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正在保護保護區 

都會的保護區依法可不可以變更?答案是,當然可以!但是大眾對於慈濟的變更案一直有兩個疑問,一個是這裡的保護區到底是什麼樣的環境地貌。第二,即使這十年中,已經有數十保護區都變更通過,其中多的是頗負盛名的大學、財團、以及國外在台的著名機構。但是大眾對於慈濟的要求高於這些機構。慈濟是否能如大眾所期待的道德高度,對於現狀的內湖基地做最好的規劃,是大家關切的重點。姑且不管環境運動人士多麼針對性地暴烈、扭曲、抹黑,客觀的社會第三者其實期待慈濟能清楚說的明他們的意向與做法。

在這次都市計畫審查委員會的結論中,主席林建元副市長說明,慈濟內湖基地早就不是環境運動人士認為的青山綠水,這裡的柏油路是之前業主所鋪設的,與慈濟無關。基地範圍內應該沒有活動斷層、沒有礦坑。往年大湖山莊街的淹水也不是因慈濟這塊基地所引起。

都委會林主席特別提醒該基地已非環境運動人士所認知的青山綠水,這是對慈濟所背負的誤解,一個很大的釋懷。內湖基地其實是長期被其他許多業主破壞的園區,慈濟當時買下這一片土地,場地內到處都是雜亂的大型油罐筒與廢棄物。許多內湖居民及外地客經過這裡,都覺得內湖這個高級住宅區,竟然有如此垃圾場般的地方。慈濟動員志工清理廠區高污染的油桶罐。擅長室內設計的志工們將破損的鐵皮屋,用回收的材料將它裝點的像一個素雅的竹軒。在結構與建築體未更動的情況下,這塊地終於擺脫修車廠、垃圾場的惡名。慈濟希望將過去巴士站留下的柏油路面,改成生態池與滯洪沉沙池,以改善長期被破壞的現狀。

環境運動人士說慈濟會在這裡大興土木,會破壞這裡的環境。其實十多年來,內湖志工沒有在基地蓋過任何建築。慈濟內湖的土地,也只計劃改善平地的部份。平地後面的小山,慈濟當時很擔心被別的財團購買來開發,所以才買下來保護。慈濟不贊成挖山,開發山坡地,是他們一貫的理念。沒想到慈濟刻意要保護的山頭,於民國九十年間,被市政府挖了一個大洞,開了一條東湖聯外道路。政府繼續在這裡建設捷運系統,筆直高聳的文湖捷運線,就從慈濟基地前方穿過。

所以慈濟內湖基地的現狀是,後面有三棟十六層的高樓與歷時超過三十年的大湖山莊社區。右邊有緊密的聯棟豪華建築;左邊有政府興建的二十米東湖聯外大道;前面有時時呼嘯而過的捷運;基地也緊鄰二十五米寬的成功路大道。這種環境底下,說明為甚麼許多內湖居民期待慈濟儘快改善這一片業經層層開發破壞的土地。

其實慈濟正在保護這片保護區。光是慈濟人對現有基地環境的淨化與美化不說。慈濟在這裡做了十多年的環境教育,這是內湖其他單位所做不到的。慈濟的內湖環保站,是老人們與社區居民作資源回收、回饋社區、維護大地的重要處所。許多七、八十多歲的老人家平日在家等兒女回來的孤寂日子改變了,如今他們每天來這裡做環保,找回了生命的價值。許多企業家、上班族與學生晚上參加內湖的慈濟夜間環保,把保護社區與守護地球的使命付諸具體行動。這裡是社區的大家庭。

慈濟不只帶動整個內湖的環保觀念,來自不同的國家的環保團體都來這裡參訪。園區的空間存放的賑災毛毯,是志工企業家以寶特瓶資源回收再利用所製成。三十多萬條環保毛毯陸續送到台灣與全世界各地數十萬災民的手中。這是慈濟十多年來在背負社會許多誤解責難之後,默默的為內湖與台北環境所作的貢獻與努力。這些環保教育的貢獻,環境運動人士視而不見。

如今基地內老舊的鐵皮屋,還是原封不動,下雨漏水,志工很辛苦的補漏,拿水桶裝水。每次台北的大風災,成千的志工冒著風雨,來園區作熱食便當,供應大台北地區數十萬的受災民眾。這些志工的辛苦,環境運動人士也是視而不見,更奢談珍惜。

慈濟想進一步把這塊不再是青山綠水的基地改善,以維護土地的環境與社會之價值,例如把現有的柏油路面改成沉沙滯洪池與生態池,不只可以防洪,也可以進行社區的生態教育。這是慈濟在內湖所投入環保資源回收的貢獻之後,可以對社區的生態教育所作的奉獻。慈濟社會福利的計畫,對於內湖地區快速的科技發展之節奏,亦有調和人心的作用。

愛是一個城市的美德,服務精神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慈濟立意改善基地的現有環境,是活化現有土地的生態,守護了周遭的環境,並促進土地的社會價值。我們對於他們的規劃可以提出意見,但不應以扣帽子、以粗暴的言詞,抹黑他們對保護這塊保護區的用心與貢獻。

如果環境運動人士,是不滿市政府將其他一些青山綠水的保護區變更開發,那目標應該是政府。不要藉打慈濟,來引起社會重視都市的規劃。破壞城市還另有其人。打好人是永遠制裁不了壞人。不要把慈濟當作工具。不要拿柔軟而良善的手,去打鐵冷的巨臉。只怕鐵冷的巨臉無動於衷,倒是冤枉了那隻在寒冷中可以膚慰我們的善良之手。

一旦慈濟棄守內湖基地,這塊地應該會很快會淪為財團的曩中物。到時財團在這裡大興土木,蓋豪華建築,環境運動人士今天可以對不還嘴的慈濟人出重手,但是他們有膽識以同樣的力道打財團嗎?那後果會一樣嗎?到時,恐怕環境運動人士僸若寒蟬不說,再多的內湖居民要求慈濟繼續來保護這塊保護區,恐怕也為時已晚!

批評總是容易的,環境運動者總是批判他人,總是挑別人問題,自己卻絕少積極作為。倘若以打擊一個高信譽、高知名度、罵不還口的團體,來換取社會的支持;倘以傷害抹黑傷害他人,沽個人之名、營政黨之利,那不成了大政黨貫有的技倆。奉勸以環境運動為名的年輕人士,或常常自鳴的學者,不要學習老政客的步數!不要一步步地重蹈他們的覆轍!我們不願意看著這些環境人士,拖著一堆年輕學子,打擊好人,成就財團,一步步落入罪的淵藪。這豈不令人婉惜!
(文: 內湖環境教育促進會發起人 邱亞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