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遠離  
◎撰文/李委煌
本文摘自〈慈濟道侶叢書〉─生命系列《在幽暗角落,開一扇窗》一書

自幼小兒麻痹不良於行,他沒有埋怨,反而感恩上天賜予美滿家庭;
沒想到癌細胞蠶食了他的幸福……
「我恨老天不帶走我,卻只留給我半條命。」
「過去的不要管它,未來的不要想它,要把握當下。」
從電視上聽到這段話,他暢暢快快地哭了!
當他知道世界上有人比他更苦,甚至還能手心轉向助人,
他決心克服病痛,走出陰影,
再一次證明:「別人能,我也可以!」

吳煥欽還記得,小時候村子裏上演的酬神布袋戲,對孩子們總特別有吸引力——一聽到戲曲開演的鑼鼓聲起,玩伴們總是一窩蜂跑去看戲;「他們都去了,我也想去看。」吳煥欽爬呀爬地跟著大家,手腳在石頭路上磨蹭,等爬到了戲台邊,手掌、膝蓋早已破皮流血。

這段兒時回憶,至今想起仍是印象深刻;只是,戲看得正入神,一群孩子跑來身邊,將他當成怪物,拿了石子朝他扔。那時的傷痛,如今仍是歷歷在目……

當他痛得哭爬回家時,甫自田裏返家的母親,立即放下農具、清洗手臉,溫柔地對他說:「沒關係,媽媽背你去看。」讓他幼小的心靈得到極大安慰。

◆一心想做「正常人」

吳煥欽出生在雲林縣台西鄉牛厝村,三歲時罹患小兒麻痹,從此不良於行。

從小到大一心想當個「正常人」,吳煥欽也堅持把自己當個「正常人」來用。儘管爸媽不讓他下田,他總是爬著硬跟去,一樣採花生、割稻……人家採十袋花生,行動不便的他慢慢做,也能採個七、八袋。他證明了:「我和大家一樣可以賺錢。」

有時躺在地上,仰望著清朗晴空,他想著:「至少,我也可以負責顧田吧?」於是,當雞隻溜來田裏偷吃花生,他噓噓地喊叫著,也能用聲音嚇跑牠們。

國小上學,一趟路就是兩、三公里的距離,常是哥哥騎車載他一程,剩下的只好用爬的;後來,家人為他買了輛舊三輪車,他開始推車上學。
家鄉鄰近漁港,海風很大,石頭路上推車相當吃力。所幸吳煥欽有群結拜兄弟,不因他肢體殘缺而心生輕視,經常輪流背著他上學或外出玩耍。

十二歲那年,是吳煥欽人生的轉捩點。在醫院經過九個月的治療,不再僅靠四肢爬行;能夠挺起腰桿、拄著拐杖,頂天立地「站」起來、往前邁步,這象徵了尊嚴和自立。

小學畢業後暫時無法再升學,一方面礙於家貧繳不出學費,另一方面——學校離家八公里,這段距離對他而言實在太遙遠。

吳煥欽的第一份工作,讓他存夠了錢得以買付拐杖;之後,又靠養鴿子賣錢,自立自強接續完成國中學業。畢業後學佛像雕刻,二十一歲那年來台北發展,一段時間後台灣佛像雕刻沒落,他才轉業改學起電腦製版。

◆得之不易的感情

家貧又罹患小兒麻痹,曾經參加友人婚禮,有朋友揶揄吳煥欽:「這個紅包,你討得回來嗎?」沒想到這個不敢想像的一天,還真的來了!

