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在接觸佛法的人一定對「福慧雙修」這句話不陌生,也常被我們拿來當祝福之詞。福是福德、福報,慧是智慧,而福報與智慧兼容並蓄的「福慧雙修」,相信也是許多學佛者心中最理想、圓滿的境界。

有一位親戚,是虔誠的佛教徒,天天誦經拜佛、作早課晚課,從不間斷,而持誦經文與佛號也自我規定要念幾遍。有一次她來我家,就跟我媽說,做慈濟是「修福不修慧」,言下之意,做慈濟沒在念佛只是一直做善事,這只是「修福」,要像他們這樣每天有誦經念佛才是「修慧」。

只是她在講這句話同時,有沒有反思過,如果只是每天念佛而沒有身體力行去行善、付出,這是不是也會落入「修慧不修福」的迷思呢?當然這是不了解慈濟的人才會這樣說,再怎樣都是自己親戚,媽也不便跟她多作辯解,況且每個人的認知與見解有所不同,對同一件事的解讀就可能好幾種。

有很多學佛者會給自己很大的壓力,譬如「我每天最少要唸佛號一萬遍」、「我每天最少要拜佛一千遍」、「每天最少要唸X部經」....之類的,而且一旦沒做到,好像就很對不起佛祖、對不起自己似的。也有很多人都以為要勤唸佛號,以後才能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心淨國土淨」,殊不知淨土就在當下眼前,人間即是淨土。

很喜歡這句靜思語「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道理簡單易懂,將「福慧雙修」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歡喜自在的境界是最令人舒服的。當然要與生活完全契合,並不是那麼容易,在紛擾的人世間,光是要做到「知足、感恩、善解、包容」,還是得靠智慧來圓滿。


「福慧雙修」的精神符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無過之與不及,所以才令人嚮往。「修福不修慧」、「修慧不修福」,雖然看似極端,但也沒有一套標準解答如何作判別與界定,這完全是看個人的自我判定與解讀,畢竟每個人標準與價值觀不全然相同,也無從評論起。

其實,只要心存正念、善念,認為是對的事就去做,不要有所罣礙;就算是"獨善其身"那又何妨,但一切以不妨礙他人、不造成他人困擾為前提,隨緣自在就好。要祥合社會,先將自己或自己的家庭安頓好才是根本之道,若行(心)有餘力再去行善、布施、做利益眾生的事,如此人生當然更是圓滿。

曾看過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念佛不如修心,精進不在表相,而在永恆的清淨。」的確,「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修行就是「修正行為」或說「修心養性」,生活中處處都是修行道場,生活中所面對的一切都是修行的機會,人間正是心性的試鍊場。為善作惡全在自己的一念心,一切唯心造呀!

在此也祝福您「福慧雙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