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好文分享 (6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帖心靈之藥

◎撰文‧慈叡  插畫‧潘勁瑞

先生罹癌後,我們成天禁錮在家裏,以為受苦的只有自己。
《靜思語》:「人生的價值是自愛愛人,而非私愛和癡情。」
當下敲醒為愛執迷的我……


二○○九年九月,我摯愛的先生因口腔癌開刀,之後又接受了化療與電療。翻閱過往照片,那一百七十公分高、英姿挺拔的身影已不復見;與同事聚會時他最愛唱「三百六十五里路」與「小丑」,經常贏得滿堂喝彩,連我也聽得如癡如醉……如今,那獨特、豐厚情感的嗓音聲聲迴盪在記憶裏,難再重現。

 

曾經,我將先生緊緊攬在懷裏,流淚不捨地對他說:「想帶你到一個讓病痛永遠找不到你的國度……」然而,這一個深深的擁抱,可以直到永恆嗎?哪裏才是通往「永生」的殿堂?

二○一一年十二月,癌症再次找上門。

面對生死關卡,許多人總是求神問卜;但我只想問老天爺:「如果病痛是人生插曲,只要有一絲希望在,再大的痛任誰都能挺得過去;倘若不能,又何忍讓人受病苦折磨?」

伴病期間,窗外的天空總是一片灰,日彷彿連著夜,夜又連著日,教人分不清白天、黑夜。「痛」,伴隨孤單及無助,彷彿沒有盡頭。

病中的先生,作息不正常且不喜與人來往,我以他需要靜養為由,婉拒了法親的關懷。倒是婆婆不放棄,透過她的小學同學,找來了幾位曾罹患重症的慈濟師兄、師姊,希望為他加油打氣。

有位師兄接受電療、化療之後,馬上投入環保工作,藉著身體勞動加速新陳代謝,也忘卻了肉體的疼痛。一位師姊手術後發現丈夫欠了鉅額賭債卻不知去向,她拚命兼了好幾份工作,無怨無悔幫先生還債、扶養患有癲癇的兒子,還曾因體力不支倒地送醫,卻意外得知罹患癌症,從此菩薩成了她心靈支柱,日日誦經且努力工作還債,還不忘將零錢投進竹筒,日日發好願救人……

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毅力及勇氣,想起證嚴上人說:「生是死的起點——到人間的那一天,就起步邁向死亡」;「人無法選擇投生的環境,也無法預知無常何時到來,卻可以在生與死之間,選擇人生的方向」;「人生苦短,芸芸眾生於欲水、愛河的波浪中沈浮;慈濟人則把握每一個時刻在菩薩道上精進,成就永恆的慧命與道業……」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病苦不過是其一。成天禁錮在家裏的我們,以為受苦的只有自己;到了醫院才驚覺,身邊盡是受病苦折磨的人;更何況眾生因天災人禍,顛沛流離,家毀人亡所受之苦,又何嘗輕於我們?

《普賢菩薩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讓我對上人所教導「入人群,見苦知福、修福修慧」的信念,更加堅定不移。

人生了重病,總要服用「滿坑滿谷」的藥;那心生病了呢?還得心藥醫。

證嚴上人開了好多藥,我卻「熊熊」不知該服哪一帖!所幸在《慈濟月刊》上,我找到了解藥,消除了心頭之苦——

「佛陀徹知宇宙萬象的本質為『空』,故能斷除種種虛妄幻想,於一切法無所執,不受外境牽制束縛,心靈永保清淨明亮。雖然人生短暫而『萬般帶不去』,但深存意識的業因、業種,卻會隨著輪迴延續。面對一切境界,要保持戒慎警覺心,清除雜念、妄想。若知『一切如幻性空』,跳脫欲念、執著,專心靜定修行,就不會再讓無明侵入心識。」


許多人勸先生要發大心、立大願;其實該發大願的何止是他,我也該解開心鎖。為愛所苦、為情所累的人,生生世世所流的淚已經成河了;今世的我忘卻了前世的傷痛,這輩子又這麼癡迷不悟。

已痛過生生世世,如今不能、更不要再痛——我如是發願。二願捨去凡夫心——「完美主義」這個牢籠綑綁我許久了,心有不甘總是苦啊!三願因緣具足,能夠參加委員培訓;四願持平常心,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五願以微笑供養他人,老是一臉苦瓜相,於己是罪過,於人是虐待,一定要努力改變。

「人生的價值是自愛、愛人,而非私愛和癡情。」這句「靜思語」給了執迷不悟的我很大的警惕!如今我想學女媧補天,將內在渴望被擁抱、被呵護的心,轉化為大愛,去修補、呵護受苦受難眾生那一片天。

以上內容轉貼自《慈濟月刊547期》電子書
http://www.newdaai.tv/culture/?mod=tc_monthly&act=detail&id=2682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與不說的智慧

◎文/劉靜芳

到了最後一刻、最後一口氣,
家屬才對病人表明病情,
讓人根本措手不及。
死亡的準備是此時此刻的,
找個機會跟家人談談──
對疾病告知或身後事的想法吧!

八十八歲的唐爺爺來到心蓮病房時,家屬告訴我,從診斷到現在他都不知道病情;家人只告訴他,生的病不嚴重、會治好,請他只管放心養病。

這半年的時間,家人總是強顏歡笑、不談病情。直到進了心蓮病房,還特別安排他住單人病房,避免和鄰床聊起病況,並告誡醫護團隊千萬別讓他知道,怕老人家承受不住。

入院第一天,唐爺爺告訴巡房的主治醫師,「有病就要醫,別像我一樣,小病不看醫師拖成了大病!」

入院第二天,志工與家屬陪伴唐爺爺認識心蓮病房的大花園、餐廳及洗澡機,認識環境後,唐爺爺說了一句話:「這裏真好,真像安寧病房!」言語中已隱約透露對於自己病情已了然於心,無法接受病情的恐怕是家屬。

隨時準備面對「無常」

我常被家屬問到:「要不要告訴他得了癌症?」擔心說了之後,病人從此失去鬥志;又害怕不說,會讓他心願未了遺憾而終……就這樣陷入說與不說的兩難之中。

回想多年前在宜蘭時,到社區宣導安寧療護觀念是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參加的學員皆為五十歲至八十歲之間的長者。我總不忘問他們,如果得了癌症希不希望家人告知?令人驚訝的是,九成以上的長輩都希望家人說實話,不願意病情被隱瞞。

活動後,不少阿公、阿嬤湊過來告訴我,他們曾經看過朋友或親戚無法自己決定醫療計畫,所以回家後要主動跟晚輩談「不施予急救」及「癌末安寧療護」的觀念,甚至交代往生後事的細節,不要等到自己不能決定後任人擺布。

在個人主義盛行的如歐美等國家,告知病情是一種尊重也是權利。當身體已不如以往時,知道病情才有機會安排生活,或決定何時要從積極治療轉為緩和治療,家人彼此間才有機會一同表達情緒,說說心裏的話。

說與不說之間,並非一體兩面,也存在著灰色地帶;大原則是——病人猜到多少說多少,病人接受多少說多少。或許過去曾以善意謊言取代事實,但如果家屬已不願再將謊言的雪球滾大,或是病人已猜到幾分,技巧地告知是必要的。

通常病人不問,家屬也不需主動提起,以免突來的壞消息嚇到病人。但如果病人準備好要知道,通常也會用各種方法提問;這時避開事實或請病人別想太多,都顯得不切實際,不如順口回問:「你怎麼會想問這件事?」「是不是想說些什麼?」

如果還沒準備好要說,也還不確定病人是否準備好?可以告訴病人這個病需要更多的時間治療,需要常常回診或住院,不是簡單的疾病,所以要更有耐心。不做病情說明也不否認,給彼此更多心理準備的空間,循序漸進地告知病情。

病人需要愛的保證,不論何時何處都不讓他孤獨。如果無法親自照顧病人,也盡可能找時間陪伴,一起聊聊現在、過去或未來。

絕大部分的病人喜歡別人對待他像過去一樣。我曾看過一些家屬小心翼翼地跟病人說話,很多事情不再與病人討論,這反而加深病人的無力感,覺得自己沒有用。在充滿愛與保證的陪伴中,練習聆聽病人的心裏話,告知病情就不是這麼令人害怕。

我常看見家屬到了「最後一刻」,才對病人表明病情;到了「最後一口氣」,才開始想聽後事交代,讓病人根本措手不及。佛教談「無常」觀,死亡的準備是此時此刻的;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找個機會,跟家人談談對疾病告知或身後事的想法。

以上內容轉貼自《慈濟道侶叢書〔愛的連結線〕》電子書線上試閱http://www2.tzuchi.org.tw/tao_publish/series1/025/index.htm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這篇文章對於家有新生兒者頗具參考價值。正因家裡也有個正邁入第三個月的baby,看來我們也傾向「人本主義與認知心理學」這一派的。不過,對於baby半夜不睡而哭鬧一事,不管是哪一派,我想同樣都要付出「睡眠不足」的代價吧!該選擇哪一派?那就見人見智嚕!
----------------------------------------------------------------------------------------------------------------------
育兒寶典,小心選錯派典!

【文/詹志禹】

有句俗話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但在少子化、一胎化的社會趨勢之下,大部分孩子都是「老大」,大部分父母都是「照書養」,令人憂心的現象是:許多父母不知道自己選錯書。

例如嬰兒哭了,父母要不要理他?一般父母的反應是:「當然要理他,他可能餓了或不舒服。若不理他,多殘忍啊!」另一種父母的反應是:「不能理他,他可能要你抱抱。你一理他,他就學會用哭來叫你抱,下次就會哭得更凶、更黏人,你就會把他寵壞!」你選擇哪一種反應?

第一種反應比較感性,是根據父母的天性;第二種反應比較理性,是根據心理學理論,可惜是根據一種過時、僵化、動物模式、控制取向的理論—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盛行於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美國,下半葉雖然遭逢人本主義的挑戰與認知科學的革命,但信徒仍然很多,台灣也輸入不少。行為主義的核心信念就是:人類的天性基本上是趨樂避苦,故其行為的頻率決定於行為的後果—引起愉快後果的行為會增加,引起痛苦後果的行為會減少。所以,實驗者對動物,教師對學生,父母對孩子,政府對人民,都可以透過獎懲機制來控制後者的行為。這些信念的含意與爭議,可以寫成幾百本書,本文只能以照顧者(父母、祖父母、保母等)如何處理孩子的哭泣為例來說明。

美國有關養育孩子的書籍,至少有兩大派典(paradigm):一派傾向行為主義,另一派傾向人本主義與認知心理學。小兒科醫師所撰寫的養育書籍,特別容易傾向行為主義,可能因為醫師從自然科學出身,比較喜歡行為主義的科學味道(通常標榜「行為科學」),較不熟悉心理學領域的進展與革命;這類書籍對新生兒照顧者的勸告通常是:「照表操課,嬰兒哭的時候,如果不是餵奶時間,最好不要理他。否則,他的哭泣行為得到增強,以後會更愛哭。」這是假定照顧者為控制者,透過阻塞獎勵,削弱嬰兒的哭泣行為。有些書籍更激烈,把嬰兒想像得很邪惡,會警告照顧者說:「如果嬰兒一哭你就反應,他將很快學會用哭來控制你。」設想父母也可能變成被控制者,親子之間變成一種爭奪控制權的戰場。

另一派傾向人本或認知的養育觀念則認為:健康的嬰兒都是良善而知足的,他們不會無緣無故的哭,他們會哭,通常都是因為有不舒服的狀況或需求產生,例如尿布溼了、肚子餓了、腹部脹氣等,而哭是他們唯一能使用的語言。如果照顧者都不反應,久了之後嬰兒將會學得無助感,他會發現哭是沒用的,環境是無法控制的。他的確可能停止哭泣,但他也會放棄解決問題的努力,變得疏離而不安,難以和照顧者建立信任感與親密感。所以,嬰兒哭的時候,照顧者應儘速反應,至少應先確認其身體或周遭狀況是否正常,讓嬰兒感到安全且有人陪伴。

健康的嬰兒根本不喜歡哭,他若喜歡哭,通常不是因為你的增強,而是因為他有不舒服的地方;智慧的照顧者不是照書本建議的模式反應,而是有能力找出嬰兒不舒服的原因加以排除;一旦正確排除起因,他就會滿足的入睡或自主的玩耍,絕不會時時刻刻想要黏著照顧者。嬰兒月數漸增,當然會增加與照顧者互動的頻率,但黏著照顧者不放的孩子,通常不是因為他想和照顧者更親密,而是因為他安全感不足,對照顧者或環境沒有信心。

測測看:孩子是否有安全依附感

照顧者如何知道孩子對自己是否具有安全的依附感?當孩子會爬的時候,你可以帶他到一個陌生而新鮮的遊戲空間,看他探索三分鐘;然後離開他,讓他和一個他不認識的人相處三分鐘,再回來陪他三分鐘;之後再留他獨處三分鐘,最後又回來接他。如果孩子會以你為基地,在你視線可及的範圍內高興的探索新環境(如玩具),嘗試和陌生人互動;你離開後他會尋找你,知道你在某地不會跑遠,他可能哭或不哭,但發現你回來時都會快樂迎接你,很容易被安撫並回頭繼續探索,那麼,恭喜你,他頗有安全的依附感。

如果孩子毫不猶豫的離開你去探索環境,但遊玩時很少分享感情,即使你不在時他都會親近陌生人;你第一次回來時他可能既想趨前迎接又想避開,你第二次回來時他可能忽略了或甚至避開視線,那麼,這是一種警訊,他的依附感是既焦慮又逃避。

如果孩子緊緊黏住你不肯探索新環境,高度警覺陌生人,很少分享感情;你離開後他很不高興或哭個不停,你回來後他被動等待而不會趨前擁抱,繼續哭個不停,既想接觸又想抗拒,他可能拳打、腳踢、尖叫、拒絕玩具,那麼,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警訊,他的依附感是既焦慮又抗拒,充滿矛盾的情緒。

幼年依附型態對孩子往後的心理健康、人際關係、生活適應等層面,都有深遠的影響。當然,哭的意義隨年齡而不同。對新生兒而言,哭是他唯一的語言,照顧者要謹慎偵測起因,儘速正確反應。輕易迷信寶典,小心選錯派典!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26月號】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患難真情 

● 專欄作家:吳若權

患難,給相愛的兩個人所帶來的,可能是有啟發性的正面力量,讓雙方的愛更加堅定。當然,也可能是有破壞性的負面力量,讓原本有間隙的感情出現更深的裂痕。但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力量,唯有接受現實,以「重建」的心情面對未來的人生,才能成就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

愛情裡,所謂患難的處境很多,物質匱乏、有志難伸或身體病痛等,都是一道又一道的難關。自從本地的朋友們經歷「九二一集集大地震」之後,對於「患難」一詞,應該都有了深刻的體會,真是人生的重大考驗啊!