透過親友介紹,三十歲那年,吳煥欽和一位廣東深圳的女孩俞六花展開魚雁往返。兩人通信、互寄照片,三不五時再打通電話,愛苗便隔著海峽悄然滋長。半年後,吳煥欽決定親赴廣東探看俞六花。

拖著不便的軀體,越洋情路益顯漫長。吳煥欽生平第一次搭機出國,行前卻遇日本名古屋空難及大陸浙江千島湖翻船事件,讓親友對他的大陸行深感擔憂。不過,對於熱戀中的人,沒有什麼事能阻擋得了。

終於,吳煥欽克服萬苦出發了——他撐著拐杖,從機場大廳吃力地走到機艙門,衣服早已溼透。到了香港,又一路上上下下轉車到深圳……這段路對小兒麻痹患者而言,實在是艱難又遙遠。

然而,當兩人見了面,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俞六花發覺眼前這位台灣男子,身體殘缺的程度比她原先想像的更嚴重,因此沒有與他婚配的意思。但說來就是緣,那次見面,吳煥欽不慎跌了個跤,俞六花心頭有種說不出的不捨,一股母性之愛油然而生……想了想,俞六花終究點頭答應了婚事。

「你甘願去服侍一個殘者?」一些親友鄰人這麼叮嚀俞六花,因為家鄉不少女孩,曾因遠嫁外地遭騙。

遭受這般歧見,吳煥欽並不難理解,但心底難免有些委屈:自小和死黨們在鄉間一塊兒成長,除了行動不便,他自覺在各方面並不比常人差啊!天性樂觀的他,不因雙腳殘障而感自卑,反而養成獨立個性,生活瑣事幾乎都自己來,也學會開車……

面對女方長輩的憂慮與不看好,吳煥欽格外珍惜這段得之不易的感情,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給俞六花幸福。

◆有妻有女的人生

隨著兩個女兒相繼出世,吳煥欽和太太都覺得,自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人了!

雖然辛苦扛著家計,但吳煥欽扛得很快樂!因為他有全心全意愛他的老婆,也有兩個貼心活潑的女兒。「我常常在想,老天雖然把我的雙腳奪走了,但我感恩祂賜給我這個家,我希望能就這樣平平順順走下去。」

還記得大女兒上幼稚園的那天,吳煥欽專程請了假,帶著太太、小女兒躬逢其盛,「我女兒開始上學了!」那個日子對他而言別具意義,因為,常人所能,他一樣也能。

二○○二年、結婚後的第八年,吳煥欽三十八歲。他發現自己經常血便,就醫取藥後每三個月回診,情況似乎並未改善。拖了一年,他決定換至大醫院就診,經大腸鏡檢查,證實是腸癌末期,且已有淋巴轉移現象。

自小即嘗盡世情冷暖,好不容易才擁有妻小與幸福家庭,卻在行近中年時遭到這樣的境遇!吳煥欽憤世嫉俗、怨恨蒼天,他不斷對老天爺吶喊:「為何是我?我要的只是平凡生活,我只想陪著太太,一起看著孩子長大!」

帶著悲憤交加的心情被推進手術房——吳煥欽悲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憤老天待他太不公平。

更不堪的是,從麻醉中醒來他才知道,醫師除了為他切除腫瘤,還在他的腹部打洞裝上腸造口——即俗稱的「人工肛門」。術後得知這個噩耗,他一語不發,用盡全身力量緊握著床緣扶手,憤恨的心裏只有一個念頭:「小時不像人,現在更不像了……」

◆僅有的幸福消失了

身上的腸造口需要經常清理,隨袋四溢的臭味,連他自己也難以接受;思及往後一生都要與它朝夕相處,身心交迫煎熬下,吳煥欽對人生感到絕望。

「有它,你才能活下去。」俞六花清楚先生的痛苦,她鼓勵著、勸他學著適應。

然而,那陣子吳煥欽外出時,總擔心腹上小袋會不會掉落?他不願去直視它,全靠太太協助清理;有時才剛清洗好,不一會兒排泄物又出來了,惹得他情緒大亂。

「試著將它當作貼身寶貝,耐心去疼愛它。」俞六花不斷從旁勸解。

手術後的七個月內,吳煥欽接續進行十四次化學治療,痛苦的療程讓他不斷埋怨,感覺自己進了死胡同,走不出來。

原本樂觀、孝順的他,看到母親每天以淚洗面,又強化了他心中的恨。俞六花難掩憂慮地說:「老公,你要牽我的手,勇敢走完人生,可不能丟下我不管!」聽到這話,更教吳煥欽感到傷悲。

