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變遷,家庭結構也產生變化,尤其婦女經濟地位提升、兩性平權和個人主義的興起,也激盪著傳統家庭經營的理念。在快速變動的社會環境下,如何延續家庭的意義和本質?需有賴每個人以愛和包容,用心經營。

古訓「從父、從夫、從子」
或許已不合時宜
但若以甘願心出發
尊寵父母公婆
疼惜另一半和孩子
因為甘願
就不難也不委屈了

【推薦序】「三從」到「三寵」

 ◎撰文/吳郁玟(撰文者為大愛電視台「三代之間」節目製作人)

古時有專為婦女所量身的「三從四德」,「三從」出於《儀禮‧喪服‧子夏傳》,詳載「婦人有『三從』之義,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見於《周禮‧天官‧九嬪》,本是宮廷婦女必備的四種修養:「德(德行)」、「言(言辭)」、「容(容貌)」、「功(技藝)」,後來演變成女孩出嫁前由家族長者教導「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女該有的德行。

女權意識抬頭後,胡適先生曾提出了反制男性主義的新「三從四得」。「三從」是:一,太太出門要「跟從」;二,太太命令要「服從」;三,太太說錯要「盲從」。而「四得」是:一,太太化妝要「等得」;二,太太生日要「記得」;三,太太打罵要「忍得」;四,太太花錢要「捨得」。

男女瞬間平等了不少。但無論是舊三從或是新三從,當一對男女共組家庭時,彼此都要開始改變;也許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忍耐」,也可能是因為愛而產生的「退讓」,這樣的改變無非是要求得一家人幸福快樂。

夫妻間相處不免爭執,是誰該先退讓,男人?還是女人?沒有定論。但是從紀媽咪(紀陳月雲)和何佩玲的故事會發現,有智慧的人才能扮演這個讓人生轉變圓滿的角色。紀媽咪的婚姻過程,從「不忍」到「忍耐」到「退讓」,道盡了一個女人智慧的成長。

本書內容是取材自大愛電視台「三代之間」節目,製作動機並不是要教導女性如何成為好媽媽、好太太;而是想讓年輕婦女了解阿嬤年代的婦女智慧,進而重新省思自己的角色。

例如林施淑美阿嬤的「箍桶」哲學──女人就如同木桶外的鐵箍,要緊緊圈住一家人,為了家庭的圓滿,即使在外風吹雨打也不言累;還有做茶壽的阿嬤,為了讓下田的先生,在冬日也能吃到熱飯菜,一分體貼心意激發了創意,以鳥巢的概念草編成型,利用棉被保溫的原理,製作成茶壽。

阿嬤年代的婦女哲學就是「以一家人的幸福為幸福,以一家人的成就為成就」。而自己呢?便在這樣的信念下縮小了。

隨著社會變遷,家庭結構也產生變化,尤其婦女經濟地位提升、兩性平權和個人主義的興起,也激盪著傳統家庭經營的理念。在快速變動的社會環境下,如何延續家庭的意義和本質呢?

因此,我們也嘗試去解讀現代婦女可貴的一面,例如從王靜慧的保溫熱食,發現「做飯」是媽媽給家人最簡單的一分愛。

從小,家裏都是晚上六點半準時開飯,媽媽下班趕回家做飯,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如今,我已是兩個孩子的媽,下班做飯對我和孩子來說,卻是常態生活中的驚喜。

回想未成家前的每頓晚餐,數十年來從沒因為媽媽的累或生病而變成便當,這一分具持續力的母愛,至今我才深刻感受。一份晚餐不是「應該的」,而是媽媽為家人甘願的付出。

這個節目的主持人之一阿利師姊曾經唱過一首歌給我聽──
是甘願,也就不怕難,
不甘願,早放聲哭喊;
是甘願,所以能美滿,
不甘願,才會說傷感……

一年的時間製作完「三代之間」節目,對這首歌感受特別深。古時候的「三從」,從父、從夫、從子是訓誡,現代人面對這樣的訓誡,有太大的排斥感;但是若以甘願心出發,「三從」換成「三寵」,尊寵父母公婆、疼惜另一半和孩子,因為甘願就不難也不委屈了。

本書歡迎您隨喜助印,洽詢電話:02-28989000分機1168

《慈濟道侶叢書》取得方式,請參考
http://www2.tzuchi.org.tw/tao_publish/html/contents.html


以上內容轉貼自(提供線上試閱)

http://www2.tzuchi.org.tw/tao_publish/series2/020/index.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