據說,日本一九九五年發生神戶地震後,許多原本感情不睦的夫妻在歷劫生還之後,有兩極化的反應。一種是患難「見」真情。在天搖地動的那一剎間,生死與共地緊緊相擁,感覺活著真好,認為過去所有枝枝節節的爭執,都已經不重要了。因此,而破鏡重圓。

另一種相對的反應是,患難「賤」真情。脆弱的感情不堪地震一擊,應聲倒地。許多真實的例子,見證了世紀怨偶的悲哀。例如:不顧對方安危,只顧自己逃命。有一位丈 夫抱怨太太寧願搶救寵物,也不肯先幫助他逃生。居住在非災區的一位妻子,則因為丈夫焦急地打電話到災區探詢一位女子的下落,意外發現一樁婚外情,堅持離 婚。

沉溺於患難的悲傷情境,只會消耗彼此的能量。患難,對於有情人來說,是一項溫柔的烒煉。對於無情人來說,則是嚴苛的考驗。不論是患難「見」真情,或患難「賤」真 情。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患難「建」真情。難關終究只是生命的一部份,早晚會成為過去,重要的是:我們用什麼態度來對待嶄新的生活。

很多人不知不覺地上了悲情的癮,喜歡和負面情緒做困獸之鬥。對傷痛的舊痕往事,一直耿耿於懷,不肯放過對方、也不原諒自己,硬是要兩個人綑綁在悲憤的情緒中,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這樣的做法,只會在難關中愈陷愈深。

有一位女性朋友在發現男友曾經出軌後,非常生氣。男友認錯,並保證不會再犯。但她仍一直很在意,往後的相處中,不斷拿這個「不良紀錄」大作文章。而男方的確也無法百分之百做到「痛改前非」,三不五時還是讓她抓到「蠢蠢欲動」的小辮子。

常痛苦的她,問我該怎麼辦?能選擇的答案,並不多,只有在「原諒」或「離開」之間抉擇。是的,因為第三者介入而受創的感情,只能在「徹底的原諒」或「斷然地離開」中二選一。否則,都只是在消耗彼此的能量而已。

寬恕別人、原諒自己,生命才能繼續向前。離開愛情的難關之後,無論是兩個人繼續相擁而行,或是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人生路上踽踽獨行,都必須擺脫受困的陰影,積極「重建」新的人生。

身為美國婚姻與家庭治療協會一員的心理學專家邦妮‧薇珥博士〈
Bonnie  Eaker Weil〉指出:「只要你仍舊被『厭惡』、『痛苦』及『傷害』的情緒所支配時,你就無法真正地原諒,並重建你的生活。」

在愛情中可能遭遇的劫難真的不少,天災或人禍、生離或死別,但人生總是要過下去。原諒這一切已經發生的事,包括:上天的惡作劇、對方的不忠、或自己的疏忽,唯有放下這些情緒的負擔,才能從患難的陰影中走出來,重建生命的尊嚴與價值。

我在《坎柏的生活美學》這本書中,讀到很有生命力的文字:「你的心靈知道怎麼去療傷,但那仍然是痛苦的。有時,療傷的過程比當初的傷害更大,但如果你能夠承受下來,你將變得更堅強,因為你的生命基礎擴大了。」

文中並提及,尼采說:「愛你的命運。」這個觀念可以幫助我們。不管命運如何,不管遭遇多麼嚴重的打擊,都可以對自己說:「我需要它!」它看起來,也許殘破不堪,但你可以將它視為機會和挑戰,勇敢迎向它。

「度過不幸的災難,就是性格上、精神上、和生命上的一種長進。」

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沒有一件不是正面的。如果,患難中可以立刻「見真情」,我們當學會珍惜及感恩。萬一,在患難中真情被「賤」,正好可以鼓起勇氣,以臨門一腳的力量離開那個令我們心碎的處境。然後,重新開始,在患難之後,建立更堅固的真感情。

破碎的愛,需要重建。原諒自己,才能釋放憂傷。面對現實,才能接受殘缺。重新歸零,才能開放新機。一味地埋怨過去、或悲情投訴,也許可以紓解一時的情緒壓力;但唯有付出努力與積極重建,才能展望未來。

世間最好的情操與最壞的品德,都將在世紀交替的時候同時出現,但因為我們相信真愛,於是光明終將戰勝黑暗。恨,終將被愛取代。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弔瑞襄

 

許多海外的慈濟人,是透過大愛劇場而認識了外形溫柔婉約的妳。來美巡演「大愛之夜」,讓我們感受到在明星的光環下,妳那猶如鄰家姊妹般的親切。從Youtube上,欣賞到妳在舞臺劇及音樂劇的動人演出,更讓人看到妳多才多藝的一面。

 

妳唱的好幾首大愛劇場的主題曲,常常溫暖我的心,讓人覺得妳真是一位卓越的女伶,在美麗的外表下,不但有天賦的好歌喉,還有努力琢磨出來的演技,以及親切待人的風度。

 

「臺灣的黑木瞳、奧黛麗赫本」,都不足以形容我心目中的妳。對我而言,妳猶如清新的海芋──高潔、優雅,在爭豔的群芳中,自有其一片空間。妳所詮釋的大愛劇場人物,多是在柔弱的外表下、不向命運低頭的角色,可是真實生活中的妳,怎麼會選擇在人生最美好的時節就離開了呢?遺憾、震驚、不捨,都不足以道出此刻我心裡的感受。但再多的無法接受,都無法改變這已成的事實。實在不忍苛責妳,相信你心裡必有過不去的苦,才會選擇在海芋花季即將到來的早春,不告而別。就讓我永遠記住妳的美好吧!在每年花季到來的時候。

 

二、哀瑞襄

 

舞臺上的妳,光彩奪目,像令人驚豔的櫻花,從來沒有角色難得倒妳;大愛劇場裡的妳,溫婉嫻淑,像端莊自持的茶花,帶給那麼多人鼓勵與溫暖;而這些亮麗風采的背後,妳像優雅潔白的海芋,清新得讓人覺得妳就像自家的好姊妹。

 

舞臺下、螢光幕前、甚至是Youtube裡,有那麼多人為妳喝采,而妳,卻選擇了在這些花的花季到來的時刻,離開人世。

 

茶花,總是在最美的時候無聲無息地掉落;櫻花,總是在開得最燦爛的季節時選擇離開;如果不是不堪負荷,海芋絕不會輕易垂下頭來;這些花從來不在人前凋謝,只把最美好的一面留給人間。而妳,不發一語地走了,是不是希望大家只記得妳的美好,而忘卻對妳的遺憾與不捨?沉默的妳、花兒不語,是不是也像是妳無法向大家訴說的心情?

 

明年的春天,滿園花又會開,但是下一個妳,卻會讓大家等到何時才能再相見?

 

 

三、樹猶如此─祝福瑞襄

 

門前一棵李樹,粉嫩的花朵、暗紅的葉子,開的花像櫻花,結的果卻比櫻桃大一號。這棵李樹每年春天都會帶給我賞櫻的樂趣,沒想到今年春天,滿樹狂花猶在枝頭之際,我卻發現它的枝幹遭到嚴重蟲蛀。

樹上的大枝椏,在修剪時輕輕一推,整枝連著繁花就掉了下來。市府派人來檢查,也是輕輕推了兩下,另外的兩根大樹枝就應聲而斷。於是乎,市府的人直接把它鋸了。一棵開得好好的大樹,在轉眼之間就變成齊腰的枯幹,只剩下花朵猶在鋸落的枝幹上,留下滿地繽紛。

這棵樹,垂死之前還開了滿樹狂花,地上甚至長出細小的旁枝。把那些看似枯枝的新芽移到盆裡,下了幾天雨,沒幾天葉子就長出來了。

同一時間裡、同樣的一棵樹,前院的大樹只剩下枯幹,而它的旁枝卻在我家後院新生。生命的循環與奧妙,令人無法想像。

以前學校裡有很多鳳凰樹。最美的那棵,每天夏天都會開滿鳳凰花,像是送別畢業生。這棵老樹在我畢業的前一年卻死了。放暑假前只見它開得異常燦爛,過完暑假回到學校早已不見蹤影,只能默默地憑弔它,留下畢業時無法在樹下留影的遺憾。

瑞襄的生命倏然而止,她走得淒清,卻帶走了數也數不清的祝福。這個結局想必是她今世早已註定必須走的路,只是太令人意外,就像那兩棵樹,在滿樹狂花之際,沒有人會想到這是它們最後一季的燦爛。

才華洋溢的人在生命霎然而止時,總是特別令人感到惋惜。藝術家承載了過多的悲喜,而這些異於常人的悲喜,也成就了藝術家的慧命。樹在濱死之餘,猶仍留下一季的燦爛,而它冒出的新芽,也早已積蓄了下一世的能量,在移植後重新迎向新生。

樹猶如此,何況萬物之靈?瑞襄的才華會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裡,而她的藝術慧命,相信也會跟隨她到來世。就讓我的悼念,隨著文字化成風祝福瑞襄一路好走,期待二十年後,又一位嶄新的歌舞劇女伶出現。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飄揚的黃絲帶
資料來源:慈濟月刊第348期【微塵心蓮】專欄
出刊日期:1995年11月25日
作者:陳美羿

慈濟人,用無形的黃絲帶,
迎接每一位回頭的浪子,每一顆懺悔的心。

今年七月十日,我從台北回到精舍,知客師父告訴我,有位小姐也是從台北來,要住一個晚上,請我招呼她。

我進了寮房,知客師父也帶她上來。放好行李,她告訴我:「我是一個妓女。」

我嚇了一跳!

「我是一個吸毒的人。」

我又嚇了一跳」!

「我殺過四個人。」

我又嚇一大跳!以為她在開玩笑,可是看她的樣子不像。

「我坐過十幾次的牢。」

我又嚇了一跳!不知道接下來還會說出什麼恐怖的話來?

「妳見過比我還壞的人嗎?」

我看著她,高高的、胖胖的,穿了一套灰色的居士服,滿臉笑容看著我。

我說﹕「那些都過去了,是不是?現在的妳一點也不壞,妳看妳,笑得像個菩薩!」

她把袖子拉高,讓我看她手臂。

右手都是疤,她說是香菸燙的;看到左手,我忍不住「啊!」的叫出來——從手腕到手肘,密密麻麻,布滿大大小小的刀痕,沒有一點空隙是平整的。

「我割腕自殺三十幾次。大血管割斷五次,是醫生幫我縫合才接起來的。」她笑著說。好像在說別人的故事,也好像在說一個遙遠的故事。

我撫著她那凹凸不平、怵目驚心的手腕,說:「妳吃了很多苦!」

她衣舊笑著說:「幸好,如妳所說的,都過去了。」

「這些疤就當是妳的『戒疤』吧!」

「我要懺悔,我要學佛。就是罪孽再深重,只要我真心懺悔,相信終有一天罪業會消除的。」她說:「我看佛書裡的圖畫,佛在講經說法時,有大比丘、大菩薩、大長者、居士在聽;外面也有鬼王、小鬼在聽。」她說:「鬼王青面獠牙的,但他們也來聽經聞法,叫做『慈悲鬼王』,我就是『
慈悲鬼王』!以後我也會像妳們一樣,那麼有福報;有一天,我也會成佛。」

她叫「小蓮」。她把她的故事說給我聽;現在,讓我說給你聽。

※※※

小時候,小蓮是一個幸福的孩子。爸爸任職某電子公司的總經理;媽媽長得很漂亮,是一個全職的家庭主婦;小蓮還有一個弟弟、兩個妹妹。

小蓮上小學一年級時,父母離婚了,四個小孩暫住外婆家。半年後,爸爸再婚,她們被接回去,和爸爸、繼母住在一起。

四個小不點兒,正是煩人的年齡,加上繼母不是個有耐心的人,所以時常發生衝突。

她說:「我曾揹著小妹,弟弟牽著大妹,從景美走到大龍峒外婆家,為的是逃開繼母的打罵。」

迷航——我是誰?

聰明又叛逆的小蓮,用盡所有的方法表達她的抗議。國中時,她開始吸強力膠。

「妳知道我在那兒學的嗎?我從報紙上學的。」

警方抓到吸膠的少女,記者去訪問。少女說得詳細、記者寫得詳細、小蓮看得更詳細。於是,她就如法炮製,開始吸食強力膠。

爸爸發現了,把她帶到國父紀念館,父女談了一個晚上。爸爸流著眼淚說:「小蓮,我要怎麼才能幫妳呢?」她倔強的閉口不言。她心中的恨,誰也幫不了。

國中畢業前三個月,她和讀高中的男朋友蹺家。回來後,爸爸大發雷霆,罵她:「妳乾脆去當酒家女,去當妓女好了!」

她知道爸爸是在說氣話,可是她傷心極了,因為爸爸是那麼疼她,她也最愛爸爸,但,爸爸居然講出這種話!

第二天,她賭氣買了一份報紙,找分類廣告——「徵女服務生」,她明白那是什麼地方,帶了一套運動服,就此不告而別。

出賣——麻木的身,黑暗的心

她到淡水一家茶室,待了兩個月,認識一個叫「小佩」的十五歲女孩,兩人相依為命。

小佩轉到三重當應召女郎,她也跟著去。應召站的「阿姨」告訴她:「妳爸媽離婚了,繼母也不理妳們。妳賺點錢,買個房子,把弟妹接出來,免得受罪。」她傻傻的答應了。那年,她十四歲。

在三重待了半年,她感覺很齷齪、很痛苦、很自卑。她用吸毒、自殺來逃避現實。

後來她逃出來,曾到工廠和自助餐廳打工,但不久又流落到西門町,和一群蹺家的青少年混在一起。

打架、滋事、吸毒、自殺,就是她們生活的全部。為了要混「大姐頭」、搶地盤,她們競相耍「狠」;吸了迷幻藥就用香菸燙手臂,燙得滿手都是疤。

有幾次,嗑了藥,衝動得脫光上衣,在街上裸奔。小蓮說:「我還能聽見人家在叫:你看!那個『魈查某』﹙瘋女人﹚,吃到『茫茫』﹙神智不清﹚,又沒穿衣服在跑路。」

對於這群一心成為「大姐頭」的少女來說,見到看不順眼的人,不論認不認識,她們可以不分青紅皂白動手就揍人。因為吸毒、打架、犯案,她進出觀護所、看守所不知凡幾。

小蓮剛滿十八歲時,與林森北路一家賓館的老闆娘起衝突,她拿出皮包內的美工刀刺殺對方。銳利的刀從眼角穿過鼻子劃到上嘴唇。老闆娘被送到醫院時居然沒氣了,醫生用電擊急救,才又令她有了心跳。

「她縫了百多針;我被判刑七個月,第一次在成人監獄服刑。」

出獄後,認識了一個男朋友,也是不務正業的流氓。雖然身著華服、住高級飯店、到昂貴的西餐廳吃牛排……但,這都是出賣自己,騙人詐財得來的。後來,倆人雙雙吸食海洛英,生活更加黑暗。

小蓮說:「我們是毒蟲中吸得最輕的,但一天也要花掉兩萬元,費用就靠詐賭維持。」

貴人——豆漿店老闆娘

有一次,她們在板橋沒日沒夜地打麻將,幾個通宵下來,大家都累壞了。男友叫她去買早點,她拿了錢,昏昏沉沉的走出去。

在巷子口,她買了豆漿、燒餅。東西拿了,錢也找了,正轉身要走,老闆娘把她叫住。

老闆娘說:「小姐,妳看起來好苦。我送妳一本證嚴法師的《靜思語》,希望能幫助妳。」

她迷迷糊糊的拿回去,迷迷糊糊的看。此後大約半年的時間,她天天看《靜思語》,也天天和靜思語「吵架」。

《靜思語》的每一句話,都和她的認知背道而馳。她黑暗的心靈,完全不認識光明是何物?