一生不求名利財富,卻連平凡也不可得,吳煥欽不斷埋怨道:「這樣對我公平嗎?為何要奪去我的一切?」

他不願連累親人,甚至開始胡思亂想:「只要我敢死,老天爺能奈我何?」「自殺」成了他認為唯一可以違拗上天、展現自己尚有「自由意志」之途。

◆拔除病痛利刺

在生命與意志最晦暗的時刻,板橋慈濟志工吳靜姝與呂秋霞,走進了吳煥欽的生命。

自小習慣獨立,即使因病無法工作,吳煥欽自覺憑著一點積蓄與殘障津貼,一家人生活勉強溫飽,因此婉拒了慈濟經濟援助的好意;但志工依舊每隔幾天就來關懷、鼓勵他。

「不要怪老天,既然病了,就將身體交給醫師……」志工關心他的治療與健康,更不時以佛法鼓舞他,讓吳煥欽鬱結的心頭漸感舒暢。

「有時我心情很壞,她們可以陪我聊到很晚,慢慢開導我。這比經濟援助更讓人窩心……」一段時間後,吳煥欽自殺的念頭消失無蹤。

一天,吳煥欽特意早起,打開電視,準備要收看證嚴上人的開示。

「人生無常,生命的意義不在長短,而在其價值;當好好利用身體去付出,才是最有價值的人生!」乍聞證嚴上人此語,他幾乎號啕大哭了起來,因為上人的話句句說進了他的心底,彷彿就在叮嚀他好好把握生命去付出。

從發病、開刀到化療,吳煥欽忍受著極大的痛苦,卻未曾掉過一滴淚;如今,上人開示滋潤著他的內心,如久旱逢甘霖,教一個大男人哭得身心舒暢。
之後,他從《慈濟月刊》和大愛電視節目中,獲得許多鼓勵與勇氣,知道原來世上有許多人比他更苦、更需要人幫忙。

「樂生療養院的痲瘋病友,儘管遭受世人遺忘與歧視,卻長年不失美善之心,捐款給慈濟做善事。那我呢?」他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

決定要好好活著、盡力付出後,吳煥欽不斷以上人法語提醒自己:「身體只是載道器,生命的長短並不重要。」吳靜姝也從旁鼓勵:「就當作是拔掉利刺一般,身體痛一次就解脫一次。要多發好願,祝福自己。」

◆難忘的除夕夜

從小到大,每年過年他都回雲林老家;那年除夕,他住院做化療,不能回家鄉探望母親,心裏實在難過。稍晚,醫師同意他請假回家;近午夜時分,吳靜姝竟然不預期地來訪!

原來,她一整天試圖聯絡吳煥欽卻沒有消息,和先生、孩子圍爐完畢,便請兒子載她、帶了年貨前去吳家問候,「不去看看不放心。」

「那麼冷的天氣,她還記得我們,讓我感受到好像在老家團圓、她就像是我的父母一樣……」那一夜,讓吳煥欽記憶特別深刻。

兩個女兒開心地摟著吳靜姝,她掏出紅包、一人一個。乖巧的姊妹將壓歲錢捐出一半說:「因為世界上有很多孩子沒有飯吃……」教吳靜姝相當感動。

吳靜姝送給吳煥欽和俞六花的紅包裏,放著兩張賀卡——給俞六花的那張,寫著「感恩」;給吳煥欽的是「惜緣」。

吳靜姝牽起夫妻倆的手,為他們的患難真情祝福:「要感恩太太遠嫁來台為你持家,即使生病了也不離不棄……」

「要珍惜與先生的這分緣,不論情短情長、或是未來可以相處多久……」

這個除夕夜對吳煥欽、俞六花而言,一生難忘。

◆疼惜別人的需要

病痛常教吳煥欽心情跌宕,而志工的關懷又常提醒他要振作;「像是癌細胞與善種子在競賽一般。」心念的衝突、善惡的拉扯,讓他深有體會:「如果我不能把心胸打開,再多人再多關懷,我也接受不到。」

