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與不說的智慧

◎文/劉靜芳

到了最後一刻、最後一口氣,
家屬才對病人表明病情,
讓人根本措手不及。
死亡的準備是此時此刻的,
找個機會跟家人談談──
對疾病告知或身後事的想法吧!

八十八歲的唐爺爺來到心蓮病房時,家屬告訴我,從診斷到現在他都不知道病情;家人只告訴他,生的病不嚴重、會治好,請他只管放心養病。

這半年的時間,家人總是強顏歡笑、不談病情。直到進了心蓮病房,還特別安排他住單人病房,避免和鄰床聊起病況,並告誡醫護團隊千萬別讓他知道,怕老人家承受不住。

入院第一天,唐爺爺告訴巡房的主治醫師,「有病就要醫,別像我一樣,小病不看醫師拖成了大病!」

入院第二天,志工與家屬陪伴唐爺爺認識心蓮病房的大花園、餐廳及洗澡機,認識環境後,唐爺爺說了一句話:「這裏真好,真像安寧病房!」言語中已隱約透露對於自己病情已了然於心,無法接受病情的恐怕是家屬。

隨時準備面對「無常」

我常被家屬問到:「要不要告訴他得了癌症?」擔心說了之後,病人從此失去鬥志;又害怕不說,會讓他心願未了遺憾而終……就這樣陷入說與不說的兩難之中。

回想多年前在宜蘭時,到社區宣導安寧療護觀念是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參加的學員皆為五十歲至八十歲之間的長者。我總不忘問他們,如果得了癌症希不希望家人告知?令人驚訝的是,九成以上的長輩都希望家人說實話,不願意病情被隱瞞。

活動後,不少阿公、阿嬤湊過來告訴我,他們曾經看過朋友或親戚無法自己決定醫療計畫,所以回家後要主動跟晚輩談「不施予急救」及「癌末安寧療護」的觀念,甚至交代往生後事的細節,不要等到自己不能決定後任人擺布。

在個人主義盛行的如歐美等國家,告知病情是一種尊重也是權利。當身體已不如以往時,知道病情才有機會安排生活,或決定何時要從積極治療轉為緩和治療,家人彼此間才有機會一同表達情緒,說說心裏的話。

說與不說之間,並非一體兩面,也存在著灰色地帶;大原則是——病人猜到多少說多少,病人接受多少說多少。或許過去曾以善意謊言取代事實,但如果家屬已不願再將謊言的雪球滾大,或是病人已猜到幾分,技巧地告知是必要的。

通常病人不問,家屬也不需主動提起,以免突來的壞消息嚇到病人。但如果病人準備好要知道,通常也會用各種方法提問;這時避開事實或請病人別想太多,都顯得不切實際,不如順口回問:「你怎麼會想問這件事?」「是不是想說些什麼?」

如果還沒準備好要說,也還不確定病人是否準備好?可以告訴病人這個病需要更多的時間治療,需要常常回診或住院,不是簡單的疾病,所以要更有耐心。不做病情說明也不否認,給彼此更多心理準備的空間,循序漸進地告知病情。

病人需要愛的保證,不論何時何處都不讓他孤獨。如果無法親自照顧病人,也盡可能找時間陪伴,一起聊聊現在、過去或未來。

絕大部分的病人喜歡別人對待他像過去一樣。我曾看過一些家屬小心翼翼地跟病人說話,很多事情不再與病人討論,這反而加深病人的無力感,覺得自己沒有用。在充滿愛與保證的陪伴中,練習聆聽病人的心裏話,告知病情就不是這麼令人害怕。

我常看見家屬到了「最後一刻」,才對病人表明病情;到了「最後一口氣」,才開始想聽後事交代,讓病人根本措手不及。佛教談「無常」觀,死亡的準備是此時此刻的;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找個機會,跟家人談談對疾病告知或身後事的想法。

以上內容轉貼自《慈濟道侶叢書〔愛的連結線〕》電子書線上試閱http://www2.tzuchi.org.tw/tao_publish/series1/025/index.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