她懷疑、不相信。她一邊看,一邊用筆劃掉,還寫上「騙誰啊!」、「騙鬼!」、「鬼才相信!」等「評語」。

「我懷疑它、罵它。」小蓮說︰「可是不知不覺的又愛它、吸收它,時常看著它發呆。」

儘管和《靜思語》吵個不停,可是無形中的潛移默化,居然漸漸影響她的想法和行為。她到書店買了上人其它的著作,用心地閱讀。

轉機——「服了」靜思語

看到上人說:「人身難得」,她哭了!因為以前她厭惡自己、糟踏自己、傷害自己——割腕、吃安眠藥、開瓦斯,無非想一死了之。

「最後我服了。我把證嚴法師當作我的『老大』。」小蓮說︰「一件更奇妙的事發生了,我竟然主動戒了毒。」

她到中部山上一個朋友的家,強迫自己躺在床上,不管怎麼痛苦,再也不碰毒品。兩個星期後,就把海洛英給戒掉了。

她也勸導男友戒毒,但是男友戒了又吸,吸了又戒,始終不能下決心。跟他講慈濟,叫他念佛,他罵她「神經病」。最後,她失望的離開了他。

她決意跟著「靜思語」走,為了離開墮落黑暗的生活,甘願到餐廳去洗碗。一個月兩萬多塊——不夠她以前吸一天海洛英的錢。

《慈濟月刊》和《慈濟道侶》常報導委員老人打掃、沐浴等善行,她很響往,但不得其門而入。尤其讀了上人開示:「八大福田,看病功德第一」後,她想:我不是醫生,也不是護士,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為人看病呢?

有了!我可以到安養院去工作啊!小蓮很興奮,就從報紙的廣告中,順利的找到安養院的看護工作。

重生——把自己「捐」出來

那是要為老人洗澡、抽痰、餵飯、處理大小便的工作。剛開始也嫌髒、嫌煩,還動手打過老人。

小蓮說:「只打過一次,就立刻懺悔了。我想慈濟的師兄師姊一定不會這樣,我要學他們,不能再犯錯。」

此後她用無比的耐心、愛心、細心去照顧老人。「妳知道我用什麼心去照顧老人嗎?」她笑著說:「我把他們都當作證嚴法師的爸爸媽媽。」

老闆娘對她的工作很滿意。她不諱言她的過去,且每說一遍,懺悔一遍。有人接受、同情她;有人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她;更有人擔心她會故態復萌,而向老闆娘抗議。好幾次她就是這樣離職的。

我想:我這個前科累累的人,誰會相信我呢?再跳回以前的苦海?她搖搖頭,打死也不能再回去了。她要懺悔、她要種福。

後來,她試著到醫院當看護,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千七百元。「我把七百元留做生活費,一千塊捐出來,劃撥到慈濟花蓮本會。」小蓮說:「我常想到上人,為了天下苦難蒼生,把自己一條命捐出來。我這常自殺的人,為什麼不能把自己捐出來?」

消業──獄中介詔慈濟

二年前,她到一家安養院工作,老闆娘是慈濟的會員。有一天,委員沈師姊來收功德善款,看到她細心的為老人換尿布,就去向她介紹慈濟。

小蓮高興的說:「慈濟啊!我都有劃撥喔!」

沈師姊說:「太好了!碰到自己人。」自此小蓮就把捐款交給沈師姊;透過沈師姊,獲得的慈濟訊息也更多了。她把過去都跟老闆娘和沈師姊說,兩位慈濟人給她她很多的鼓勵和接納。但不久她又不得不離開……

「……同住的室友冤枉我,氣不過,我就順手拿起水果刀刺她。」小蓮說:「我才學佛半年,習氣還很重。雖然後悔,但已經來不及了。」

她向室友道歉,並且願意接受法律制裁。她再度進牢房,服刑半年。

不過,這次坐牢的心境和以往大不相同。她帶了上人法相和慈濟刊物進去。

她說:「不好意思,讓上人『陪』我坐牢!但是我也在監獄裡介詔慈濟,把上人的法相給『同學』們看。」

有的人笑她迷信,有的人深受感動。她跟有緣的「同學」說:「這是我最後一次坐牢。我們一定要多修忍辱、多種福、多念佛。」

我們就是沒有善根和福報,才會墮入人間三惡道。不過,佛是很慈悲的,不管我們是夜叉、羅剎,還是鬼王,只要有心改過、有心行善,最後一樣可以成佛。」

感恩──把握種福機會

今年七月八日,她刑滿出獄,打電話給沈師姊,知道台北火車站有捐髓驗血活動,她毫不猶豫的去驗血。

我問:「妳怎麼會來精舍?」

她說:「其實我很久以前就想來了,是《靜思語》救了我、是上人救了我、是慈濟救了我,我是抱著感恩心來的。」我看著她,心裡很感動。

她表示:「只要有一點點種福的機會,我都不放棄。個人吃飯個人飽,自己的福要自己種,也不能送給我;我想偷也偷不到。」

小蓮來到夢寐以求的精舍,所有知道她的故事的人,都為她的重生慶幸。

「這裡,沒有人瞧不起我,感恩大家接納我。」她說:「我才二十八歲,還來得及!」

※※※

我想起一首英文歌,描述一段感人的故事:

一個受刊人,期滿出獄。他不知道家人和鄉親能否原諒他?能否接納他?

他寫了一封信,告訴家人:如果接納他,就在家旁的樹上繫上一條黃絲帶,他看到黃絲帶就會下車,回家團聚,重新做人;否則,他就隨車過而不入,到天涯海角漂泊……

當他回到家鄉,在車上,遠遠就看到村子裡每一棵樹上,都繫滿鮮明的黃絲帶,隨風飄揚。

他高興、激動的下了車,家人、親友、鄰居、識與不識,都來擁抱他,給他最誠摯的歡迎。

慈濟人,也用無形的黃絲帶,迎接每一位回頭的浪子,每一顆懺悔的心。

小蓮!妳是從泥沼裡奮勇擎出的一朵清蓮。苦難是最肥沃的資糧,長養妳豐富強韌的生命。風雨暗夜過後,妳的容顏是如此光明亮麗。

慈濟,以漫天的黃絲帶歡迎妳。

小蓮!妳看到了嗎?

後記:歸程──哭小蓮

小蓮,相識不過了個多月,妳就走了!為什麼呢?

十月底回台北,邱師姊打電話給我,說妳往生了,我不敢相信,頻頻問:真的嗎?妳才二十九歲,是弄錯了吧?邱師姊說:不會錯。

「自殺嗎?」我一個念頭閃過,以為妳又想不開。

邱師姊說,是心肌梗塞。十月二十七日晚上,妳在陽明山仰德大道上被路人發現,叫救護車送到榮總,就已經斷氣了。醫師診斷是休克、心臟缺氧致死。

妳小舅猜測,那晚妳可能去榮總看病,不知怎地,坐過了站,跑到仰德大道去。

我知道,妳在往生前幾天把頭髮都理光,有出家的打算;妳買兩份保險,受益人都是「證嚴法師」(後來證實一份手續未及完成,一份逾期未繳錢被取消)……

我腦子一片空白。

良久,才想起妳最後一次打電話給我,也是在不久前。妳說在板橋當看護已經告一段落,因為雇主請了菲傭,妳將到榮總去當護佐,正準備體檢。

妳還告訴我,妳一共領了五萬多元,興高釆烈地說錢要怎麼分配。我記得其中有一萬九千元要捐給慈濟國際賑災。

雖然認識才不過三個月,妳常打電話或寫信跟我聯絡,有時候一天接到兩三封。妳將心路歷程、喜怒哀樂,毫無保留的告訴我。

在茫茫人海中,妳是寂寞的,所以妳把「美羿媽媽」當作傾訴的對象。妳是這麼的信任我、依賴我。

展讀妳一封封的來信,我痛哭失聲──可憐又可愛的小蓮,往生的消息太令我錯愣,也太令我惋惜了。

妳曾表示想到花蓮工作,要我幫忙打聽慈濟醫院的護佐工作、幫忙租房子。唉!如果早些幫妳安頓來花蓮,妳是否能逃過劫難呢?

妳的外公、外婆都很傷心。沈師姊聞訊趕到榮總太平間看妳,她說妳面容莊嚴,猶如沉睡般。她安慰倆老,妳已解脫,換個健康的身體會快快再來的。

外婆整理妳的遺物,只有一堆經書和一疊收據,統計妳布施的錢共有十幾萬。

他們都說妳這幾年開始學佛,變得好乖、好乖……。

小蓮,安心去吧!上人曾讚歎妳是一位「善女人」。當我流淚向他稟報妳往生的消息時,上人說:妳已帶著一顆菩提種子去了,來生一定會發芽。祝福妳!快去快來!

小蓮!快去快來!美羿媽媽在慈濟等著妳!所有的慈濟人都等著妳!

後記:善女人

以下摘錄的是三個月來,小蓮給我來信的片斷,從中可見她進入慈濟後的心路歷程與發心。

◆我體重八十幾公斤,常常上班上到一半,就疲倦了起來,可能是以前吸毒,導致肝臟不健康吧!我之所以會改變,是因為發現這世界竟然有人為了苦難蒼生,把自己的一條命捐出來;而我這常自殺的人,為什麼不可以把肉身捐出來,幫助天下的苦難眾生、法親眷屬呢?我賺錢來給上人「養
家活口」,希望地球家中,沒有受苦受難的眾生,我好希望能圓滿上人的大願……

◆我這抽過海洛英的身體,骨頭常常酸痛得難以忍受。可是,我把自己當作是「證嚴法師本尊」,戰勝自己(密宗修行都是把自己想成三聖或菩薩本尊,他們稱為「本尊法」。我也用「本尊法」,觀想自己是「證嚴法師本尊」)。

◆我每天用一百元吃飯,如果吃了七十八元,剩下的二十二元就存在福滿罐裡。我可以用七十八元買一大包吐司、泡麵、豆製食品,反正有三餐吃就夠滿足與感恩了!

◆每次為幫助苦難眾生而工作賺錢時,有一碗白米飯也很感恩;有地方睡也很感恩。為了要更省些,自己不買新衣服了,別人看我總穿那兩套衣服,而送我舊衣服或其他物品,我也好感恩。我想,服務病人的看護工作,可以讓我積福又可以懺悔,可以回向被我傷害過的人,又可以消業障,可以接近諸上善人……我就忍耐、咬著牙辛苦下去。即使病人的大便再臭,也變成黑白的法味了。

◆自從接過那本《靜思語》之後,我已經變成「靜思人」了──人饑我饑,人苦我會悲,人寒我會寒;真的,我變得慈悲而不殘忍了。

◆學佛之後,我開始不像以往那個「殺人魔」了,有了清淨和智慧。我不斷的喝「慈濟四神湯」,也許別人怎麼喝都是甜的,可是,我有著十惡重業的障礙,喝起來有時候會嗆到、有時會燙到、有時好苦;有時才端起來要喝,卻被自己打翻了。可是我還是很努力,感恩知足一切。

◆慈濟想把我的故事拍成電視,我願一切配合;不過有一個要求──希望影片能替我說出是獻給外公、外婆及父母弟妹、所有親人及表弟、表妹的。希望能藉影片呼籲天下女子──別為了一時的好勝以及無明,活出傷痛的人生之路呀!

◆製作影片時,我的感言是:我若因過去造下的十惡重業,會流轉在鬼道幾百年,我也不會忘了對上人的誓言──做一個能救人的人;即使不能夠如願為人,我也希望當個能救人的鬼。

◆以前我在人間三惡道當「惡鬼」時,去廟裡抽籤總是下籤或下下籤。自從有一次發願,求佛菩薩讓所有的眾生都離苦得樂之後,到日本淺草觀音寺,一抽就抽到籤王──上上之籤,上面寫著︰盤中黑白棋,一著要先機;天龍降甘澤,一洗舊根基。之後,我就一直有如神助佛被般,愈來愈有智慧及慈悲了,也一路走到您的跟前──慈濟功德會。

◆我現在可以說是「鹹魚大翻身」了,翻身變成「稀飯」。

以前我是三惡道男眾群裡的鹹魚──偶爾在老婆之外,配一下鹹魚;現在,我加入慈濟,就像是翻身成為「稀飯」,全世界飢餓苦難的眾生都需要我。鹹魚會翻身了,多神奇啊!

◆我在西園醫院照顧過一位奶奶,她親人中有一位慈誠師兄,是開藥局的,他教我做資源回收。將來我有空,就會去垃圾堆裡,當一朵開在垃圾裡的蓮花。

◆我好希望能有上人開示讚歎我的錄音帶,也想聽美羿媽媽您將我這個個案介詔給大家的內容。可不可以麻煩您收集後轉交給我?圓滿我的願望?

◆我有當慈濟委員的因緣了!假如我的故事影集拍出來,我可以拷貝好多份,先向人介紹慈濟,然後把我的帶子給他們看;看過以後讚歎我、又仰慕上人大慈大悲的人,就會一一做我的會員了呀!我將有柔和忍辱衣可穿了耶!好莊嚴哦!好法喜啊!

◆求求美羿媽媽告訴上人和台北二十六組的沈美枝委員媽媽,我希望能出現在您的下一本書──《心蓮》裡;也願意錄製「悟」的錄音帶,以警世人。

◆您是大蓮花心的媽媽,不會在意小蓮女兒常常麻煩的──嘻!我想請您幫我寫一首詩︰

豆……………………
漿……………………
店……………………
救……………………
我……………………

裱框後,您再陪我去當面去謝謝那位送我《靜思語》的師姑。

◆我願減二十年的壽命給上人,求上人身體健康。我念佛才四年,是四歲的小孩,我很乖吧!美羿媽媽,我買了一束蓮花要送您,您回北時要告訴我喔!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淋雨的老和尚(改造惡緣)

時近傍晚,有一位和尚在返寺途中,突然雷聲隆隆,天下起了大雨。
雨勢滂沱,看樣子短時間內不會停止,「怎麼辦呢?」和尚著急四望,所幸不遠處有一座庄園,只好拔起腳步去求宿一宵,避避風雨。

庄園很大,守門的僕人見是個和尚敲門,問明來意,冷冷地說:「我家老爺向來和僧道無緣,你最好另作打算吧!」

「雨這麼大,附近又沒有其他的小店人家,還是請您給個方便。」和尚懇求著。

「我不能擅自作主,等我進去問問老爺的意思。」僕人入內請示,一會兒出來,仍然不肯答應,和尚只好請求在屋簷下暫歇一晚,結果,僕人依舊搖頭拒絕。

和尚無奈,便向僕人問明了庄園主人名號,然後冒著大雨,全身濕透奔回了寺廟。

三年後,庄園老爺納了個小妾,寵愛有加。小妾想到廟裡燒香祈福,老爺便陪著一起出門。

到了廟裡瞥見自己的名字被寫在一塊顯眼的長生祿位牌上,心中納悶,找到一個正在打掃的小和尚,向他打聽這是怎麼回事。

小和尚笑了笑說:「這是我們住持三年前寫的,有天他淋著大雨回來,說有位施主和他沒有善緣,所以為他寫了一塊長生祿位。住持天天誦經,迴向功德給他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冤結、添些善緣,至於詳情,我們也都不是很清楚……」

庄園老爺聽了這番話,當下了然,心中既慚愧又不安……後來,他便成了這座寺廟虔誠供養的功德主,香火終年不絕。

這是一位老和尚最喜歡講的,一個改造「惡緣」的故事。

世界說小不小,說大不大,人生何處不相逢。胸襟寬大肚量能容的人,明了「大恩與大怨,人我原無兩」的道理,環境與他人施與自己的一切恩怨,都能激勵啟發自己,恩與怨都是成就道業的助緣

相反的,心胸褊狹的人,除了求一時之快以外,積累惡緣阻絕善緣,結果只有逐漸封閉自己未來更多可能的路向。

或許,要如故事中那位住持般的胸懷修為,可能不易,然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以此為人生成長的標竿之一。

所以,善念善行是真的可以改變惡緣的!