勇敢面對病情後,吳煥欽的健康情況愈來愈好,對於日夜貼身相伴的腸造口,他學習不再排斥,強迫自己清理袋子裏的排泄物。隨著使力的拿捏練習,現在他已能擺脫鎮日奔波廁所的狼狽沮喪,也不再將之視為累贅或包袱。他說:「若連身上一個小缺陷都不能接受,遑論去幫助他人。」

曾經,志工希望讓他睡得舒適些,為他張羅來一張氣墊床,那晚吳煥欽果真睡得很舒服,但他隨即想到:「我還有能力翻身,癱瘓者會更需要吧!」隔天,便將床墊交還志工。他也偕同妻小加入慈濟會員,每月定期捐款,幫助更需要的人。

「幸虧慈濟,讓我走出死胡同。」心念只消一轉,人生似乎全都變了。如今,吳煥欽也以自身經驗,在醫院腫瘤科鼓勵同樣罹患癌症的病友。
他還記得,有位老伯罹患直腸癌,癌細胞轉移到肝臟,化療期間他不吃不喝,決心放棄自己的生命。吳煥欽鼓勵他,再苦也不要放棄;「將身體交給醫師,心靈交給菩薩……」當初吳靜姝對他的開導,他也用來鼓勵別人。

◆不再冷眼旁觀

嫁來台灣,俞六花就養成了資源回收的習慣,她將用完的奶粉罐、寶特瓶收集起來,送去社區裏的回收站或送給拾荒老人。認識慈濟後,她更投入環保志工行列,即便是在吳煥欽化療期間,她一樣有空就做資源回收。

先生生病後,俞六花的臉上就少有笑容。為愛隻身遠嫁台灣,除了先生,她不知道還能依靠誰?也不願想像先生一旦不在,她該如何獨自看顧兩名年幼的女兒?雖然她總是在人前偽裝堅強,但當轉過頭去,往往便是痛哭失聲。

然而,當俞六花帶著一家人到慈濟環保站當志工,吳煥欽總不經意瞥見,太太臉龐出現少有的燦爛笑容;他再多留意,發現志工們淌汗的臉上,也都是一個個美好的笑容。

「看大家做得那麼快活,我也不該冷眼旁觀。」吳煥欽行動不便,無法跟著大家踩壓鋁罐、摺紙版,但他能夠開車,幫志工運載回收物。

有時,俞六花乘著晴朗週日,推著先生去公園散步。走著走著,她會拿出夾子與袋子,隨手撿拾起回收物。面對路人異樣眼光,吳煥欽相當不自在,而俞六花不但有勇氣也有智慧,她告訴先生:「這是做好事,不用不好意思。」

見太太在垃圾桶裏翻來挑去尋找可回收之物,吳煥欽心底其實是讚佩的,「自己是個大男人,不能輸給太太。」於是雖然坐著輪椅,他也跟著撿了起來;邊撿還會邊鼓勵自己:「做善事,不一定是健康人的權利,隨手隨地撿一個瓶子,就能為清淨地球盡一點力量。」

◆福氣一直都在

「病情控制住了!」回診時,醫師宣布了好消息。

自吳煥欽發病以來,俞六花在醫院、家庭兩地奔波,家中經濟寅吃卯糧,又不願接受慈濟援助;如今得知先生的病情穩定,她急著想工作賺錢。經志工介紹,幸運謀得一職,讓她能同時兼顧家庭,並且利用週末做環保。

