑,便很輕鬆地說:「等我參觀完後,再告訴你們吧!」

在市集裏,蘇格拉底看到了很多美麗的東西,看得好興奮……他確實感到「滿載而歸」──其實兩手空空如也。

學生問:「老師,你參觀這麼美麗又豐富的市集,你得到了什麼?」

老師說:「我得到一個非常好的結論,我發覺原來我不需要這麼多的東西。」

戴奧真尼斯身無長物而自在無礙,使亞歷山大大帝也被其性格所感服;蘇格拉底一無所求而悠然自得,令學生們無限敬佩。兩位哲學家,同樣都能不為物欲所累,才能在心靈上無限充實富足

◆有求必苦,「心」富最富。

【靜思一下】
少欲知足,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不管;善的事情仍要積極去做,不為日常生活是非而患得患失。──證嚴法師
----------------------------------------------------------------------------------------------------

【書摘5】謙讓篇──你也對


門外有甲乙兩個和尚正在爭論一個問題,雙方堅持不下。

甲和尚氣沖沖跑進房來,對老和尚說:「師父!我認為這個道理應該如此,可是乙卻說我不對,您認為是我說得對,還是他說得對?」

「你說得對!」老和尚說。

甲和尚很高興地出去了。過了幾分鐘,乙和尚也跑進來問老和尚:「師父!剛才甲和我辯論,他的見解根本是錯誤的,而我說的都是有根據的。您說是我對呢?還是他對?」

「你說得對!」乙和尚聽完也歡天喜地跑了出去。

站在一旁的小沙彌大惑不解地問:「師父!不是甲對,就是乙對,您怎麼向他們兩個人都說:『你說得對』呢?」

「你也對!」老和尚看了小沙彌一眼說。

從前有一戶人家經常吵架,看到隔壁一家非常和樂,十分羨慕,便前往請教;「你們家好像每天都過得很快樂,從來不吵架,能否告訴我,有什麼祕訣?」

「因為我們家每個人都是壞人啊!」

問的人不明其含意,深覺受了侮辱,就悻悻然地回去了。

有一天,和樂的這家人被偷走了一輛腳踏車,他們全家人的談話,無意間被鄰人聽見了──

「沒有將大門關好,是我的錯!」

「不!我忘了上鎖,是我的錯!」

「不對啦!是我把車子放在院子裏,全是我的錯!」

聽到他們紛紛自認錯誤,鄰人恍然大悟。

「此心常守圓滿處,天下自無缺陷事。」凡事善解,就會歡喜自在;而「善解」的先決條件是無執著。執著即有我見,我見並非正見;正見令人覺悟,我見使人迷茫。

老和尚已無我執,故無所偏,而來個皆大歡喜。或許你也會問:「這樣對嗎?」

就像好人相處卻會吵架,壞人相處反而平靜,豈不違反常理?其實是自認為自己不好的人,具有正確的知見,有錯就攬在己身,彼此自承過錯,何來爭執?

◆凡事善解,就會歡喜自在。

【靜思一下】
心胸開闊,以平等心待人,自然能同理他人感受;己所不欲之煩惱,亦不會施予他人。──證嚴法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