布施是富貴的因,貪吝是貧窮的因。

要留德給子孫,不要只留財給子孫,財為爭端多少有錢人,兄弟、父子、母子為爭財反目成仇

子女若有才,留財作什麼?給予子女最大財富是祝福信任。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銀行」

 

證嚴上人說過:『健健康康時就要做來「囤(積)」,不要做來「抵(消)」』

「囤與抵」,必須要有一個永恆的機制與機構,負責運作,這個機構,稱「生命銀行」;佛法內稱「第八識、阿賴耶識、藏識、種子識」;醫學上稱「潛在意識」。


醫學研究,已經證明潛在意識,除了有電腦軟體;重組,壓縮,篩選,找尋,取捨,計算與導引的功能外,還另外多出開發新智慧的功能。各種專業、功夫、習慣、智慧、好惡,以及種種有形與無形的所得計量,都是「潛在意識」,「智慧軟體」自動機制與功能運作的結果。生命,因為有這種自動機制與性能,生命的本性、本能、智慧與各種特色,才能不斷累積,傳承,永續與進化。


「生命銀行」自動機制的存在與作業,證明生命不是只有「身與現在」,還有「心、靈」與「過去、未來」。信服「生命銀行」的功能,倫理、道理、宗教等種種因果理論,才有論述的空間與邏輯。「天理」、「公道」、「神明」、「良心」等融貫時空的「理論與用詞」,「邏輯與哲理」都是在彰顯「生命銀行」無所不能、不在、不私的專業與敬業精神。任何無視、藐視「生命銀行」的人事物,最後,都會在其公平、公正與公開的作業下,得到應有的制衡與制裁,這種生命的守護機制,是生命能夠共生,共榮,生生不息的原因。

「人比人,氣死人」
同樣懷胎十月,為何富貴貧賤、命運好壞相差那麼多?凡事(果)必有因,看待與檢視任何結果、成果與限象,「差別與分別」的認定,是因與果之間的「過程」,而非「果」的比較與計較。


不同的「命與運」,是因為每個生命過去與現在的「人生過程」不同,所以當下自然體現不同的命與運。「不見棺材,不流淚」;有的人,健康與財富兼具時,不但不信因果,還嘲笑志工,出錢出力是傻瓜。高級又貴的健康檢查一年三次,最後一次檢查,卻突然發現癌症第三期,從此不信西醫,到處求神明求偏方,一年內,散盡家財,人也皮包骨。

   
後來某神壇濟公很靈驗,濟公告訴求拜者,信徒啊!你每次來當人,都因為嘲笑「善人善事」,忽然間得怪病往生,你的病是因果病,必須「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布施兼行兼具,才有治愈的機會。此時,「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信徒,已經是「法無、財無、力無」,只好暗自嘆息「無法度」。

「三年一運,好壞照輪」
「功德款與福德款」、「債權與債務」、「順與逆」、「靈感與無明」等各種生命現象與生活問題,「安排,安置,存,提,抵,借」,體現時機的順序與先後,「生命銀行」的精心設計與安排,對每個客戶而言,都是最精緻、精密、精準、精確的精誠服務。相信「生命銀行」的專業;好壞「命與運」,有無「業債與福報」,「生命銀行」都會以最貼心的服務,提供最適時的訓練,磨練,魔考,鼓勵與各種獎懲。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私耕耘,有限收穫;無私耕耘,無限收穫」,永遠是「生命銀行」的標準作業準則。投機取巧、自私自利、機關算盡等各種「人定勝天」的信徒,他們最後都變成「生命銀行」的客戶,因為「人力」有時而窮,當「世智辯聰」不靈時,馬上當「叛徒」,但請謹記教規,別想不勞而獲;最好是盡量做,存,囤,積;盡少提用與求借。


「三年一運,好壞照輪」,愛迪生名言「天才是九十九分努力,一分靈感」是「命與運」的最佳保障;「靈感」是「生命銀行」隨機,對機的應機服務。知福,惜福,造福,是永續財富、健康與靈感的妙方與靈符。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到頭來 終究要獨自面對  

                          作者:上野千鶴子
 

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無論是誰,最後都是一個人

現今大多只生養一、兩個孩子的情況下,孩子們因升學、就業等因素,終究會離家獨立,而有的孩子則成了單身寄生族,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宛如房東與房客。這些女性恢復單身生活後,就不用再當個為了準備飯菜而匆忙趕回家的「灰姑娘」。長久以來,她們一直扮演著每到傍晚時分就得回家準備晚餐的母親或妻子角色,現在就算毫無顧忌地通宵夜遊,也沒有人會說閒話。

子孫承歡膝下才有幸福晚年?一般高齡者的生活方式中,夫婦倆都還健在的家庭便同住照應;若配偶需要照護,則另一半會負起照護之責,待配偶過世再搬去與孩子同住。若高齡八十還得照顧另一半,此時孩子也已年過五十,多已離開父母、成家立業,日後若選擇和孩子同住,勢必得離開熟悉的居住環境。因為仍須工作的孩子無法離開現在所住的環境,且若與兒子夫婦同住,孫子已長大成人,媳婦早已是當家女主人,所以,搬進兒子家,勢必一切都得按照這裡的規矩來生活。

活到一把年紀,失去熟悉的生活環境與朋友,勉強自己適應陌生環境,遵守別人家的規矩,甚至還可能需要他人照護,像是他人眼中的「麻煩製造機」,又有何幸福可言?事實上,一項高齡者的幸福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日後才搬去和子女同住的年長者,在幸福滿意度上,明顯要比一開始就和子女同住或是單身的銀髮族來得低。

現今社會早已不時興所謂的「子孫滿堂才有幸福晚年」的觀念,八十歲老人諷刺道,讓三十幾歲的孫子坐在大腿上,只會讓大腿骨折。「老爸、老媽,搬過來和我們一起住吧。」面對兒女這種「甜蜜的謊言」,年長者可以很乾脆地回答:「謝謝,很高興你有這份孝心,但我還是想留在這裡。」


不管父母還是子女,誰都不願意當「壞人」。與其搬去與子女同住後,才發現子女負擔不了照護之責,最後只能遷往老人照護中心之類的設施,還不如始終住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安度餘生。
 


誰說一個人住一定很寂寞?      

作者:上野千鶴子
 
「一個人的老後生活」就是隨心所欲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想獨處就獨處,想兩人相處就找個伴,想過團體生活就找大家熱鬧一下。

我曾提及,覺得高齡者獨居生活「一定很寂寞」的想法,實在可笑。因為獨自生活的高齡者,其實都頗能耐得住寂寞。擅於過獨居生活者,不僅懂得享受獨處的樂趣,也能保有不錯的人際關係,因為他們明白獨居生活不會只有快樂,難免也會不安。

反觀生活始終圍繞著家人的人,一旦家人離開身旁,往往就真的變成孤單一人,在有獨居經驗的人看來,這是因為他們不擅和家人以外的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緣故。

家人總有離去的一天,工作和同事也不可能常伴身邊,而陪伴自己走完人生旅程的多半是朋友。因此,沒有家人的單身者,可以將自己的時間與精力用來結交朋友、經營人際關係。

有人認為無須刻意經營的友情,才是真正的友情;不管多久沒見面,相聚時仍一如往常,才是真正的知交。若是自幼相處的青梅竹馬,也許有此可能,但對於「好幾年沒聯絡」的朋友關係,似乎也不好意思勉強稱對方是「朋友」。其實,需要時陪伴在自己身旁,給予支持、安慰、分享經驗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人際關係是需要努力維繫經營的。

我認為朋友就像是鎮靜劑。置身於緊繃的環境中,總希望能有處讓自己放鬆的地方。雖然有些人感嘆:「職場上交不到真心朋友。」我卻認為還是別期望在職場上交到朋友比較好,畢竟職場上的友情,多是萬不得已之下的選擇。

同事是職場上的潛在敵手,也是會對你有所評價的人,因此最好還是選擇在和自己的工作毫無利害關係的領域拓展人際關係,既不會因利傷情,相處起來也坦率自然。

這其實並不難,例如參加社團或義工活動,就能認識來自各行各業、與自己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人,共同分享輕鬆時光。 
 

                                                                   暮年生活觀

作者:上野千鶴子
 

1. 不再為家人工作而煩惱、能好好享受人生的基本條件,就是有一處「專 屬自己」的住所。
2. 廣結善緣,多認識生活方式不同、和工作無利害關係的朋友,相處起來也比較坦率自然。

3. 長壽的單身者,對於權勢和地位都已看淡,也就沒有拘泥於世俗人情的必要。
4. 高齡者還是不要依賴投資,安心地採取較為平穩的資產管理方式為  佳。
5. 名下的房子就是自己的房子,沒必要留給子孫。
6. 接受照護時,最麻煩的就是無謂的客氣和羞恥心,身體和心理的忍耐都毫無好處。
7. 孤獨是單身者的重要伴侶,與其一味逃避它,不如試著學習面對。
8. 預立遺囑,並且找到能確實代為執行的人,這樣就能有效活用身後的遺款。
9.
無須害怕獨自面對死亡,但必須做好能讓別人及早發現並方便處理的準備。

(上野千鶴子Chizuko Ueno一九四八年生,現任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社會學系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女性學、性別學。)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療癒天地人間

本月十一日,日本發生驚動全世界的芮氏規模九點零強震,引發的海嘯席捲東北沿海市鎮,北太平洋為之動盪警戒;緊接著核能電廠失控氫爆、輻射塵擴散污染,更造成日本境內外無數人的恐慌。現代文明舒適安全的假象破碎,警示世人處世作為亟需反省因應。

日本是世界強國,有傲人的科技和經濟實力,但這次的災難不只奪去上萬人性命,也造成數十萬人離家避難,經濟學家甚至擔心,此重創恐讓日本陷入另一個「失落十年」。

然而,「地球村」上的人類生活早已緊密相連,告急的豈僅是日本而已,無法預測的「複合型災變」也可能在別處發生,需要我們為危機預作準備,同時輔以心靈力量化解。

日本防災意識、人文根底深厚穩固,強震後即使數以萬計的民眾無家可歸、缺水缺糧,仍井然有序地領取物資;賑災人員和傳播媒體,都呼籲大家鎮靜應變。這點令世人動容讚歎,足供我們學習效法。如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記者所述:日本民眾多數具備「天災之後,不能再有人禍」的共識,這正是安定社會的重要基礎。

今年以來,全球已接連發生澳洲水災、巴西與玻利維亞土石崩落、紐西蘭淺層地震、菲律賓火山爆發、中國大陸雲南地震等災難,加上這回日本的國難,都揭示天地處於極不安的變局中。證嚴上人在年後就大聲疾呼要齋戒「大懺悔」,因為這變局多出於眾生耽於欲樂的「共業」,也唯有虔誠淨化心念自律,才能轉危為安。

日本災變後,上人更呼籲大眾「一人一善,人人從善」,不只自己要有所覺悟,防非止惡,也要帶動更多人以利他的願力,互愛互助、共聚福緣。慈濟已迅速集結賑災物資,包括食物和禦寒毛毯運往日本;當地志工深入災區,為缺乏水電、瓦斯的民眾烹煮熱食。

全球慈濟志工也戮力動員募心募愛,為日本祝禱祈福。儘管自我力量有限,但只要發大心,就能啟動他人善心,進而創造天下福業;為大地減少破壞力、為人間增添療癒力,安人安心,才能安天安地,挽救大地與人心禍福與共的命運。

以上內容轉貼自《慈濟月刊532期─社論》
http://www.newdaai.tv/culture/?mod=tc_monthly&act=detail&id=2011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者的長情大愛

◎撰文‧林建德(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在俗情和法愛的抉擇之間,
真正的修行者能將悲心與願力,化作春泥更護花。


二○○五年印順導師圓寂後,他親手撰寫的自傳《平凡的一生》重訂本問世;在新修訂的書中,導師道出他年輕時曾有一段短暫的婚姻。每當閱讀至此,內心感觸良多。

印順導師在《平凡的一生》提到,年少時除了學中醫外,還迷上了仙道方術,動起出外學仙的念頭;如此無意世間的傾向,卻讓父親擔心,因此在十五歲的年紀,奉「父母之命」成了婚,之後也生了小孩。

即便如此,他還是放不下修仙學道的想法,於是父親要他停止學醫,改去教書。然而,這並不能阻止他對生命和宗教問題的熱誠和關注,遂將中醫、仙道的興趣,轉到中國傳統的老、莊、孔、孟,以及《書》、《詩》與《易》等書籍,而最後進探到佛法。

佛法精湛高深的義理(主要是唯識與三論),讓導師嚮往不已,而專心於佛法的探求,從中也發現佛法與現實佛教的差距太大;佛教信仰淪為經懺佛事為主,使導師生起出家修學之心,以弘揚純正的佛法。

之後,一連串親人的生離死別——二十三歲,慈母突患肋膜炎而死;同年,共住祖宅的叔祖父也因肺病去世;二十四歲夏,父親又在睡眠中去世。「諸行無常」與「愛別離苦」,使導師在憂苦不堪中,深化了出家學佛的決心。但是妻小該如何呢?導師認為他不能不顧念妻兒,但心想不能從事農、工、商的他,也不能專心於學醫、教學,終於表示「我的心,已屬於甚深的佛法,時時想到復興佛法,利濟人群」,在對妻小的深深歉意中,遠離家庭出家去了!

對於導師出家的這一段,常讓我撫卷慨嘆。神聖與世俗、出世與入世之間,一直是虔心修道人會遇到的問題;在面對抉擇時,內心的百轉千迴,天人交戰,總是如此使人為難。然而,在俗情和法愛中,宿世佛緣的導師終究作出了決定,過程雖令人不捨,但也深感他的悲心與願力。

而導師也化歉意為動力,畢生致力於佛法的弘揚;就如同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也是有著妻兒,但為了苦難眾生、為了正覺大道,仍決絕地割愛辭親,把自己奉獻給真理與眾生。

六十多年過後,導師第一次回到自己的家鄉,家中已子孫滿堂,這是當年離家時所想像不到的;如此的重逢,導師自傳裏表達出「悲欣交集」的心境。

此一過往,導師坦蕩蕩的交代,內心光明磊落,也讓我們見證到一代大師之「長情大愛」。此如佛教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儒家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知真正的修行者絕非無情物,卻是化作春泥更護花!