現在,他們夫妻倆不但按月捐款,也感動了朋友成為慈濟會員。偶爾,友人私下資助金錢,吳煥欽也以朋友名義捐出行善。

「你自己需要,怎麼還捐出去?」有些朋友頗不以為然:「做好人沒用啦!」但這些話他們夫妻全沒放在心上,因為他們體會到行善助人的喜悅、體會到受人點滴的感動,這分感受如人飲水、難以言詮。

幼時匍匐爬行去看戲,距今已三十餘年,吳煥欽一樣肢障、一樣遭逢異樣眼光,甚至還得忍受癌病之苦。這段期間,兩個自幼即深交的死黨相繼往生,對不良於行的他而言,猶如再失去雙臂……

一輩子有多長?至親至愛能陪伴多久?不論未來人生有多長,現在的吳煥欽只有滿心的感恩——面對人生無常,他已能坦然以對;在志工的陪伴鼓勵下,他重拾樂觀希望,並從困厄中看見另一種幸福、懂得珍惜與感恩。

「上帝為你關了一扇窗,必定會再為你開啟另一道。」這句話貼切說明他的心情。看著愛妻與女兒,一家人和樂滿足,吳煥欽心想:「這不就是我的福氣?」

現在的吳煥欽,忙著跟人分享慈濟、分享生命,常忙到煩惱都忘了;至於死亡,他不再害怕,因為他清楚知道,換個心態,就是不一樣的人生:「睜眼一天,就是歡喜一天!」

(編按:吳煥欽後來因癌細胞再度擴散,病情復發,於二○○七年八月病逝。當初醫師曾研判他只剩三個多月的生命,最後他卻度過了五年積極而充實的時光。)


【訪視筆記】看見自己  ◎口述/吳靜姝‧撰文/林榮助

記得,我跟秋霞、碧玲師姊去家訪時,吳煥欽正在做化療,身體很虛弱;言談中,他充滿了抱怨,埋怨老天爺讓他不良於行,他都欣然接受了,怎麼又讓他得了這場病?

尤其,當他得知是因醫師誤診而延誤他的病情時,更是生氣。我們耐心聆聽他的抱怨,也教他用「包容」來看待這一切——想想醫師可能是無心之過,既然事實已經造成,追究責任也無濟於事啊!

他說,初聽到「包容」二字時,覺得很震撼;想想,的確應該學習善解才是,要不然常常生氣,豈不是氣壞自己的身體?人都已經生病了,為什麼還要把別人的過錯拿來懲罰自己呢?

慢慢的,他打開了心結,不再追究醫師的責任;他用包容與善解,開擴了胸襟,也讓自己的日子好過許多。

以前,他最擔心的是——萬一哪一天他走了,妻子和兩個小孩怎麼辦?現在,他說:「有慈濟人的陪伴和照顧,我已了無牽掛了!」

願意疼惜他人、顧慮別人的需要,這也幫助了他自己順利走過病途;畢竟人生遇窮途窘迫時,旁人的關懷固然重要,當事人的自我振作與善解,才是奮起再生的主因。

看到吳煥欽把握生命,活在當下的改變,讓我想到「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這句話。

二十多年來,我接觸過數不清的貧病個案,看到振奮、希望,也看到無奈、嗟嘆的種種人情世事。當然,也看見了自己——曾經是那麼地不滿足,更別說對別人付出愛。

曾經在關懷個案後,我把別人的愁雲慘霧帶回家,深陷在哀傷的情緒中無法自拔;後來,我告訴自己:只有走出傷痛,才有能力幫助別人。

◆【窗邊小語】
生命的價值不在於能活多少天,而在於我們如何使用這些日子。
——法國‧蒙田

以上內容轉貼自~~慈濟道侶叢書─《在幽暗角落,開一扇窗》。歡迎線上試閱其他好文~
http://www2.tzuchi.org.tw/tao_publish/series1/018/index.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