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見詞生義 |
12.22.2009
作者:杜書伍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 當我們針對一件事物而產生一個名詞的時候,在使用之初並不會出現太大問題,因為使用這個名詞的人,都是當初產生這個名詞的同一群人,他們都能深刻瞭解這個名詞的意涵為何。但是,當這個名詞逐漸向外擴散傳播,其他部門的成員,甚至公司以外的人士也開始使用這個名詞的時候,由於每經過一次傳播,這個名詞被解讀到的意涵就有可能產生些微偏離,於是問題就漸漸出現了。 一般人經常犯的毛病是「見詞生義」,看到或聽到一句話時,僅僅從字面上單純的意思去認知,並且在未經深思熟慮的情況下,便立即對此做出反應,結果往往導引到錯誤的觀念與結果。這種情形在組織運作,乃至於日常生活或社會現象方面,可謂屢見不鮮。 以公司同仁所熟知的「DIY市場」為例,由於聯強有許多產品是供應到「DIY市場」,所以說這是個同仁所「熟知」的名詞,但到底什麼是「DIY市場」?相信絕大部分同仁的答案會是「消費者自行組裝電腦的市場」,這從字面上來看,似乎沒有錯誤。但從實際的狀況來看,絕大部分的情形是「經銷商幫消費者組裝電腦的市場」,真正是消費者自己組裝電腦的比例,其實非常非常低,即使是極少數玩家級、具有自行組裝能力的使用者,也不盡然是自行組裝。如果我們只是「見詞生義」,看到、聽到一個名詞,以為每一個字都懂就表示真正瞭解這個名詞,那麼,將很容易產生錯誤的判斷與結果,而最可怕的錯誤,便是這種「以為已經瞭解,實際上卻不瞭解」的情形。 在管理方面,也常因為一般人的「見詞生義」而導致許多管理學上的名詞被誤解,導致組織運作上的諸多錯誤與偏差。十多年前,管理學開始在國內成為顯學之際,「人性化管理」便被奉為企業管理的圭臬。從字面上來看,「人性化管理」的意思是「管理要符合人性、要尊重個人」,這樣的說法並沒有錯,但常常出現的情形是,部分員工並未深度瞭解其內涵,反而擴大解釋為「管理上的一切作法均應順著個人的喜好,並以此出發來從事組織管理上的設計」,例如:彈性上下班時間、上班可以不拘形式、不修邊幅,甚至公司的政策要「完全」說服員工、要每一位員工都同意才可以實施等等,因而產生許多態度上的偏差與誤解。 再拿現代人相當重視的「創意」來講,許多人誤以為「創意」便是代表著一個沒有任何限制、可以完全自由發揮的空間。但是落實到企業經營來看,公司的一切作法都是架構在基本政策與市場策略之下,因此,「創意」的發揮應該是座落在公司定位的範疇之內,並且要考慮到公司所處時空環境下所具備的條件與成本因素,絕非任何漫無邊境、天馬行空的想法,都應該去嘗試。 又好比說「授權」,一般人見詞生義的結果,會以為主管將一件事情「授權」給部屬,便表示把這件事情完全交由部屬處理而不再過問。但實際上,「授權」是一種漸進的過程(詳見「授權與受權」主題),如果不能深度地瞭解此一名詞的意涵,則主管很可能授權之後便忽略了還要持續關照一段時間,結果導致運作出了問題;部屬也很容易誤以為獲得主管授權之後,便要一肩扛下所有問題,或是誤以為主管授權之後還不斷前來關照,是一種「不夠授權」的情形。 「見詞生義」的毛病除了針對一個名詞只從字面上去瞭解,而不深究其內涵,導致無法真正地瞭解「什麼是什麼?」之外,進一步延伸擴大,則是一個人對於事物只從表面上去認知,並且因此導致判斷的偏差,甚至決策上的錯誤。 由於一般人習慣用當時絕大多數人共同的認知來解釋所有的現象,往往使得所有問題歸咎出來的原因都一樣。例如,檢討某項業務的業績不佳時,最常被提出來的理由是「淡季」,以此解釋業績不佳是最不容易招致反駁的說法。然而,這樣反射性的思考卻隱藏著不少危險,或許當時的確是市場的淡季,但不同業務領域的淡旺季不見得同步,如果所有業績不好的原因都認為是「淡季」,那麼,真正的問題將因此無法被發覺出來。 上述種種現象其實都因為表面、淺薄的思考所導致,亦即直接從字面上粗略的字義去聯想、揣測一個詞句的意涵,並就此加以認定,於是導引到錯誤的觀念與作法。事實上,一個人聽到一個名詞,看到一個現象,如果能夠多花一點時間思考,便能避免掉這樣的缺失。從另一方面來看,很多人汲汲營營地去學習各種管理理論,但如果對於各種管理學名詞「見詞生義」,在未深入思考領悟的情況下便貿然應用在企業經營上,則不僅浪費資源而難見成效,且很可能導致反效果,未蒙其利、先受其害。(Y10523) (本文取材自「聯強EMBA」,為聯強國際集團內部管理課程主題) |
以上內容轉貼自
http://www.synnex.com.tw/asp/emba/synnex_emba_content.aspx?infovalue=Z&seqno=15880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