以上內容轉貼自《慈濟月刊531期》http://www.newdaai.tv/culture/?mod=tc_monthly&act=detail&id=2002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敬致全臺灣慈濟人︰

 

歲移月遷,光陰流逝,轉眼已入初春,正是萬象更新的好時節!感恩全臺灣慈濟人把握「飛」秒不空過,積極推動社區新年度活動,精進於淨化人心、人間菩薩大招生。而「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入經藏之籌備工作,也在全臺緊鑼密鼓展開;期勉慈濟菩薩入法入理,事理圓融,為「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之歷史使命盡心力。

 

慈濟已邁入第四十五年,從當年的「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而今「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齊備,上人堅守一念清淨心,「為佛教、為眾生」之願,真誠如一。不論是慈善志業守護眾生,醫療志業守護生命,教育志業守護慧命,人文志業守護道德,皆是為了救世救心。

 

此刻正值末法壞劫時期,眾生垢重,習氣剛強難調伏,人倫道德走向衰敗。心理如此,物理亦然。現在是災難告急時刻,四大不調,天災頻傳,大地之母遍體鱗傷,人間天堂如澳洲、紐西蘭,人間地獄如海地、巴基斯坦,無一倖免於災難的波及。除了天災,人禍更可懼!此時利比亞暴動越演越烈,政府與人民僵持不下,情勢緊繃,受迫害的是眾多無辜的老百姓。

 

上人感慨:「我悲,因為眾生大是大非不分。」正法無住於心,天災人禍皆起自人心的貪、瞋、聲聲呼喚,眾生火宅中孩子,不感不,不,不知逃離!地上的萬物眾生,住於天之下、地之上,是共存的生命共同體。現世災難連連,上人再三殷切呼籲不及!不及!」期天下人人莫再沈迷應提世之覺悟才能這個大時代拯救世,在這個大世紀挽救人心!

 

臺灣無以愛與善為。臺灣是慈濟的發祥地,是靜思法脈的源頭,感恩慈濟人慈悲等觀恆以覺有情的菩薩情付出所求同時感恩;擁抱膚慰芸芸眾生,落實「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舉凡七吉祥月的宣導器官與大體捐贈呼籲典禮興辦以及環保的提倡等等,慈濟人清淨的慧,自己做到身輕安掛礙並且積極向推動正法、迷信,為智信、正的佛教樹立典範

 

須彌山下的小螞蟻雖小若能匯聚眾多一心一志的小螞蟻,也能合起大,也能聲共振世間聽到看到悟到!當正是善惡拔河,當今也唯有臺灣有條件緣堪荷待以臺灣為起清淨的懺悔莊嚴靈山法會,整合心力堅實建構讓這股道氣凝聚帶動起全球效應讓這股善的力量擴散到全世達到「淨」空、遍法,淨在人間的理想目標

 

欲成就任何美善之事,都必須個己始做起。上人慈︰「每個認識是自。」然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真如本性但還是習氣未改煩惱執著未除的凡夫境界時難免起心動念,煩惱叢生。上人殷切呼籲齋戒、大懺悔勸導家茹素護生悲心,誠家觀身不淨,莫執著三寸味覺吞食眾生,期能降服己小小口腹重生命,真護生。

 

法譬如水,能洗淨的水,骯髒再注入淨水,也無法飲用理,唯有心地徹底洗淨,才能容納清新法水,法水入心化成髓增長慧命道業。上人期盼透過「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活動,人人認識、調伏自法水洗滌習氣,法水改往修來法水懺悔懺悔由齋戒做起。「」,心;「」,止惡。期從自心開,入經藏、心垢、習氣;全人類用清淨、單純的心,行大誠、大齋戒、大懺悔

 

救世救心需要佛法,唯有佛法可以洗滌人心,唯有佛法可淨化人心。在大時度化眾生,必須契契機適應社會環必須觀機逗恆順眾生根機。「手語」是國際語言,是慈濟宗門傳法弘法重方便法,具有肢幫助記憶

 

慈濟音樂手語深奧的經理,經藏,引領大眾」,心清淨走入經藏的境界,進而受自心,歡喜心、心,恭臨莊嚴心清淨大懺悔

 

此時此地此人,正是一大事因。佛正法住世,但並進的科技法。我當今可把握與重現在發達科技過大電視清淨法傳於天下,人文活清流遍於全廣大民眾有機緣聞正法,認識慈濟,進而轉人生,建立幸福的社會。

 

入經藏是法水心、大的人文活動,清流更加普遍,讓這股淨化人心的清活水源源!期人人入法、護法,接引社會大眾應齋戒。菩薩十地是從歡喜究竟目標「慈悲」心,道理透徹圓融,「喜捨」心自然無。菩薩要成就歡喜心,才能精進於菩薩道上,輕安自在無

 

上人慈悲喜捨四無心開慈濟宗門,慈濟人的慈濟世,是外明、清淨無琉璃心圓。護慈悲道之清淨與,是全體靜思與使命。期珍惜慈濟因珍惜為善知識互顧道心,守護慈濟世淨如琉璃晶瑩剔瑕疵

 

大時代需要大是非,大劫難需要大慈悲,大無明需要慧,大動需要懺悔」。佛宇宙,為「開、、入」一大事因緣來人間,「為道功德母,長養切諸」,我們對教法,行,因心中有所以知懺悔,因行中有所以齋戒

 

待這之「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不論在臺灣全世界建構起清淨的懺悔,人人「誠心」體大道,無上心;「淨心」入經藏,慧如海;「願心」大眾,一。值此末法壞劫大時,願人人回歸清淨在源頭的真如本性起與佛同等的清淨無上慧,誠的清淨心與大願力,共同起天下大

 

祝福人人法喜充滿

 

佛教慈濟基會志業心宗教 感恩
    
二○一一年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行環保,福滿乾坤

今年冬天幾波寒流來襲,比起往年特別冷;慈濟在歲末時刻,邀請感恩戶提前圍爐,送上民生必需品,祝福他們心頭充滿暖意,過一個平安年。

這分祝福更要送往全球許多苦難角落。號稱人間天堂的澳洲,最近遭逢半世紀來最大水患,洪水湧起的瞬間宛如「內陸海嘯」,居民倉惶撤離,損失慘重,估計受災面積約有三十個臺灣大。澳洲和紐西蘭的慈濟志工已投入救災,臺灣本會也加緊將毛毯等賑災物品空運至災區。

一年前巴西發生嚴重土石流,奪走數百條性命;今年元月,再度因暴雨釀災,嚴重程度更甚以往,居民遭洪水沖走,甚至在睡夢中被巨大的土石流活埋,一夜之間家園全毀,水電和通訊系統中斷。

二○一一年的開端,南半球這兩大洪災,使美好的生活環境發生遽變,全球原物料供應也遭受波及。這些「惡力不斷」的場景日益頻繁,令人心靈沈痛。此刻,我們深刻感到需要眾多「人間菩薩」伸援膚慰的必要,才有可能以「善力不絕」扭轉天地乾坤。

今年慈濟歲末祝福活動,以「廣行環保福滿乾坤,淨化人心風調雨順」為主軸,延續擴展慈濟環保的二十年耕耘,著重人心源頭回歸儉樸清淨,這是我們環保的新功課。

「廣行環保」意味著從生理、心靈、自然三方面落實環境保護。如選擇蔬食且簡單調理,既有益健康,也能減少豢養牲畜的碳排放量。少欲知足者,能反觀自照,消除煩惱,營造開闊正向的心靈空間;而珍愛地球有限資源,是所有人的責任,才能真正挽救地球環境與氣候的惡化。

環境是我們的心鏡,環境顯示我們的心如何造作,在現實情境中結成善果或惡果。心若像寧靜的明湖,會為自己和周遭的人帶來祥和,居住環境也一片清朗。若心念起伏無定性,貪求享受,湖面將動盪混濁,山光水影不再,美麗的地球將一去不復返。

人心淨化,是天地之福;天地平安,也是人類之福,天地人是命運相繫的共同體。面對當今濁惡的世間災難,我們應深自警惕,一切唯有從「心」出發,心靈運轉風調雨順,才能福滿天地乾坤。

以上內容轉貼自《慈濟月刊530期─社論》http://www.newdaai.tv/culture/?mod=tc_monthly&act=detail&id=1962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世的演員 來世的編劇

◎撰文‧鄭凱文  插畫‧李讚成

「人生劇本自己寫」的觀點,讓生命困頓者振奮過生活、打造新命運;
如同獲得來世的「劇情選擇權」,也為今世增添演繹的空間。

人生旅途坎坷乖舛的「歹命人」,歷經一連串的峰迴路轉,終於柳暗花明,攀登事業高峰;卻又在意氣風發時,遭逢劇變,一切成就跌回原點……「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嘆息聲,始終迴盪在人心,也牽動著無數次的生命追尋。

愛看電影的人大都不希望別人預告劇情,因為猜不到下一幕,才能享受扣人心弦的張力;但若談到自己的生命演義,卻又希望有「高人」出現,可以預告自己。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佛教偈語意味深遠,但對於不同的信仰者而言,或許不易理解。換個方式問:倘若人生的劇情已然鋪陳、未來的轉折可被設定,那麼誰會是編劇?是上帝的美意,還是劇碼早已註記在閻羅王的生死簿裏?

如果答案尚未底定,不如試著自己書寫吧!

「人生劇本自己寫」的觀點,是證嚴上人激勵志工「主動運命」的妙方,讓無從開解生命困頓者,如同獲得了來世的「劇情選擇權」,也為今世增添了演繹的空間,能以「甘願」面對的心態,打造新命運、振奮過生活。

許多志工還能從他人的生命劇本裏,汲取失敗的經驗和成功的元素,在迷悟之間,進行自我分析與解讀。驚喜的是,許多人就在這深入「解讀」的過程中,自己過去的病灶也漸漸「解毒」了。

服下這帖心靈妙方,志工們勇敢走出生命無常的轉角,轉化過去積累的苦迫情緒,也實際走入他人的生命現場,從服務奉獻、關懷陪伴的過程中,讓危脆的心靈相互「療癒與復健」。許多「新生命劇本」因此再次開展,譜出令人刮目相看的精彩劇情。

宗教的教育精神,具有正向的轉化力道,能緩解生命悲苦、平撫怨懟的傷痕;宛若一只無形的滴管,為人注入高純度的養分,讓晦暗的身心,重啟深藏的潛力,積極運轉新人生。

今世的劇本,宿世已成;來世的劇本,有待今世編撰。證嚴上人提供了理解生命的不同角度,讓我們知道——在今世的人生舞台上,人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演員;也可以是一位主導來世戲碼的編劇。

可喜的是,志工的生命劇本歡迎各界取閱,甚至提供許多的「典範版本」,讓人細細品讀,用最真誠的生命「取經」。

以上內容轉貼自《慈濟月刊530期》
http://www.newdaai.tv/culture/?mod=tc_monthly&act=detail&id=1940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代進士袁枚先生曾感嘆說:「書到今生讀已遲!」這是因為聽了大文學家黃庭堅的故事,所發出的感嘆!

黃庭堅,字山谷,江西省修水縣人,其詩書畫號稱「三絕」,與當時蘇東坡齊名,人稱「蘇黃」,黃山谷不止有文名,秉性也至孝,他常親自為母洗滌溺器,就是後來做了官,也不改其孝行。

黃山谷在中進士後,被朝廷任命為蕪湖地方的知州,就任時他才二十六歲。

有一天,當他正在午寐時,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走出州衙大門,直來到某處村莊,看見一個老婆婆站在其門外的供案前,手持清香,口中喃喃自語,類似呼喊某人的姓名,黃山谷趨前一看,看見供桌上擺著一碗煮好的芹菜麵,香味飄溢,黃山谷不自覺的端起來便吃,吃完後就走回衙府,等一覺醒來,夢境仍甚為清晰,尤其奇怪的是,嘴裡還留有芹菜的香味,他心中雖然納悶,但並不以為意,只覺得是做了一場夢。

等到次日午寐時,夢境又和昨日完全相似,而且齒頰還留有芹菜的香味,黃山谷不禁甚感訝異,於是他遂起身步出衙門,循著夢中記憶的道路行去,令他詫異的是,一路行來,道路的景緻竟然和夢中的情景完全一樣,最後終於來到一處人家門前,但門扉緊閉,黃山谷便前去叩門,一位白髮的老婆婆出來應門,黃山谷問她,這兩天是否有人在門外喊人吃麵之事。

老婆婆回答說:「昨天是我女兒的忌日,因為她生前非常喜歡吃芹菜麵,所以每年在她忌日時,我都會供奉一碗芹菜麵,呼喊她來食用!」

黃山谷問:「妳女兒去世多久了?」老婆婆回答說:「已經二十六年了!」黃山谷心想,自己不也正是二十六歲嗎?而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的生辰,於是更進一步問這婆婆,有關她女兒在生時的種種情形。

老婆婆說,她只有這麼一個女兒,女兒在生時非常喜歡讀書,而且信佛茹素,非常孝順,但就是不肯嫁人,後來在二十六歲時,生了一場病死了,當死的時候,還告訴她 說一定會回來看她!

等黃山谷進到屋裡,老婆婆指著一個大木櫃告訴他說,她女兒平生所看的書全鎖在裡頭,只是不知鎖匙放到那裡去了,所以一直無法打開。

奇怪的是,黃山谷那時突然記起了放鎖匙的位置,依記憶果然找出鎖匙,等打開木櫃,在裡面發現了許多文稿,黃山谷細閱之下,大吃一驚,原來他每次參加考試所寫的文章,竟然全在這些文裡,而且一字不差。

至此,黃山谷心中已完全明瞭,這老婆婆就是他前生的母親,於是將老婆婆迎回州衙,奉養餘年。

後來黃山谷在州衙後園,建造一座亭園,亭中有他自己的刻像,並且自題石碑像贊曰:「似僧有髮,似俗脫塵,做夢中夢,悟身外身。」

文學家袁枚,在聽聞這個故事後,不禁發出:「書到今生讀已遲」的感嘆。意思是說像黃山谷這樣的大文學家,詩書畫三絕的人,並不是今生才開始讀書的﹐前世已讀了很多書了。

黃山谷體會了轉世的道理,晚年參禪吃素,曾寫過一首戒殺詩:
 
「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 元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
 
苦惱從他受,肥甘為我須; 莫教閻老斷,自揣看何如?」

黃山谷的故事說完了,很玄是嗎?也不是那麼玄的,有時候我們走在一條巷子裡,突然看見有一家特別的熟悉;有時候我們遇見一個陌生人,卻有說不出的親切;有時候做了一個遙遠的夢,夢景清晰如見一首詩、一個古人,感覺上竟像相識很久的知己;甚至有時候偏愛一種顏色、一種花香、一種聲音、卻完全說不出理由……

人生,不就是這樣偶然的嗎?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只是忘了自己的舊精魂罷了。

閱後分享:這輩子要是覺得「讀書不開竅」,就是上輩子「書讀得不夠」;為了下輩子「讀書開竅」,這輩子更要「開始讀書」。
(
摘錄自 英業達董事長溫世仁 送給年輕人的四個字「開始讀書」)

《讀書,是為了讓日子變得更有趣》
讀書,讓我的日子過的更有趣罷了。人生以玩為目的。讀書只是讓「你」能玩的視野擴大,讓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哪來那麼嚴肅?「你」更能享受生活之美的方法而已。

如果,你是孩子的爸媽或是別人家的家教、老師,請別忘了提醒與鼓勵孩子說,讀書,並不是只有表面,還有很多的樂趣。

人生的事,沒有十全十美,但是,我願認真活在當下。專心走路,專心看書,專心做報告,專心聽音樂及教小朋友。

馬斯洛說:

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您這輩子的「人生」會改變下輩子的「人生」。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收到朋友所分享的一則網路上的文章,覺得作者寫得很誠懇真摯,也轉寄與您分享,一起祝福內湖社區有個美好、和諧、清淨的明天。

一個老內湖人的盼望            

住在內湖半世紀的 陳碧珍

住在內湖,搭乘文湖線捷運,在擁擠的空間裡,在人聲雜沓間,匆匆穿越市區。看著山頭間歇地矗立著各式建築,大湖公園的湖畔風光,在五十公里的時速下,縮短成幾秒的影像。這是內湖人眼底的城市印象。對於半個世紀都在內湖的我而言,青山綠水似乎仍在,但景色早已看不清,也不相連。五十年的城市發展,內湖已湧入大量的人口,大型社區落地生根,不論是在地人或他鄉客,內湖的環境印象是高科技,是媒體城,是高消費地帶。但是真正的內湖現況有多少人了解。

念舊的人緬懷過去鄉村的光景,追逐進步的人,只看到聲光的街景。但是我盼望的是一個和諧、富足、自然、有愛的內湖。

來內湖的人都只看到科學園區,過去上百個水田和種菜的溜地,如今都已經變成上百個高產能的科技產業園區。這當然是本世紀的必然。湖光山色,除了住在湖邊的高收入者之外,唯一的大湖,坐落在成功路的捷運旁。捷運是交通的天使,卻是自然風光的殺手。本來優美的湖畔,因為捷運一開,人逐漸的少了。空蕩蕩的偌大湖面,除了假日,其實少有人駐足。而湖的對面,一片破落的鐵皮房屋,過去被拿來當作公車修理站,如今慈濟準備要改善這個地區,卻一直被政府與某些宣稱愛環境的人士硬是給卡住。

慈濟當時買下這一片土地,到處都是雜亂的大型油罐筒,廢棄的車體,記得那個時候經過這裡,都覺得內湖這高房價的地方,怎麼會有這樣的垃圾場。慈濟人進來後,花了很多心力清理廠區的雜物,修補鐵皮屋,用回收的竹子修飾門面,以各色保特瓶搭起圍牆。這塊地終於擺脫垃圾場的污名。但是當時巴士站留下的柏油路面,因為慈濟的改善計畫遲遲未通過,因此還是像一個癩痢頭一樣,披在這個基地上面。慈濟人規劃把柏油路面改成生態置洪池,內湖人是很支持的,但是十多年下來,還是這一批鐵皮屋,矗立在柏油水泥路面之上。說也奇怪,環保人士愛環境,卻寧願一直讓這種破壞的現狀維持下去。而不願意有人改善它。還是那些宣稱環保人士,願意花錢來改善這片基地?十多年下來,就是看到幾張大聲叫罵的嘴,看不到有比慈濟更具體的行動與作法。現在的人不一樣了,光說就好像可以解決問題。光是批評別人就可以把環境改善。不做的人不會錯,做的人什麼都錯。難道社會的價值變成這樣了嗎?

這十多來慈濟人委屈的窩在這片被許多人批判的土地,默默的穿梭在內湖的大街小巷,關懷貧病弱勢,輔導單親家庭,陪伴獨居老人,他們的愛心連繫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在幾次台北的大風災,內湖慈濟人冒著大風大雨,在這個基地提供台北市民超過百萬個熱食便當,內湖基地就是當時台北市的愛心廚房。

假日時光,慈濟園區是親子同樂,共同參與活動的地好方;在平日,老人家們在這裡可以寫書法、學花道;慈濟的環保站,白天,老人、退休朋友、以及家庭主婦在這裡舒展筋骨,認識朋友,讓社區潔淨,也讓大地永續。許多八十多歲的老人家都來做環保,他們覺得自己老仍有用。晚上,上班族下班了,來這裡做資源回收,這是他們回饋內湖最直接的管道。中研院的一位博士生也在這裡做夜間環保,一次他告訴我,環保回收讓他認識好多有智慧的人。一張紙,一個鐵罐都是他生命的大教育。假日,孩子們來這裡學習資源回收,把保護地球付諸行動。為什麼大家都很喜歡來,因為這裡就像是社區的家。小時候在庄仔頭玩的溫暖和趣味,在慈濟環保站裡復甦了。這是現代社會最缺乏的人情味。

曾經不了解,我還暗地裡笑慈濟,是在為附近的高級住宅區收垃圾。但是如今,慈濟不只帶動整個內湖的環保觀念,上百個來自不同的國度環保團體都來這裡參觀慈濟的環保站。這是慈濟人挨罵後,默默的為內湖與台北環境所作的貢獻與努力。這些事,相信那些大聲講話的環保人士一定都不知道,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來付出過。但是我知道,因為我就在其中。這個社會,以行動貢獻環境的人,卻被以嘴巴保護環境的人大聲咒罵。作為一個老內湖人,為什麼我還要沈默。

其實那些大聲咒罵的環保人士一直說慈濟的計劃案會大興土木,破壞環境。其實慈濟內湖的土地,只使用部份的平地。平地後面11公頃的山坡地,慈濟純綷是為了避免其他商業財團開發破壞,所以才買下來保護不開發。沒想到慈濟好心要保護的山頭,民國九十五年間,被政府挖了一個大洞,開了一條二十多米的東湖聯外道路。慈濟買下的青翠的山,被削了一大半。那條道路在許多內湖居民來看根本不需要,我們當時也極力反對,開路,挖山。那時候,環保的朋友在哪裡?

隨著時光推移,慈濟進入內湖這塊基地之前,鄰近的斜坡路上,已經一棟棟高樓簇擁而立。慈濟幾次對我們說明的改善使用方案中,慈濟的觀念還是順應自然,他們用來從事社會福利的面積是低度的使用。我們期望慈濟除了社會福利,也增加生態教育的基地。讓這環境提供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一種和諧對應的態度與方式。

我們相信慈濟是有歷史軌跡可尋的,十多年來,我們與志工們都是鄰居,慈濟的確遵循著法令,從購地到現在,沒有蓋過一個瓦片或一根柱子。我剛剛說的基地目前還是那一片鐵皮,完全原封不動。倒是志工們的巧思,利用園區既有空間來作環保場及救難物資的儲備所。一次簡報中,我們知道內湖的賑災毛毯,已經到了高雄莫拉客災民的家裡,到海地幸存者身上,在四川地震的簡易屋裡,在巴基斯坦破落的帳篷中。

我們很遺憾,當慈濟人在救台北人,幫台灣人,為世界其他災民付出的時候,他們還必須默默忍受其他反對者無理的謾罵。這些謾罵根本沒有根據。以地質來說,我們在內湖住了半世紀,大湖山莊附近這個基地,哪來礦坑?那來斷層?慈濟早已找專家做過探勘,證實沒有這些地質問題。如果有斷層,礦坑,那捷運從這裡穿過去,政府的聯外大道大剌剌的開過來,環保人士應該早早跳出來抗議吧!政府打山洞的時候你們在哪裡?蓋垃圾場的時候,你們在哪裡?很奇怪,慈濟要做,就一定有問題?慈濟這麼長久建立的信譽,究竟有誰比他們更可靠?慈濟的申請改善案,十多年遲遲沒有通過,但十年間,台北市已經三十多個保護區都通過了,我們卻沒有聽見那些環保人士的咒罵聲?

對於一個老內湖人,我對內湖做的其實沒有慈濟人多。我不知道慈濟人是怎麼忍受這麼多的抹黑與咒罵。但是,連一個旁觀者都覺得情何以堪。慈濟的社會福利與環境教育做得那麼好,為什麼沒有人敢說出來。內湖的發展難道只要高科技,難道只要經濟發展,難道只要乏人問津的大湖公園?慈濟提出的一個改善現狀的計畫,把目前的柏油路面改成大型置洪池,把水泥地改成生態池,讓我們的孩子可以來這裡學習認識自然,接近自然。更重要的是從小培養對他人的愛心。讓我們的下一代成為願意關懷社區,願意以行動付出去幫助人的人,這就是為什麼內湖需要一個福利園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歡迎慈濟繼續在內湖奉獻的原因。

希望我一個老內湖人微弱的聲音,不致被那些環保人士與經常大聲叫罵的教授排山倒海口誅筆伐。我沒有慈濟人的忍辱力,也不及他們對環境與慈善的行動力,更沒有那些環保人士的煽動力,但是我用卑微的語氣,告訴那些經常用嘴打造優美環境的人,拿出良心來。在批評別人的同時,想想人家對環境的努力與貢獻。不需要以醜化他人來美化自己。環境的改善需要身體力行,我們認為慈濟人都是盡心在做,我們相信他們長期為內湖的努力所建立的信譽,我們相信慈濟會為內湖帶來一個安全,優美,富有愛心的綠色園地。

以上內容轉貼自http://e-info.org.tw/node/61593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何言哉?人何不仁?

◎撰文‧王本榮(慈濟大學校長) 

人類為了避災遠禍,也為了子孫的生存發展,不停漂泊遷移。
有緣相聚共建家園,人人宜對歷史謙卑、對自己惕勵、對子孫負責;
寬容過去、把握現在、迎向未來。


去年八月九日清晨,我突然接到緊急召喚,臨時為因「莫拉克」颱風而無法返鄉的「志業人文營」加課。為了安撫「驛動的心」,上課伊始,我先發制人的問:「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學員們只能無奈的回答:「留」。

下了課,萬分震撼的得知,這麼一個中度颱風竟挾來難以置信的豪大雨,不但重創南台灣,更瞬間造成「滅村」的慘劇!

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與三民鄉(今名那瑪夏鄉),是我在三十年前於陸戰隊六十六師服役期間,每月必到的「義診責任區」。當時的三民鄉,仍是「管制區」,必須辦理「入山證」才能進入。翠綠的山谷、清澈的流水、漫天飛舞的彩蝶、純樸豪放的民風……至今仍是我魂縈夢牽的世外桃源。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答案竟是「無語問蒼天」的「不留」。

                                                                             ●

小林村瞬間滅村的慘劇,日本學者已指出其罪魁禍首是「獻肚山」的深層崩塌。長年累月山體的深層岩層扭曲變形,產生鬆動,再加上集中豪雨的「臨門一腳」,引發了面寬一公里、時速高達百公里,如萬馬奔騰沖瀉而下的大滑坡土石流,瞬間釀成天降橫禍的悲劇。而繼之因淤塞而形成的「堰塞湖」,再因豪雨而潰堤,整個下游地區頓成水鄉澤國。

日本「土木研究所」研究發現,全球暖化形成的「極端天氣」,只要超過四百毫米的集中降雨,便可能造成「深層崩塌」。而這樣的情況近十年在日本發生二十一次,其強度與頻度都超過以往的兩倍。

中國大陸當局統計,今年境內發生的地質災害竟是去年同期的十倍;從八月以來在甘肅舟曲、四川綿竹與汶川、雲南貢山相繼發生的大規模山洪土石流,同樣是「深層崩塌」的模式。

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論語》云:「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能孕育高等生物的星球,有極其嚴苛之條件。萬物並育、生機盎然的地球,是太陽系、也可能是銀河系最得天獨厚、因緣殊勝的星球,也是人類唯一能生存的空間。

生物生存的首要條件是液態水的存在。在地球上,水能以液態來存在,可以說是造化的奇蹟。而地球氣溫,取決於其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假如地球由現在的位置往外靠一點,則會凍結;再往內靠一點,則將如金星一樣成為火熱的地獄。同時地球擁有一顆足夠分量並距離適中的衛星月球,不但使地球的自轉軸不致劇烈變化方向,也才能引起潮汐,使海洋較原始的生命能夠走向陸地。

地球處於太陽系的絕佳位置,不但得以保持液態水及大氣,而其自然生態之微妙平衡,才能維持二氧化碳與氧氣在大氣的一定比例。

更有甚者,圍繞地球有兩個大護法:包括質量是地球三百一十八倍的木星與九十五倍的土星,巧妙地形成天然屏障,不但使地球減少遭受慧星撞擊的機率,也護佑著地球,有數十億年的時間來孕育萬物生命、演化高等生靈。

在這個天賜因緣,太陽系經四十六億年護育形成的地球自然環境,以及地球經三十六億年的演化形成的多樣性生物環境,卻在工業革命後,短短的兩百年間,被自稱「萬物之靈」的人類搜括掠奪、破壞殆盡。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甚可佈畏。

《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佈畏」,其情景已在現實的人間上演。

科學家已經證實,自十九世紀至今,全球的總氣候趨於暖化,也確定持續性的暖化,與溫室氣體的排放有密切的關係。

氣溫上升會使海水受熱膨脹而增加體積,也會造成冰山、冰河的融解,使海平面漸漸上升。而當水溫升高時,風速會相對增強,大氣中水蒸氣總量也會增加,當達到降水條件時,其水分常常集中成豪雨暴雪。

特別像台灣這種高山林立、水土保持不佳的地區,豪大雨很容易造成山河大地崩壞,房屋橋梁倒塌,生命財產流失,甚至瞬間造成滅村、淹鄉的慘劇。

現在的山區可以說是步步危機、處處殺機。傳統的思維、經驗及界定的「土石流警戒區」,恐怕都已不適用於這個時代。

因為地球的每一個人都共享著大氣層,工業化、都市化、全球化所造成的地球暖化,比任何議題更具「全球性」。

過去兩百年來,大氣層的溫室氣體增加三分之一,主要是由於石化燃料的燃燒、雨林的過度砍伐及畜牧業的急速推展。其根源是先進國家與上層階級的過度消費,而弔詭的是,如今先由開發中國家及弱勢族群來付出代價。特別是低海拔的太平洋小島,溫室氣體「零產出」,卻要面對即將「滅頂」、生存「零希望」的殘酷事實,真的是情何以堪。

以此觀點,台灣無論是政府及企業產業界,應該對「莫拉克颱風」流離失所的受災民眾,付出更多的「關懷」及承擔更多的「責任」。


同是天涯淪落人,面對極端天氣的嚴苛考驗,人人須相互理解,共同努力。

台灣原住民分為高山族與平埔族,皆源自南島語系。而近代學者考證,約六千年前台灣八里的大坌坑遺址與大陸華南沿海文化同源,不但是台灣原住民的發源地,更是廣布於世界上約兩億五千萬所有南島語族群的故鄉。

上海交通大學張海國教授發現,大陸華北與華南人民之DNA有極大的差異。而證之在慈濟骨髓資料庫的統計分析,在華南約百分之五十的病患可找到適合的捐贈者,而華北病患卻只有兩成,似乎提供了相同的訊息。

華南及台灣早期移民的漢人(屬漢藏語族),幾乎都是魏晉南北朝及唐末五代時期,從中原被迫「衣冠南渡」的;而現代華北人民基因,多為北方之游牧民族。人類學家也證實當今的匈牙利是古代匈奴的後裔,而現代土耳其人,許多都是突厥人的子孫。

可見人類為了避災遠禍,也為了子孫的生存發展,皆不停的在漂泊遷移,人類其實是地球上孤苦無依的流浪者。而追根究柢,現代所有人類共同的「祖靈」都在東非。

所以,無論是什麼樣的血統與族群、什麼樣的時空與背景,漂流到這個島上來共建家園,自是「有緣」,「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是天涯淪落人」。

人類的悲歡離合、歷史的起承轉合、時代的盛衰起落、族群的恩怨情仇,皆基於生存的壓力、人類的本性、資源的分配與文化的歧異。在這個島上的每一個人,宜對歷史謙卑、對自己惕勵、對子孫負責;寬容過去、把握現在、迎向未來。面對環境破壞,極端天氣的嚴苛考驗,必須相互理解,共同努力。

人類若只在乎「曾經擁有」的叢林法則,就無法開展出「天長地久」的永續文明。

「人何不仁?」人類所面臨的可怕危機,其實都是自己造成的;我們若只在乎「曾經擁有」的叢林法則,就無法開展出「天長地久」的永續文明。

地球接踵而至的天災人禍,慈濟人不分宗教、種族、國界,以謙卑、感恩、平等、尊重、無所求的長情大愛,關照一切有情眾生,而且深耕人文,將大愛的種子於當地播種。

就以二○○四年十二月印度洋大海嘯為例,慈濟在斯里蘭卡、印尼亞齊等地,從災難伊始就展開義診,發放、到校園家園重建,走在最前、做到最後。二○○九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慈濟更義無反顧的匯集五十二個國家地區慈濟人的愛心,秉持善念建造杉林、長治、玉井、高樹四個大愛園區,從地湧出近千棟永久住宅,提供四千五百位鄉親安心入住。

                                                                                ●

作家余秋雨曾經指出,在漢民族的文化跑道上一直在進行一場致命的追逐,做事的人在追逐事情,置身事外的人在追逐做事的人。

雖然真正的善良是不求回報,包括理解上的回報;但避免不實的謠言與偏狹的評論如雪球一樣愈滾愈大、愈滾愈圓、愈滾愈快,澆息了有心人的熱忱、阻斷了愛心人的善路,仍必須義正辭嚴予以辨正說明。

莫拉克災後一年多來,慈濟志工共三十五萬人次無怨無悔、出錢出力,展開募心、募款,救災、清掃,膚慰、鋪磚、建造,復建與重建的工作,與時間賽跑,希望所有受災民眾能早日安心、安身,進而安居樂業。即使如此盡心盡力付出,仍遭遇部分批評、誤解甚至曲解之聲。

對於三百多個日子夜以繼日陪伴受災鄉親、無所求付出的慈濟人所受之委屈,上人萬分不捨,仍期勉大家面對橫逆挫折,要能不起瞋怨;遇到惡言羞辱,要能學習安忍。

上人說:「行善是本分。既然甘願付出,即使面對質疑與扭曲,還是要『心寬念純』,從中學習開闊心胸、修除習氣。『人間』是慈濟人修行的道場,要從逆境中修行『六波羅蜜』,風雨不動心,堅持拔苦予樂的目標;無論如何,絕不放棄解人苦困的志願。」

是非還諸歷史,公道自在人心,只要自反不縮,更要以謙卑感恩之心,將之視為「逆增上緣」,在慈濟人間道上,不退道心,勇猛精進。

以上內容轉貼自《慈濟月刊527期》
http://www.newdaai.tv/culture/?mod=tc_monthly&act=detail&id=1835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孫大偉:「享有資源卻獨善其身是很差勁的」

我們小的時候父母都一再提醒,外面是嚴冬,將來生活很不容易的,所以總是滿懷恐懼,直到長大成人。等我們出到社會,由於整個經濟的轉換,發現嚴冬已經變初春了;然而,現在的年輕人都認為他們將來面對的是盛夏,可是即將來臨的可能是秋末了。

整個大環境的變動叫做「勢」,領導者要順勢而為,就像遠走高飛的老鷹必須得藉助上升氣流。那些禿鷹或老鷹,掉到地上連雞都不如;可是一找到上升氣流,可以幾千幾萬里在翱翔。 勿忘初衷 所以經濟再壞還是有人賺錢,再好還是有人賠錢,只有領先的人才有選擇的自由;叫公平、慈悲、正義的人,通常都是輸家。

可是真正的悲劇是,領先的人卻忘記原來的出發點。

遇到有企圖心的人,我會提醒他贏只是手段,讓你可以做你要做的事情。很多人為了達到目標失掉自己,贏到了一切,但是是個爛人。 最近大家都看到巴菲特跟比爾蓋茲兩個世界首富捐了那麼多錢,我覺得他們是讓我佩服的,因為他們沒有忘掉他們的初衷。比爾蓋茲某種程度上是被人當作惡魔的,但是在一念之間,他就成為一個天使。 確立價值觀 我不相信台灣的企業家,看到這些事情無動於衷。

以前有個廣告的標題是:「夢想的可貴是能夠吸引更多的夢想」。你要相信這件事情。我這樣跟小孩這樣講,是因為相信他們有能力,相對於其他人,他們也享有很多資源,享有資源卻獨善其身是很差勁的。就算不能改變國家,至少要從改變周遭的人開始去努力。 在我這個行業,年輕人最重要的不是工作,是態度,包括面對工作的態度,面對挫折的態度、面對挑戰的態度、面對人生的態度。態度追根究柢到最後,原點就是你的價值觀。價值觀是很小的時候養成的。

俗話說三歲決定一生,現在我愈來愈相信。 但是在當前的台灣,價值觀是不明顯的。最近幾年台灣快速發展的結果,社會風氣少了理想跟夢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用結果來衡量一切;最俗的講法就是笑貧不笑娼。這是台灣一個移民社會的特質。移民社會的特質就是快速但不求長久,沒有長治久安之計,也沒有一個穩定的價值觀。 一個人的價值觀形成,就像一個石頭裡面生出兩隻手,拿著鎚子跟榔頭在雕刻自己,每一鎚下去都是一個抉擇。應該接受誘惑還是堅持原則,每想一次就雕刻一次。

人生是自己雕琢成的,每一次的選擇造成你這個人。

我相信一個人做什麼是什麼;即使被稱作爛人,只要做了一些對的事、有益的事,就是個有益的人。 不要怕輸 我常跟小孩講,我的特質就是敢面對輸贏,所以才會經常贏。人生就像是一場棒球比賽。每個人都怕被三振出局,可是要知道,一個職業選手的平均打擊率才是他的價值。如果一個人打擊率是三成五,要如何去面對那個六成五的出局?如果怕輸,連上場都不敢,就沒有贏的機會;敢上場,不怕面對三振,演練機會愈來愈多,安打率就會提高。其實,每被三振一次應該要覺得高興,因為離下一個安打又更進一步,這就是態度。

戰法裡講「置之死地而後生」,敢死所以活著,怕死的反而都死掉了。很多時候我們就是不敢做抉擇,一猶豫就陣亡了。 願意付出 人一輩子當中,一定要做一些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傻事。我認為,身在台灣,一生之中一定要爬一次玉山,年輕人在初中或高中畢業的時候,也要騎自行車環遊全島一圈,才會對這塊土地有感情。

民進黨為什麼直到今天忠誠度還這麼高,因為他們每個人對這個社會、這塊土地付出過代價。男人講起當兵的回憶都很興奮,因為他付出過代價,在軍中做過辛苦的工作,大家一起流過血流過汗,甚至一起同生共死,那就是革命情感。 跟這塊土地也是這樣。

有時候我自己想,《愛的教育》這本書影響我蠻大的,因為小時候課本裡頭教的都是這些,不知不覺影響了現在的做人處事。《愛的教育》是說,一個人應該是要見義勇為、捨身取義的。雖然這本書有一百七十年的歷史了,後來我還是把書給了我的小孩,希望他們也能看。(吳韻儀、蔣士棋採訪,蔣士棋整理)

以上內容轉貼自《天下雜誌2006年8月,352期》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2372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未曾遠離  
◎撰文/李委煌
本文摘自〈慈濟道侶叢書〉─生命系列《在幽暗角落,開一扇窗》一書

自幼小兒麻痹不良於行,他沒有埋怨,反而感恩上天賜予美滿家庭;
沒想到癌細胞蠶食了他的幸福……
「我恨老天不帶走我,卻只留給我半條命。」
「過去的不要管它,未來的不要想它,要把握當下。」
從電視上聽到這段話,他暢暢快快地哭了!
當他知道世界上有人比他更苦,甚至還能手心轉向助人,
他決心克服病痛,走出陰影,
再一次證明:「別人能,我也可以!」

吳煥欽還記得,小時候村子裏上演的酬神布袋戲,對孩子們總特別有吸引力——一聽到戲曲開演的鑼鼓聲起,玩伴們總是一窩蜂跑去看戲;「他們都去了,我也想去看。」吳煥欽爬呀爬地跟著大家,手腳在石頭路上磨蹭,等爬到了戲台邊,手掌、膝蓋早已破皮流血。

這段兒時回憶,至今想起仍是印象深刻;只是,戲看得正入神,一群孩子跑來身邊,將他當成怪物,拿了石子朝他扔。那時的傷痛,如今仍是歷歷在目……

當他痛得哭爬回家時,甫自田裏返家的母親,立即放下農具、清洗手臉,溫柔地對他說:「沒關係,媽媽背你去看。」讓他幼小的心靈得到極大安慰。

◆一心想做「正常人」

吳煥欽出生在雲林縣台西鄉牛厝村,三歲時罹患小兒麻痹,從此不良於行。

從小到大一心想當個「正常人」,吳煥欽也堅持把自己當個「正常人」來用。儘管爸媽不讓他下田,他總是爬著硬跟去,一樣採花生、割稻……人家採十袋花生,行動不便的他慢慢做,也能採個七、八袋。他證明了:「我和大家一樣可以賺錢。」

有時躺在地上,仰望著清朗晴空,他想著:「至少,我也可以負責顧田吧?」於是,當雞隻溜來田裏偷吃花生,他噓噓地喊叫著,也能用聲音嚇跑牠們。

國小上學,一趟路就是兩、三公里的距離,常是哥哥騎車載他一程,剩下的只好用爬的;後來,家人為他買了輛舊三輪車,他開始推車上學。
家鄉鄰近漁港,海風很大,石頭路上推車相當吃力。所幸吳煥欽有群結拜兄弟,不因他肢體殘缺而心生輕視,經常輪流背著他上學或外出玩耍。

十二歲那年,是吳煥欽人生的轉捩點。在醫院經過九個月的治療,不再僅靠四肢爬行;能夠挺起腰桿、拄著拐杖,頂天立地「站」起來、往前邁步,這象徵了尊嚴和自立。

小學畢業後暫時無法再升學,一方面礙於家貧繳不出學費,另一方面——學校離家八公里,這段距離對他而言實在太遙遠。

吳煥欽的第一份工作,讓他存夠了錢得以買付拐杖;之後,又靠養鴿子賣錢,自立自強接續完成國中學業。畢業後學佛像雕刻,二十一歲那年來台北發展,一段時間後台灣佛像雕刻沒落,他才轉業改學起電腦製版。

◆得之不易的感情

家貧又罹患小兒麻痹,曾經參加友人婚禮,有朋友揶揄吳煥欽:「這個紅包,你討得回來嗎?」沒想到這個不敢想像的一天,還真的來了!

透過親友介紹,三十歲那年,吳煥欽和一位廣東深圳的女孩俞六花展開魚雁往返。兩人通信、互寄照片,三不五時再打通電話,愛苗便隔著海峽悄然滋長。半年後,吳煥欽決定親赴廣東探看俞六花。

拖著不便的軀體,越洋情路益顯漫長。吳煥欽生平第一次搭機出國,行前卻遇日本名古屋空難及大陸浙江千島湖翻船事件,讓親友對他的大陸行深感擔憂。不過,對於熱戀中的人,沒有什麼事能阻擋得了。

終於,吳煥欽克服萬苦出發了——他撐著拐杖,從機場大廳吃力地走到機艙門,衣服早已溼透。到了香港,又一路上上下下轉車到深圳……這段路對小兒麻痹患者而言,實在是艱難又遙遠。

然而,當兩人見了面,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俞六花發覺眼前這位台灣男子,身體殘缺的程度比她原先想像的更嚴重,因此沒有與他婚配的意思。但說來就是緣,那次見面,吳煥欽不慎跌了個跤,俞六花心頭有種說不出的不捨,一股母性之愛油然而生……想了想,俞六花終究點頭答應了婚事。

「你甘願去服侍一個殘者?」一些親友鄰人這麼叮嚀俞六花,因為家鄉不少女孩,曾因遠嫁外地遭騙。

遭受這般歧見,吳煥欽並不難理解,但心底難免有些委屈:自小和死黨們在鄉間一塊兒成長,除了行動不便,他自覺在各方面並不比常人差啊!天性樂觀的他,不因雙腳殘障而感自卑,反而養成獨立個性,生活瑣事幾乎都自己來,也學會開車……

面對女方長輩的憂慮與不看好,吳煥欽格外珍惜這段得之不易的感情,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給俞六花幸福。

◆有妻有女的人生

隨著兩個女兒相繼出世,吳煥欽和太太都覺得,自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人了!

雖然辛苦扛著家計,但吳煥欽扛得很快樂!因為他有全心全意愛他的老婆,也有兩個貼心活潑的女兒。「我常常在想,老天雖然把我的雙腳奪走了,但我感恩祂賜給我這個家,我希望能就這樣平平順順走下去。」

還記得大女兒上幼稚園的那天,吳煥欽專程請了假,帶著太太、小女兒躬逢其盛,「我女兒開始上學了!」那個日子對他而言別具意義,因為,常人所能,他一樣也能。

二○○二年、結婚後的第八年,吳煥欽三十八歲。他發現自己經常血便,就醫取藥後每三個月回診,情況似乎並未改善。拖了一年,他決定換至大醫院就診,經大腸鏡檢查,證實是腸癌末期,且已有淋巴轉移現象。

自小即嘗盡世情冷暖,好不容易才擁有妻小與幸福家庭,卻在行近中年時遭到這樣的境遇!吳煥欽憤世嫉俗、怨恨蒼天,他不斷對老天爺吶喊:「為何是我?我要的只是平凡生活,我只想陪著太太,一起看著孩子長大!」

帶著悲憤交加的心情被推進手術房——吳煥欽悲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憤老天待他太不公平。

更不堪的是,從麻醉中醒來他才知道,醫師除了為他切除腫瘤,還在他的腹部打洞裝上腸造口——即俗稱的「人工肛門」。術後得知這個噩耗,他一語不發,用盡全身力量緊握著床緣扶手,憤恨的心裏只有一個念頭:「小時不像人,現在更不像了……」

◆僅有的幸福消失了

身上的腸造口需要經常清理,隨袋四溢的臭味,連他自己也難以接受;思及往後一生都要與它朝夕相處,身心交迫煎熬下,吳煥欽對人生感到絕望。

「有它,你才能活下去。」俞六花清楚先生的痛苦,她鼓勵著、勸他學著適應。

然而,那陣子吳煥欽外出時,總擔心腹上小袋會不會掉落?他不願去直視它,全靠太太協助清理;有時才剛清洗好,不一會兒排泄物又出來了,惹得他情緒大亂。

「試著將它當作貼身寶貝,耐心去疼愛它。」俞六花不斷從旁勸解。

手術後的七個月內,吳煥欽接續進行十四次化學治療,痛苦的療程讓他不斷埋怨,感覺自己進了死胡同,走不出來。

原本樂觀、孝順的他,看到母親每天以淚洗面,又強化了他心中的恨。俞六花難掩憂慮地說:「老公,你要牽我的手,勇敢走完人生,可不能丟下我不管!」聽到這話,更教吳煥欽感到傷悲。

一生不求名利財富,卻連平凡也不可得,吳煥欽不斷埋怨道:「這樣對我公平嗎?為何要奪去我的一切?」

他不願連累親人,甚至開始胡思亂想:「只要我敢死,老天爺能奈我何?」「自殺」成了他認為唯一可以違拗上天、展現自己尚有「自由意志」之途。

◆拔除病痛利刺

在生命與意志最晦暗的時刻,板橋慈濟志工吳靜姝與呂秋霞,走進了吳煥欽的生命。

自小習慣獨立,即使因病無法工作,吳煥欽自覺憑著一點積蓄與殘障津貼,一家人生活勉強溫飽,因此婉拒了慈濟經濟援助的好意;但志工依舊每隔幾天就來關懷、鼓勵他。

「不要怪老天,既然病了,就將身體交給醫師……」志工關心他的治療與健康,更不時以佛法鼓舞他,讓吳煥欽鬱結的心頭漸感舒暢。

「有時我心情很壞,她們可以陪我聊到很晚,慢慢開導我。這比經濟援助更讓人窩心……」一段時間後,吳煥欽自殺的念頭消失無蹤。

一天,吳煥欽特意早起,打開電視,準備要收看證嚴上人的開示。

「人生無常,生命的意義不在長短,而在其價值;當好好利用身體去付出,才是最有價值的人生!」乍聞證嚴上人此語,他幾乎號啕大哭了起來,因為上人的話句句說進了他的心底,彷彿就在叮嚀他好好把握生命去付出。

從發病、開刀到化療,吳煥欽忍受著極大的痛苦,卻未曾掉過一滴淚;如今,上人開示滋潤著他的內心,如久旱逢甘霖,教一個大男人哭得身心舒暢。
之後,他從《慈濟月刊》和大愛電視節目中,獲得許多鼓勵與勇氣,知道原來世上有許多人比他更苦、更需要人幫忙。

「樂生療養院的痲瘋病友,儘管遭受世人遺忘與歧視,卻長年不失美善之心,捐款給慈濟做善事。那我呢?」他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

決定要好好活著、盡力付出後,吳煥欽不斷以上人法語提醒自己:「身體只是載道器,生命的長短並不重要。」吳靜姝也從旁鼓勵:「就當作是拔掉利刺一般,身體痛一次就解脫一次。要多發好願,祝福自己。」

◆難忘的除夕夜

從小到大,每年過年他都回雲林老家;那年除夕,他住院做化療,不能回家鄉探望母親,心裏實在難過。稍晚,醫師同意他請假回家;近午夜時分,吳靜姝竟然不預期地來訪!

原來,她一整天試圖聯絡吳煥欽卻沒有消息,和先生、孩子圍爐完畢,便請兒子載她、帶了年貨前去吳家問候,「不去看看不放心。」

「那麼冷的天氣,她還記得我們,讓我感受到好像在老家團圓、她就像是我的父母一樣……」那一夜,讓吳煥欽記憶特別深刻。

兩個女兒開心地摟著吳靜姝,她掏出紅包、一人一個。乖巧的姊妹將壓歲錢捐出一半說:「因為世界上有很多孩子沒有飯吃……」教吳靜姝相當感動。

吳靜姝送給吳煥欽和俞六花的紅包裏,放著兩張賀卡——給俞六花的那張,寫著「感恩」;給吳煥欽的是「惜緣」。

吳靜姝牽起夫妻倆的手,為他們的患難真情祝福:「要感恩太太遠嫁來台為你持家,即使生病了也不離不棄……」

「要珍惜與先生的這分緣,不論情短情長、或是未來可以相處多久……」

這個除夕夜對吳煥欽、俞六花而言,一生難忘。

◆疼惜別人的需要

病痛常教吳煥欽心情跌宕,而志工的關懷又常提醒他要振作;「像是癌細胞與善種子在競賽一般。」心念的衝突、善惡的拉扯,讓他深有體會:「如果我不能把心胸打開,再多人再多關懷,我也接受不到。」

勇敢面對病情後,吳煥欽的健康情況愈來愈好,對於日夜貼身相伴的腸造口,他學習不再排斥,強迫自己清理袋子裏的排泄物。隨著使力的拿捏練習,現在他已能擺脫鎮日奔波廁所的狼狽沮喪,也不再將之視為累贅或包袱。他說:「若連身上一個小缺陷都不能接受,遑論去幫助他人。」

曾經,志工希望讓他睡得舒適些,為他張羅來一張氣墊床,那晚吳煥欽果真睡得很舒服,但他隨即想到:「我還有能力翻身,癱瘓者會更需要吧!」隔天,便將床墊交還志工。他也偕同妻小加入慈濟會員,每月定期捐款,幫助更需要的人。

「幸虧慈濟,讓我走出死胡同。」心念只消一轉,人生似乎全都變了。如今,吳煥欽也以自身經驗,在醫院腫瘤科鼓勵同樣罹患癌症的病友。
他還記得,有位老伯罹患直腸癌,癌細胞轉移到肝臟,化療期間他不吃不喝,決心放棄自己的生命。吳煥欽鼓勵他,再苦也不要放棄;「將身體交給醫師,心靈交給菩薩……」當初吳靜姝對他的開導,他也用來鼓勵別人。

◆不再冷眼旁觀

嫁來台灣,俞六花就養成了資源回收的習慣,她將用完的奶粉罐、寶特瓶收集起來,送去社區裏的回收站或送給拾荒老人。認識慈濟後,她更投入環保志工行列,即便是在吳煥欽化療期間,她一樣有空就做資源回收。

先生生病後,俞六花的臉上就少有笑容。為愛隻身遠嫁台灣,除了先生,她不知道還能依靠誰?也不願想像先生一旦不在,她該如何獨自看顧兩名年幼的女兒?雖然她總是在人前偽裝堅強,但當轉過頭去,往往便是痛哭失聲。

然而,當俞六花帶著一家人到慈濟環保站當志工,吳煥欽總不經意瞥見,太太臉龐出現少有的燦爛笑容;他再多留意,發現志工們淌汗的臉上,也都是一個個美好的笑容。

「看大家做得那麼快活,我也不該冷眼旁觀。」吳煥欽行動不便,無法跟著大家踩壓鋁罐、摺紙版,但他能夠開車,幫志工運載回收物。

有時,俞六花乘著晴朗週日,推著先生去公園散步。走著走著,她會拿出夾子與袋子,隨手撿拾起回收物。面對路人異樣眼光,吳煥欽相當不自在,而俞六花不但有勇氣也有智慧,她告訴先生:「這是做好事,不用不好意思。」

見太太在垃圾桶裏翻來挑去尋找可回收之物,吳煥欽心底其實是讚佩的,「自己是個大男人,不能輸給太太。」於是雖然坐著輪椅,他也跟著撿了起來;邊撿還會邊鼓勵自己:「做善事,不一定是健康人的權利,隨手隨地撿一個瓶子,就能為清淨地球盡一點力量。」

◆福氣一直都在

「病情控制住了!」回診時,醫師宣布了好消息。

自吳煥欽發病以來,俞六花在醫院、家庭兩地奔波,家中經濟寅吃卯糧,又不願接受慈濟援助;如今得知先生的病情穩定,她急著想工作賺錢。經志工介紹,幸運謀得一職,讓她能同時兼顧家庭,並且利用週末做環保。

現在,他們夫妻倆不但按月捐款,也感動了朋友成為慈濟會員。偶爾,友人私下資助金錢,吳煥欽也以朋友名義捐出行善。

「你自己需要,怎麼還捐出去?」有些朋友頗不以為然:「做好人沒用啦!」但這些話他們夫妻全沒放在心上,因為他們體會到行善助人的喜悅、體會到受人點滴的感動,這分感受如人飲水、難以言詮。

幼時匍匐爬行去看戲,距今已三十餘年,吳煥欽一樣肢障、一樣遭逢異樣眼光,甚至還得忍受癌病之苦。這段期間,兩個自幼即深交的死黨相繼往生,對不良於行的他而言,猶如再失去雙臂……

一輩子有多長?至親至愛能陪伴多久?不論未來人生有多長,現在的吳煥欽只有滿心的感恩——面對人生無常,他已能坦然以對;在志工的陪伴鼓勵下,他重拾樂觀希望,並從困厄中看見另一種幸福、懂得珍惜與感恩。

「上帝為你關了一扇窗,必定會再為你開啟另一道。」這句話貼切說明他的心情。看著愛妻與女兒,一家人和樂滿足,吳煥欽心想:「這不就是我的福氣?」

現在的吳煥欽,忙著跟人分享慈濟、分享生命,常忙到煩惱都忘了;至於死亡,他不再害怕,因為他清楚知道,換個心態,就是不一樣的人生:「睜眼一天,就是歡喜一天!」

(編按:吳煥欽後來因癌細胞再度擴散,病情復發,於二○○七年八月病逝。當初醫師曾研判他只剩三個多月的生命,最後他卻度過了五年積極而充實的時光。)


【訪視筆記】看見自己  ◎口述/吳靜姝‧撰文/林榮助

記得,我跟秋霞、碧玲師姊去家訪時,吳煥欽正在做化療,身體很虛弱;言談中,他充滿了抱怨,埋怨老天爺讓他不良於行,他都欣然接受了,怎麼又讓他得了這場病?

尤其,當他得知是因醫師誤診而延誤他的病情時,更是生氣。我們耐心聆聽他的抱怨,也教他用「包容」來看待這一切——想想醫師可能是無心之過,既然事實已經造成,追究責任也無濟於事啊!

他說,初聽到「包容」二字時,覺得很震撼;想想,的確應該學習善解才是,要不然常常生氣,豈不是氣壞自己的身體?人都已經生病了,為什麼還要把別人的過錯拿來懲罰自己呢?

慢慢的,他打開了心結,不再追究醫師的責任;他用包容與善解,開擴了胸襟,也讓自己的日子好過許多。

以前,他最擔心的是——萬一哪一天他走了,妻子和兩個小孩怎麼辦?現在,他說:「有慈濟人的陪伴和照顧,我已了無牽掛了!」

願意疼惜他人、顧慮別人的需要,這也幫助了他自己順利走過病途;畢竟人生遇窮途窘迫時,旁人的關懷固然重要,當事人的自我振作與善解,才是奮起再生的主因。

看到吳煥欽把握生命,活在當下的改變,讓我想到「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這句話。

二十多年來,我接觸過數不清的貧病個案,看到振奮、希望,也看到無奈、嗟嘆的種種人情世事。當然,也看見了自己——曾經是那麼地不滿足,更別說對別人付出愛。

曾經在關懷個案後,我把別人的愁雲慘霧帶回家,深陷在哀傷的情緒中無法自拔;後來,我告訴自己:只有走出傷痛,才有能力幫助別人。

◆【窗邊小語】
生命的價值不在於能活多少天,而在於我們如何使用這些日子。
——法國‧蒙田

以上內容轉貼自~~慈濟道侶叢書─《在幽暗角落,開一扇窗》。歡迎線上試閱其他好文~
http://www2.tzuchi.org.tw/tao_publish/series1/018/index.htm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喊停的勇氣--廖玉蕙

奧運熱已然退燒,劉翔棄權和蘇麗文負傷求勝的熱門話題也逐漸被人淡忘。

劉翔退賽,有人因為中國少摘一面金牌而頓感偶像倒塌的痛苦,責備他臨陣退縮、辜負十三億人的期待;有人雖然震驚、惋惜,還是體諒運動員受傷乃無可奈何、承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評價兩極。蘇麗文則贏得眾口交讚,她因為不忍辜負罹癌老父殷殷的期待而負傷頑抗,左膝十字韌帶與前副韌帶撕裂傷,左腳第四根腳趾骨折。她痛苦倒地卻又十一次爬起再戰,賽末惋惜痛哭的畫面,讓隊友、轉播記者及全國民眾為之感動落淚,總統馬英九還特別致電嘉勉、接見,各界無不稱道再三,立委甚至建議將蘇麗文英勇典範,納入中小學教材,鼓勵學生向她看齊。

運動競賽 何苦賭上性命

說實話,看到這樣的報導,真讓我隱隱感到不安。運動的原始宗旨乃為強身,蘇麗文為了和父親的約定,已經逾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的古訓,那態勢儼然是賭上性命。假設她因這樣的纏鬥而受傷過重,必須告別她喜愛的運動,如何能告慰生病的老父?幸而這樣的悲劇總算沒有發生。

然而,接下來的邱淑容可就沒有這樣的幸運了!我們看見她參加「穿越法國」的超級馬拉松比賽,不聽醫生「停下來休息」的建議,忍痛跑完全程,送醫後,因腳底破皮引發敗血症,造成截肢,差點兒喪失了生命,其後再也無法用雙腳跑步。邱淑容當初也許沒有估量到後果的嚴重,她堅持跑完全程,或因個性好強,或是愛國情操使然,但是,有無可能也曾受到蘇麗文事件的影響!因為在舉國皆為蘇麗文的拚勁喝采的氛圍當中,「喊停」確乎比堅持更需要勇氣!

我雖然不甚確知奧林匹克的精神何在,但我相信其中絕不包括硬撐和強求!不包括傷害體膚,讓家人擔心或傷心!《論語》對競爭的哲學有過提醒,所謂:「揖攘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那樣溫文優雅的競爭,我確定其中絕不包括踢斷腿和截肢。我們是真的了解體育、理解奧林匹克嗎?還是只是看重金牌、鼓勵奪金的人?

審時度勢 盡力而不強求

那樣的拚勁,讓人毛骨悚然!我立刻想起王鼎鈞先生的<哭屋>裡那位銳意仕途卻終身不第的二先生,死後的靈魂依然在書房中嗚嗚哭泣!那樣不肯認清現實的執著,只為自己帶來無盡的憾恨,我們真要教我們的學生這樣嗎?當美國納爾遜總統幼時冒著風雪上學的故事才從我們的國小課本刪除之際,我們的立委又建議將蘇麗文的拚命故事寫入課本,這些立委不知道的是近年來每到運動會前夕,校園裡總會看到因為拚命練習啦啦隊高危險動作而傷腿、斷手甚或摔壞腦袋的學生。也許,我們更該教給學生的是審時度勢的「喊停」的勇氣,盡力而不強求的智慧跟惜生的觀念。

電影《火戰車》裡,有一位有猶太血統的哈洛德為榮譽和偏見而跑,他奮力奪魁之後,感受到的是巨大的失落;而另一位為信仰的神奔跑的艾列克,拒絕官方的施壓,堅持星期天不出賽的原則,放棄唾手可得的金牌。可是,他因享受跑步的悠然自得所燃燒的光與熱,卻深深擄獲了觀眾的心,這才是優雅求勝的健康態度。

也許我這樣說會干犯眾怒,也或許有些比喻不倫,但如果為了求勝,連性命都不顧,這和參加大胃王比賽而被噎死,又有何差別!我們的教科書,真的要教導學生這樣不計代價去求取勝利嗎?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原載2008/12/01 ,《聯合報》四版「名人堂」,並收錄在《文學盛筵》一書中

HUNG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